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尽管在语言实践中早已把“○”(ling、零)作为一个汉字经常使用,但迄今还未被语言学界所接受。它显然不同于阿拉伯数码中的“0”,因为“0”的印刷体是个长形的圆圈,仅占同号汉字一半的位置,而汉文中的“○”却是一个正圆,占一个同号汉字的位置。汉字“○”最早出现在宋金时期的古籍中,如《测圆海镜》将1024写作“一千○二十四”。它是由表示脱文的“□”演化而来的,其四角号码应同“□”一样而定为6000,笔画应按它的实际写法定为一画,部首应编定为“(……)”部 相似文献
2.
3.
课堂上,老师常大声地训斥学生:“不许交头接耳!”考试上,老师一声“不许交头接耳!”打破了考场的宁静。过去,没有人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今天再听起来,却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4.
5.
6.
陈仲刘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14,(3):72-73
《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身世“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课本对此句中“教坊”的注解是:“教坊,唐代宫廷的乐舞教习机构”。此注解很不详备;当讲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学生又生疑问,堂堂一位大诗人,为何与歌女同命相怜呢等等,这里有必要对“教坊”一词做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7.
8.
9.
苏家进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33)
《阿Q正传》中语言的运用出神入化,读之每每令人拍案叫绝。这主要是由于鲁迅先生用了具有不精确和不确定性的模糊语言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起到了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作用。因此,整篇小说的语言具有含蓄,凝练,婉而多讽的喜剧风格。一部《阿Q正传》,只有两万多字,可是“似乎”这个模糊词语的反复使用却不下二十次。有的单独使用,有的连续使用,有的同其他副词互用,虽用法不同,但由于恰当地运用了这个模糊词语,便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了阿Q浑浑噩噩的思想性格特征、行为状态,以至人物形象形神毕肖。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中,当阿Q被王胡扭住辫子,… 相似文献
10.
11.
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来访,我吩咐孩子打酒去。这位朋友哈哈大笑起来:“你这个‘打酒去’的‘打’字,曾使我历尽奇难……” 朋友罹于文字之难,我早有风闻,但究竟是怎样的“奇难”,确实无法知道。今天总算清楚了: 我的朋友是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教师。他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就是把学生作文本上“爸爸给地主做短工”一句中的“做”改为“打”。在“史无前例”中,这位学生当了“造反派”,揭发我的朋友:“贫下中农会打骂短工吗?你是诬蔑贫下中农!”于是我的朋友受批斗、进牛棚……历尽“史无前例”的奇难。粉碎了“四人帮”,我的朋友才得以重上讲台。 他的这种遭遇是为人们所熟悉的。今天重提它,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2.
张祥云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2,(11):36-36
2012年4月12日《信息时报》上刊登了一则新闻,其标题为《广东警方查处制假现场时一涉嫌售假嫌疑人突然猝死》,读起来特别别扭,因为其中的“突然”与“猝”明显语意重复,“猝”就是“突然”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时下,“三好”取消与否的话题常见于报端,社会各界对此反应强烈。本文对以“三好”为代表的我国传统学生评价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鲜明地指出,“三好”的取消不应该停留在讨论争执的阶段,而是应该放开手脚,立即付诸行动,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并构建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并且,本文对我国学生评价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杨日红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5,(5)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有些词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不仅不符合全文的语境,也不学语符合作者的情感。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一首诗,其颈联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如果我们单从字面理解就难以相信了:鲁迅怎么忍心看“朋辈成新鬼”?鲁迅开始用的不是“忍”而是“眼”。原来作者改“眼”为“忍”字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自己对因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青年而产生的难以抑止的悲愤之情。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忍”是“不忍”之意,全句理解为“哪里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所杀害”。… 相似文献
15.
正前两年有数学菲尔兹奖得主到南京参观,随行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将一道小学奥数习题递给他,请他作出解答,这位数学大师看了许久,尴尬地笑了笑说:\"对不起,答不出来。\"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项,菲尔兹奖是国际数学大奖,评选条件比诺贝尔奖更为苛刻,然而,这种天才的数学家居然不能顺利地解答中国小学奥数的试题,这说明什么,又能引起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思考呢?无独有偶,中国当代最有造诣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当有中学生慕名找来向他请教奥数题时,他一概回答:\"我不懂,我不会做。\"而他给中学少年数学论坛的题词是\"数学好 相似文献
16.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我们在教学楱前树立了一座名为“谐”的雕塑。雕塑是一个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矗立着的立方体,由其中的一个顶角支撑着整个立方体。驻足审视,雕塑给人一种结构的和谐、力的和谐、形的和谐之美的享受。以一个字“谐”为名,即寓意我们雨花台中学的办学理念一一“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一办学理念的萌发是雨中教师意识上的升华和飞跃:这一办学理念的表述是全体雨中人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习、思索、创业、实践的一项初步成果:这一办学理念的确立在于它已经越来越深入地体现在学校的教学、教育和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这一办学理念的实践见之于雨中学子的茁壮成长和风采无限. 相似文献
17.
下面几个句子,均使用了成语“呼之欲出”,它们或来自新闻标题,或节选自新闻内容。①手机电视国标呼之欲出,期待为2008科技奥运添彩。②定调住房新国策,全国住宅工作会议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8.
19.
去年11月份的一天下午,隔壁英语组的小芳老师来到我们语文组,高兴地对我说:“王老师,这是我大学老师招收国学弟子的启事。他和你一样,很有学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