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十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门户开放”问题不断进行研究,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成因、历史背景、政治目的等展开讨论,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发表过不同的见解。从已有的学术成果来看,学者们所持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门户开放’政策从本质上说是美国保障和扩大其在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政策,但在客观上对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起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建国以来,在逐步摆脱追随于欧洲之后的进程中,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全球扩张性也日渐显现。传统认为,“门罗主义”是美国为独霸美洲大陆而提出的,而“门户开放”政策则是美国作为姗姗来迟者为了在侵华上分得一杯羹而炮制的。文章则以“门罗主义”与“门户开放”政策为切入点,通过对19世纪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析,指出美国对外政策中始终贯穿着全球扩张的影子,以期能对该时期美国对外政策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争论,史学界经过一度沉寂之后,近两年又活跃起来。1979年《世界历史》杂志第三期,发表了汪熙《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该文认为,“‘门户开放’政策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承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在此前提下,要求美国贸易的机会均  相似文献   

4.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中国提出了旨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对美国在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形势,美国做出了一系列反应。但由于它在这一地区实力和利益有限,这些反应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此看出,美国对日行动的底线是不突破和平的、外交的框架,美国对华实行的是不诉诸武力的门户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5.
“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贯穿于冷战结束前美国外交的始终,距今已有100多年,已成为国际社会基本接受的原则。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出现了“新门户开放主义”。现重点就“门户开放政策”与“新门户开放主义”各自的特点、异同及内在的联系作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一个注重现实、崇尚实力的国家。它制订对外政策、卷入国际冲突,都是以实力地位为倚仗,或者说,基于当权者对本国实力地位的认识而提出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正处于“经济上的巨人、军事上的矮子”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其“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即是此阶段实力地位的真实反映。本文试图从实力地位的角度,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作一探讨。美国的历史是一部扩张的历史,在“暴风雨般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里,产生了“天定命运”思潮,认为美国“命中注定要扩张到西半球的整个北部”。有一位民主党人公开宣…  相似文献   

7.
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中美关系史的研究日益活跃。到目前为止,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性文章已有七十余篇,这些论文不仅对许多老问题。出了新观点,而且也开拓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一、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和讨论传统观点认为“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美国利用经济实力独占中国的政策,毫无积极作用”。对此,汪熙提出不同意见(《世界历史》,1979.3),并由此引发了一场讨论。丁名楠、罗荣渠、项立岭、吴嘉静等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末美国雄踞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宝座,具有向海外扩张的经济实力,但军事力量却相形见绌,尤其是海军力量更为薄弱,难以与军事强国匹敌。作者认为,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不平衡矛盾制导着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希望因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在华获得优厚的商业利益,弥补其军力之不足,抵销对手军事实力的优势。“门户开放”政策是当时美国实力地位的精确反映。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人们都习惯于将门户开放政策视为美国的早期对华政策。但这项政策的目标定位并不仅仅限于中国。根据美国国务卿海约翰1899年、1900年和1905年三次颁布门户开放照会的历史背景和照会内容,回溯近代早期中外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美国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轨迹,不难看出,这项政策的目标主体是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列强,中国只是实施这项政策的目标客体。美国的对华政策早在门户开放政策出台前就开始形成,门户开放政策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扩张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执行“不偏袒”的调停方针,只注重维系美日关系,对此不愿涉足过深,这本身是对侵略者的最大偏袒.1931年11月,日本攻锦州,美国从所谓“不偏袒”向所谓“不承认主义”转变,但这并不能束缚住日本,日本宣布退出国联,宣告了美国对华对日政策的失败.美国实行这种政策,主要是受国内孤立主义的牵制和美日贸易的影响;是对苏联和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恐惧;也是为了维护在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和挽救南京政府的声望和权利.  相似文献   

11.
史苑撷英     
美国对东亚国际事件(1895-1903年)的政策美国外交中的“东北亚”政策形成于甲午战争前后。随着在东北亚方向的利益的演变,美国制订了不同的东北亚政策。从此到日俄战争,美国遵循的原则是“机会主义”的,被海约翰概括成“门户开放”主义。美国的政策决策者为了实现其所理解的国家利益,根据该区域国家以及竞争者的反应烈度,做出的政策反应是:1.倾向日本挑战中  相似文献   

12.
均势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户开放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中外学者写出了不少有份量的论著,从多方面予以探讨。然而,从“均势”角度对其加以专题研究却一直为学者们所忽视。本文不揣鄙陋,拟就此加以探讨,祈望方家教正。一扩张是美国外交史上的一根主线。在整个19世纪,大陆扩张是美国外交的主要目标。到19世纪末,大陆扩张接近尾声,走向海外扩张。大陆扩张的策略口号是孤立主义和门罗主义。那么美国向海外扩张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口号和政策呢?  相似文献   

13.
应力求完整     
课本第 5 6页练习题 :“19世纪末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参考书》第 10 5页答案提示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以及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等方面回答。当然都对 ,但这是不够的。因为“19世纪末”包括1890~ 1899年 ,因此 ,应首先概括提出《马关条约》对中国的严重危害。不提或漏提这点 ,答案就不完整了。应力求完整$福建省永春侨中@潘贤铺  相似文献   

14.
实用主义作为美国的本土哲学,对美国的内政、外交具有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它塑造了美国外交决策者的文化价值观,因而美国的对外政策总是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谋求其在华的利益而制定、提出的,“实用主义”的哲学理念对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埃及“门户开放”的经济政策,也叫经济开放政策或“门户开放”政策。这一政策,是埃及政府在一九七三年中东十月战争后实行的。其主要意图是:争取大量外援,吸收外国投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加强国际经济联系,摆脱苏联的经济控制,促进埃及的经济发展并使之“置于国际水平”之上。为了鼓励外国投资,一九七四年五月,埃及人民议会正式通过了《阿拉伯和外国资本投资法》,即四十三号法令。该法令规定。外国资本或资本集团可以在埃及的工业、矿业、动  相似文献   

16.
中日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与其他帝国主义争夺东亚霸主的必然结果。一、美日关系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之前。这一阶段,美国经济实力较弱,南北没有统一,矛盾激烈,面临内战,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利益上尚未形成冲突。第二,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到蒋介石重新控制南京国民政府实权的1928年。这一时期,美国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对华政策,日本也业已成为亚洲的强国,在对华政策上,两国都着意扶植代理人,既勾结又斗争,八国联军侵华和府院斗争的形成便是例证。在…  相似文献   

17.
“门户开放”政策(1899~1949年),是美国为分享侵略权益,争夺中国市场而提出的侵华政策. 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向海外扩张,中国潜在的市场令他们垂涎欲滴.但在西方列强和日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对中国的争夺.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其注意力转向中国,此时中国几乎被其他列强瓜分殆尽.美国军事力量相对薄弱,也无力同欧洲列强争夺中国.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其他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机,美国政府为了摆脱危机,通过宣扬“新定天命运”论,为其对外侵略扩进行辨护,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妄图以其经济实力在华占据较大的市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为其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外交史中,“自决”观念与“非殖民”原则有着紧密的联系。门罗主义、门户开放政策、威尔逊的委任统治制度、罗斯福的国际托管制度等政策中所包含的“非殖民”原则都可追溯到美国外交传统中的民族“自决”思想。美国外交中的“自决”观念和“非殖民”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但其政策的制定往往取决于美国国家现实利益的需要,而非仅仅考虑到民主和自决,美国反对殖民主义的背后隐藏着对世界霸权地位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后半期是整个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半个世纪。在这动荡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各国的对外政策在中国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对华政策则具有典型性。美国在规年代初倡导的“合作政策”和90年代末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正反映了此点。从本质上说,“门户开放”政策是“合作政策”的继续和发展。1851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它仿佛预示着19世纪后半期的动荡与不安。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随着《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订立,西方列强在华取得了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