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戊戌维新运动中,慈禧反对变法似乎已成定论。其实,她并不反对变法图强,仅反对这场运动对其权力的威胁和康有为变法理论中对大清统治思想的根本否定。这二点导致戊戌政变的发生及这场运动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在戊戌变法的前前后后,慈禧太后对变法基本上是持默许和支持态度的。在变法之前,慈禧默许、支持光绪领导下的康、梁维新变法;在变法之中,慈禧提倡渐变,反对急变,强调政局稳定第一;在政变之后,慈禧论人不论事,反维新"乱党",而不反对变法本身。因此,就戊戌变法运动的整个过程来说,简单地说慈禧太后是顽固派有悖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3.
慈禧反对维新派和光绪帝变法,表现在政见上坚持变法不得违反祖制,不能急切改图,不可重用新人;在行动上对变法运动至多只是容忍而非真心支持。政变的发生,超出了帝后党争的范围,是变法与反变法两大势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慈禧反对维新派和光绪帝变法,表现在政见上坚持变法不得违反祖制,不能急切改图,不可重用新人;在行动上对变法运动至多只是容忍而非真心支持。政变的发生,超出了帝后党争的范围,是变法与反变法两大势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张荫桓虽由捐纳出身,却凭借其过人的才干在官场中步步高升,由驻外使节而成为朝廷重臣,并受到光绪皇帝的信赖。他利用自己的西学知识影响光绪,促使其倾向变法,并向其推荐了康有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维新派的重要密谋。维新运动高涨之际,他频繁地被光绪召见,协助其进行改革决策,并积极地推行新政,对变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免遭物议,张荫桓策划新政总是居于幕后,但还是未能逃避杀身之祸,成为因变法而被处死的级别最高的官员。  相似文献   

6.
在戊戌变法运动中,慈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慈禧对变法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变法的成败.事实上,慈禧并不是一开始就反对变法的,她在变法中态度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因为前期的维新派进行的改革与先前慈禧所支持的洋务运动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变法发展到后来必然会触及慈禧专制统治的权威.故而其态度直转,演变为反对变法并加以镇压.  相似文献   

7.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为解决政变后的政治、军事等问题,临时执政段祺瑞主张并亲自运作善后会议来解决之。由于这次会议将人民排除在外,从而招致了多方进步力量的反对。作为大革命主力军的中国共产党从其成立时开始,就以民主政治为追求并为之不懈奋斗。面对这样一次反对民主政治的会议,中国共产党不可避免地要反对和抵制它。从善后会议口号的出笼到其正式召开,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略论王安国     
王安国是王安石的同母长弟,在王氏家族中,他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人文底蕴,在政治上,他成为整个王氏家族的叛逆者,不遗余力地反对其兄的变法改革,成了反对变法的重要舆论力量,最终在变法派的迫害之下,落得个放归田里,卒于归侨的悲剧命运。文章从其文化修养和政治观点两方面对其进行略论,进而更全面地了解王安国。  相似文献   

9.
戊戌政变发生后,时人对此众说纷纭。首先,社会各阶层对待政变所持的立场不一:守旧派弹冠相庆,洋务派内部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维新派则大加谴责,而三派之外的一般舆论也普遍持否定的态度;其次,关于政变发生的原因,时人结论有三:一是政变乃帝后争权之结果,二是变法操之过急,促使政变发生,三是康有为诸人图谋兵围颐和园劫持皇太后,最终导致政变的发生;最后,时论对变法维新普遍持同情的态度,对维新变法的历史作用予以积极的评价,认为运动开启了民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资产阶级革命派造就了人才。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对清末法制变革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矛盾转变过程。最初,由于自身性格的开明以及为时代危机感所迫,他倡导法制改革,举荐修律大臣,并身体力行,为变法修律提出有益的建议;但由于其政治性格的矛盾性等多重原因,以致其后来又主张渐进变革,反对司法独立,反对变法修律中激进改革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问题最为严重的时期,中期所面临内外挑战的严峻程度,尤其突出。王安石变法的实践,反映出社会发展内因中一种要求解决问题的历史必然性。然而,变法在当时受到激烈反对而告失败,至后在数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处于被否定的境地。通过对变法过程的考察,揭示这一改革无终的必然结局。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维新派与顽固派双方活动过程,从近年来发现的史料分析,说明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华,引起了戊戌政变的发生。由此认为,戊戌政变的时间问题、袁世凯与政变发生的关系问题、变法性质等问题,都有重新研究和认识之必要。  相似文献   

13.
百日维新变法前夕,严复实际上已经充分作好了直接参与变法的准备.然而,由于他与主持变法的官方人士之间的矛盾、与康梁等变法主导势力之间日渐明显化的学术分歧,以及以荣禄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对严复的控制,使得严复几乎成为变法的局外人.变法后期,严复和光绪帝之间的矛盾化解,准备直接参与变法之时,百日维新却因慈禧太后的政变嘎然而止.变法失败后,由于天津顽固势力对严复的及时控制和保护,严复最终安然无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翔实的史料考证了慈禧太后在戊戍变法当中的真实态度,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在顽固守旧的立场上阻挠和反对变法的。所谓要“废立阴谋”和“反对变法维新”的说法,都是片面之词。历史应公正、客观地评价慈禧太后对戊戍变法的态度,找出“百日维新”失败的真正原因,以警示后人。  相似文献   

15.
<正> 宋神宗的名子是和王安石变法紧密相联的。王安石变法曾经吸引了许多史学家和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写出大量的文章和专著。王安石做为我国封建时代卓越的政治家,获得很高评价。其变法的内容,成效及变法过程中新旧两派的激烈斗争,都有深入的论述。然而对于和这次变法密不可分,且决定这次变法命运的关键人物即宋神宗,在研究中却被忽视了。宋神宗做为封建时代难得的君主,他对推行王安石变法所起的作用,他对克服保守派猛烈反对新法所承受的重大压力,他的智慧和决  相似文献   

16.
戊戌变法夭折后 ,对于那场旨在改良中国政治 ,挽救民族危亡的变革运动 ,作为当事人的梁启超在不少论著中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从变法起因 ,政变原因 ,救亡道路 ,维新思想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思考与分析。通过对梁本人的这些反思内容的研究和分析 ,无疑不但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历史的真实 ,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变法运动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而且 ,可为探索改革之路的一般规律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为现实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关于北宋熙丰时期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之间纷争的起因,一些论著在讨论变法时已稍有涉及,其共同特征,是着眼于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诚然,单纯从经济生活考察,王安石变法确实牵动了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分配关系,尤其是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高利贷者的利益,从而招致了这部分人的强烈反对。但细加考察,单纯地从物质利益关系的角度探讨变法与反变法之争,显然有未尽之处。而另一些论者认为逐渐形成的变法派和反变法派之争的焦点不是要不要变法,而是如何变法,亦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在检索了王安石变法前后相互联系的若干史实后,我们可以发现,在导致最高统治集团分裂、倾轧的原因中,还有其它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掺乎其间。这些重要的因  相似文献   

18.
在维新运动中,严复提倡变法自强,反对因循守旧;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新学,反对旧学。但到运动破产后,他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宣扬不可知论,并为宗教张本。这种前后迥异的变化固然是由于其所属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所致,但也同其在思想上受实证主义的影响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夏侯玄与司马师曾为姻亲,又都是正始年同名士,但他俩分别是曹爽集团与司马懿集团核心人物。夏侯玄出任征西将军后离开洛阳这一政争中心,而司马师接任其中护军职务。司马师能助司马懿政变成功,与任此要职关系甚大。曹爽被杀后,夏侯玄被征回洛阳。他作为李丰等反司马氏势力的精神领袖,在政变阴谋失败后被杀。夏侯玄在正始改制中起过重要作用,而司马懿等反对这一改制,并在高平陵之变后废除了这些改制措施。司马师辅政后,仍反对"妄有改革",这其实也是对当年曹爽、夏侯玄等"妄有改革"的否定。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1068年,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而司马光则表示坚决的反对,因而一个成为变法派的领袖,另一个则成为保守派的元首,双方围绕着变法与不变法展开激烈的斗争。王安石要变法,司马光反对变法,自然都要有一定的法律思想作指导。因此,对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法律思想作比较研究无疑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围绕熙宁变法而进行的变法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一定的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总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通过思维机器对客观存在进行加工的结果。马克思曾经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思想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上,是客观存在决定思想意识。因此,在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