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正传》中语言的运用出神入化,读之每每令人拍案叫绝。这主要是由于鲁迅先生用了具有不精确和不确定性的模糊语言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起到了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作用。因此,整篇小说的语言具有含蓄,凝练,婉而多讽的喜剧风格。一部《阿Q正传》,只有两万多字,可是“似乎”这个模糊词语的反复使用却不下二十次。有的单独使用,有的连续使用,有的同其他副词互用,虽用法不同,但由于恰当地运用了这个模糊词语,便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了阿Q浑浑噩噩的思想性格特征、行为状态,以至人物形象形神毕肖。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中,当阿Q被王胡扭住辫子,…  相似文献   

2.
尽管在语言实践中早已把“○”(ling、零)作为一个汉字经常使用,但迄今还未被语言学界所接受。它显然不同于阿拉伯数码中的“0”,因为“0”的印刷体是个长形的圆圈,仅占同号汉字一半的位置,而汉文中的“○”却是一个正圆,占一个同号汉字的位置。汉字“○”最早出现在宋金时期的古籍中,如《测圆海镜》将1024写作“一千○二十四”。它是由表示脱文的“□”演化而来的,其四角号码应同“□”一样而定为6000,笔画应按它的实际写法定为一画,部首应编定为“(……)”部  相似文献   

3.
丑小鸭的坎坷经历让孩子们唏嘘,丑小鸭最后变成天鹅让孩子们欢欣鼓舞.丑小鸭的坚强感动了班上所有的孩子.解读这篇童话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往深处进行一番研讨了,我对同学们说:"在人们眼中出生低贱,在成长过程中饱受身体和心理折磨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天鹅,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小天鹅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的两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4.
经常听到一些领导和老师讲.现在职业学校招的学生大多是“差生”。记得有一次参观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大谈面对“一群不懂事的孩子”的教育经验,似乎只有用改造这些“差生”的说法,才能说明学校的功绩。所谓“差生”,习惯上是指那些文化考试分数不高的学生,有时也指行为有过失的学生。说实话,比起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一般都比较差。但是。我们是否就可以由此得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差生”的结论呢?  相似文献   

5.
《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身世“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课本对此句中“教坊”的注解是:“教坊,唐代宫廷的乐舞教习机构”。此注解很不详备;当讲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学生又生疑问,堂堂一位大诗人,为何与歌女同命相怜呢等等,这里有必要对“教坊”一词做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6.
赖敏 《中国教师》2005,(4):57-58
有一次,我去参加小孩的家长座谈会,班主任老师重点向家长汇报了学生近一段时间的学校表现,其间说到纪律,称赞班上女孩子很听话,老师对他们非常满意和放心,而对男生则责备其诸多不是:上课耍小动作,喜欢接老师的话;下课疯玩,有时让不得人,管不住自己,以至打架惹事……最后班主任恳请家长与老师配合多费心管教。我的小孩是女生,听完老师的话似乎应该庆幸才是,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说起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模式化,缺乏个性,驯服而无创造性,已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过去以“是否听话”为好学生标准的观念也普遍遭到否定。但在具体的…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老师常大声地训斥学生:“不许交头接耳!”考试上,老师一声“不许交头接耳!”打破了考场的宁静。过去,没有人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今天再听起来,却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中,把“所有格”分为代词所有格和名词所有格,用来表示所有或所属关系的代词,叫做物主代词,也称作代词所有格.名词所有格是用来表示某物属于某人或某物的所有关系,它可以分为表示有生命的东西名词所有格和表示无生命的东西的名词所有格.  相似文献   

9.
翻开《鲁迅选集》,映入眼帘、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竟然是那不痛不痒的“据说”。擅长冷嘲热讽的鲁迅反复使用“据说”,不确定的模糊的语言包孕着确定,确定之中似乎又蕴含模糊,因此先生的作品具有内涵丰富、意蕴深邃、诙谐而又峭拔的风格。有的单独使用,有的拆开使用,有的放在段首,有的夹在句中,虽用法不同,但隐含的讽喻,流露出的调侃却惟妙惟肖。“据说”一词单独使用最初发表于《猛进》周刊的《十四年的“读经”》,对章士钊等人“读经可以救国”的谬论,鲁迅写文章批评道:“衰老的国度大概就免不了这类现象。……俄国有名的医学者梅契尼珂夫…  相似文献   

10.
辍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不会是一个陌生的字眼。由于种种原因在求学道路上“善始”而未“善终”者古今中外不乏其人,这当中的大多数辍学之后自然正如流星一般从此坠入暗夜,再也无从寻觅他们的芳踪。偏偏也有那么几位辍学之后却放出了更为璀璨的光辉,远的如爱因斯坦、爱迪生;近的像时下在中国教育界、新闻界红透半边天的韩寒、王小平……而就是这炫目的光辉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凝成了一个沉重的问号:学校教育,价值几何? 对上述“辍学成才”作何解释,时下也是众说纷纭。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曾有过如下独特见解:培养一个杰出的科…  相似文献   

11.
班级:初三 (1)班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孔乙己》是一篇内涵丰厚的社会问题小说,其中的深厚内涵老师当然可以直截了当地讲授给学生,但我认为如果老师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品味,那效果应该会更好,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用心去感悟出来的。   [前期准备 ]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认清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一大社会因素——制度。   [教学过程 ]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鲁迅笔下一个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孔乙己,探究了造成他人生悲…  相似文献   

12.
作为老师,我们对“注意听”这句话并不陌生,也许每一天我们都要在课堂上重复这句话,少则一遍,多则四五遍。一学期、一学年下来,要说多少遍?一辈子的教学生活中要说多少遍?没有人做过统计,我们一次次对学生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这里面存在着什么问题,是否会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有一丝觉醒?  相似文献   

13.
2012年4月12日《信息时报》上刊登了一则新闻,其标题为《广东警方查处制假现场时一涉嫌售假嫌疑人突然猝死》,读起来特别别扭,因为其中的“突然”与“猝”明显语意重复,“猝”就是“突然”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来访,我吩咐孩子打酒去。这位朋友哈哈大笑起来:“你这个‘打酒去’的‘打’字,曾使我历尽奇难……” 朋友罹于文字之难,我早有风闻,但究竟是怎样的“奇难”,确实无法知道。今天总算清楚了: 我的朋友是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教师。他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就是把学生作文本上“爸爸给地主做短工”一句中的“做”改为“打”。在“史无前例”中,这位学生当了“造反派”,揭发我的朋友:“贫下中农会打骂短工吗?你是诬蔑贫下中农!”于是我的朋友受批斗、进牛棚……历尽“史无前例”的奇难。粉碎了“四人帮”,我的朋友才得以重上讲台。 他的这种遭遇是为人们所熟悉的。今天重提它,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5.
下面几个句子,均使用了成语“呼之欲出”,它们或来自新闻标题,或节选自新闻内容。 ①手机电视国标呼之欲出,期待为2008科技奥运添彩。 ②定调住房新国策,全国住宅工作会议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每每处在大功即将告成但“功亏一篑”的境地。比如,学生因画不好猴子的尾巴而沮丧,因折叠不出小帆船的桅杆而急躁,因列不出数学算式而抓耳挠腮,因写不出作文而泪流满面,或者困犯了错误而茫然……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学生是不屑一顾.还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是侮辱学生“蠢货”、“笨蛋”,还是代替学生去做,越俎代庖?显然,这些做法均不妥当。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有些词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不仅不符合全文的语境.也不符合作者的情感。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一首诗.其颈联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如果我们单从字面理解就难以相信了:鲁迅怎么忍心看“朋辈成新鬼”?鲁迅开始用的不是“忍”而是“眼”。  相似文献   

18.
由“位”字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汉字尤其是会意字,用心琢磨一下,真是耐人寻味。如“信”字,由“人”字和“言”字合成, “人言为信”,表示人说的话有信用。再如“位”字,由“人”字和“立”字合成,“人立为位”,表示人站着所占的地方,即位置。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在大量具体操作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向抽象的符号运算过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是外化成一道道题目而呈现的,本文中,笔者也想由一道简单的题说开去。这道题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单元的一道练习。它请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来说一说自己的座位,说一说同学的座位,也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就是这样一道题,它引发了笔者三个方面的思考。一、关于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关  相似文献   

20.
去年11月份的一天下午,隔壁英语组的小芳老师来到我们语文组,高兴地对我说:“王老师,这是我大学老师招收国学弟子的启事。他和你一样,很有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