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生命书写新闻”的海南日报记甘远志,39岁在采访途中殉职,做了1000多天记,发表了1000多篇报道。他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新闻     
中宣部、中国记协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向甘远志同志学习本刊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近日发出通知,号召在全国新闻界开展向甘远志同志学习的活动。甘远志是海南日报社记者。2004年9月4日,他在海南省东方市采访时突发心脏病,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9岁。在海南日报工作期间,甘远志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党报记者,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热情报道海南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新成就,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在海南日报工作1059天,采写稿件见报1051篇,许多报道在社会上产…  相似文献   

3.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相似文献   

4.
中宣部、中国记协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向甘远志同志学习。甘远志在海南日报工作1095天,采写见报稿1051篇,其中被评为好稿的162篇。他被大家称为“甘头条”,仅2004年7、8两个月,他每月被采用的头条都是8篇。他为什么能如此多产高产?同事们说,“他储存的东西很多”,已进入写稿“厚积薄发”的境界。说甘远志写稿进入“厚积薄发”境界,也就是说他爱岗敬业达到了一定高度。他在海南日报3年中几乎每天见报一篇稿子,同事们还说他“薄发”,可想而知他在写稿之外的“厚积”上下了多大工夫。甘远志的“厚积”是他为了搞好新闻工作而努力创造各种条…  相似文献   

5.
东文 《青年记者》2004,(5):22-24
记者: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到《中国经营报》工作的? 李佩钰:我是1986年来到《中国经营报》(当时叫《中国农村经营报》)工作,从这里开始了我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次职业经历,而这一职业一直伴随我至今,已经17年多了。记者:您是学什么专业的?新闻是您最开始的本行吗? 李佩钰: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纺  相似文献   

6.
这是甘远志的绝笔报道.见报前一天.甘远志坐了两个多小时汽车.从海口到了东方市.又在土路上颠簸两个小时到大广坝。  相似文献   

7.
滑县慈周寨乡高庄村青年农民王国体,酷爱新闻写作,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采写稿件,成为远近闻名的“土记者”。10余年来,他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笔耕不辍,陆续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新闻出版报》、《新闻爱好者》等100多家新闻单位发稿1000余篇,其中《成材之路在农家小院里延伸》等30余篇作品获得省、市级新闻奖。他先后被《中国乡镇企业报》、《安阳日报》、滑县电台、滑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  相似文献   

8.
王富 《军事记者》2009,(3):68-68
一名普普通通的四级士官、军车驾驶员,硬是凭着自己对新闻报道工作的痴爱,干出了让新闻干事都佩服的成绩。10余年来,他先后在《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中国军工报》、《河南日报》、《军事记者》等军内外新闻媒体发表各类稿件1000余篇(幅),其中20多篇(幅)获奖。近年来,他连年被基地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被《中国军工报》和驻地日报聘为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9.
《中国广播》2005,(5):79-80
海南日报记者甘远志,调入报社工作仅1059天,他采写的稿件见报了1051篇。这种敬业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伴随他到生命最后一刻——2004年9月4日,他在采访中突发心脏病,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9岁。中宣部、中国记协近日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开展向甘远志学习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赵晓勇 《传媒观察》2007,(11):43-44
被新华日报派驻江苏省泰州市做驻站记者4年多来,我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内重点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篇(幅),为宣传泰州"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全国省级党报、华东九报等省级以上新闻奖10多篇(次)。在  相似文献   

11.
"像甘远志这样的记者,我们这儿有一大批……"在海南日报报业集团,领导、普通编辑记者,亦或是行政人员,不约而同,很多人这样说. 短短几年间,海南省有五名新闻工作者倒在工作岗位上.看得出,这些同伴都还留在人们的心里,言谈话语中,偶而提及,让人一阵阵沉重.  相似文献   

12.
浙江日报高级记者严元俭退休三年后再度强势吸引读者眼球,近日,他在《衢州日报》推出的《严记者看家乡》专栏迅速走红。细细读罢专栏里的50多篇文章,探究走红的背后,感觉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如潮好评去年11月19日开始,《衢州日报》上出现了一个专栏,让人眼前一亮,那就是《严记者看家乡》。专栏稿由《当年实录》和《今日一说》组成。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一向被认为是一个新闻媒体发达的国家。日本人口不足中国的十分之一,但《读卖新闻》的发行量超过1000万,《朝日新闻》也超过800万。就是在这样一个新闻媒体发达的国家,却存在一种将多数杂志、网络媒体和自由记者排除在外的记者俱乐部制度。日本自由记者上杉隆更是在新书《记者俱乐部的崩溃》中,批判记者俱乐部是导致日本新闻业衰退的元凶。  相似文献   

14.
1996年,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邯钢经验的热潮。而湖北省学习邯钢经验自有独到之处,显得尤为真切。形成这一格局的“爆发点”,是《湖北日报》记者熊家余采写的报道《由邯钢经验引出的话题》(载8月23日《湖北日报》头版头条)。这篇报道一发表,立即引起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省内新闻界的普遍关注。之后,《湖北日报》开辟专栏,就《话题》展开讨论。在20多天时间里,发表讨论文章10期,报社编辑部组织了一次高层次的讨论会,省委书记贾志杰为此发表了6000多字的书面发言。报道和讨论的影响,在湖北新闻界是多年来少见的。 为什么一篇报道能有这么大的引发力?因为它切中了湖北问题的要害。这是省委想解决湖北问题而寻求一个突破口的需要,是记者开拓深层次报道的一种探求,也是读者喜欢报纸说真话、讲直话的需求。总之,符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所讲的“新闻舆论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作为部队新闻工作者,搞好经常性工作报道是职业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艰巨任务。我在从事新闻工作的6年时间里,除了集中力量搞好柏耀平、王志强、林华卿、司列江等个人典型报道外,其余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部队经常性工作报道上,并相继在《解放军报》和《人民海军报》等报刊刊登工作报道700多篇幅。回顾6年来的经常性工作报道,我的体会就是要坚持做到“四个经常”。经常与编辑部和上级业务部门保持热线联系编辑部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导航台”,作为记者和通讯员要及时写出适合报纸需要的稿件,就要经常与编辑部保持热线联系,只…  相似文献   

16.
董步湘,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驻宿县地区记者。自一九五八年投身新闻界,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几十家报刊和电台上发稿两万多篇。处理本地区、本省和全国各地信访四千多件,接待群众来访一万多人次。董步湘年近五旬,安徽砀山县人。他在新闻岗位上已度过了二十八个寒暑。他十分热爱新闻工作,和他在一起的同志纷纷进入了地方各级领导层,而他仍是来去匆匆,风尘仆仆,把汗水洒在稿纸上。  相似文献   

17.
1992年11月12日,上海电视台先后在18∶30的《新闻报道》和21∶30的《夜间新闻》里播出了记者朱黔生、孙泽敏、摄像王建华和《新民晚报》记者谢继瑾联合报道的最新消息《消毒水灌入奶瓶,一婴儿命丧九泉》。荧屏上如实出现了记者在虹口区中心医院遇到医院有关领导挡驾、双方发生争执的镜头,而后,记者采访医院党委副书记遭到婉言推脱,经过一  相似文献   

18.
本记者11月24日从国谊宾馆现场采访到:国家档案局和国务院法制局邀集中央各大新闻单位记者(?)在这里联合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新闻发布会。国家档案局局长冯子直就《档案法》公布、实施三年多来的情况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及今后执法工作的有关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并解答了记者们提出的问题。国务院法制局副局长黄曙海、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陈延  相似文献   

19.
朱建华 《中国记者》2023,(11):36-37
<正>2023年9月20日晚,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发布《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示》,长江日报记者田巧萍与实习生赵心瑜采写的《痛心!协和专家:在兴趣班学的这个动作已致1000多名中国孩子瘫痪》(编辑:朱建华、叶凤)获通讯类一等奖。当晚,多位同事第一时间向田巧萍表达了祝贺。2021年7月,长江日报特稿中心成立,田巧萍调到特稿中心做记者,直到2023年10月年满60岁退休。与田巧萍共事两年多,我从她身上看到和感受到的是,做一名好记者应该具备的一些优点。  相似文献   

20.
“有新闻而写出来却平平淡淡”或“总感到没什么新闻可写”,这是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常遇到的问题。本期我们请解放军报记者部副主任王文杰同志回答河南战士黄增瑞提出的有关新闻敏感性的问题。王文杰同志是解放军报主任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当记者18年,发表多篇文学和新闻作品。出版过《军中好男儿》、《蛛网》等五本报告文学和散文集子。《飞向南太平洋》、《冰峰哨卡》等10多篇消息通讯获全国、全军多种新闻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