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但饮食不能加速,而要减速。倡导“慢食”,即提倡在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不可操之过急,狼吞虎咽。清代一位叫石成金的在《长生篇秘诀》中写道:“饭食缓嚼有益者三:盖细嚼则食之精华能滋养五脏,一也;脾胃易于消化,二也;不致吞食噎咳,三也。”  相似文献   

2.
健康频道     
果冻卡喉如何急救医生提醒读者,果冻不适宜3岁以下幼儿,因其会咽部还未发育成熟。而不少厂家生产的果冻,形状像一个塞子,质感光滑并富有弹性,幼儿吸食的时候,容易被堵住气管而出现意外。专家提示,孩子吃果冻噎住后,抢救不能超过五六分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专家一致认为急救的正确方法是:将被噎的孩子面部朝下,放在自己的膝盖上,在其后背的正中心连拍五次;若此时孩子还没有哭叫或把异物咳出来,再将他翻过来在胸部摁五次,每次要摁下去2厘米~3厘米。孩子食欲不振的十大原因1.疾病早期,首先表现为食欲不振,不想吃饭。2.平时养成吃零食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食管和气管受到伤害的事情时有发生。轻者,发生噎、呛甚至呕吐;重者,导致窒息,直至丧命。其实,这些致使的伤害是可以避免的。即使危险发生了,除了马上送到医院之外,家长们还可以在第一时间采取急救措施,今天我僦来讲讲有关食管、气管异物的急救知识。  相似文献   

4.
启法 《高中生》2009,(21):21-21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在我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生活细节也值得我们学习。〈子在饮食上讲究:卫生、合时、适量〉《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饮食细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  相似文献   

5.
初入园的小班新生屡屡出现挑食、拣食的现象,成为家长及教师最为头疼的事。分析了幼儿挑食、拣食的原因,教师在幼儿进餐时抓住教育契机、有目的地关注幼儿进餐环节的健康教育,帮助幼儿纠正挑食、拣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婕 《知识文库》2023,(6):193-195
<正>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和保障课程实施的基础。在“基于幼儿生活体验的食育课程”建设中,课程资源是指创设食育课程的人文、心理、物质环境,链接幼儿与“食”相关的一日生活经验,其内涵是幼儿既是“食”资源的使用者,也是“食”资源的开发者。本文尝试以我园在基于幼儿一日生活食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现状出发,创设支持性的“育”环境,形成课程资源的理性认识,构建幼儿一日生活食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路径、策略,探寻课程资源与幼儿的关系,将食育与幼儿的生存技能、生活习惯、生长规律相融合,让幼儿在积极生长、幸福生活中成为生命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7.
正幼儿的意外伤害事故,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没有事先估计到或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对幼儿造成的伤害。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幼儿成长阶段发生意外事故并不罕见,且不少事故发生太突然,病情变化比较快,凶险莫测,常常在送医院前,就急需在现场做必要的应急处理,采取急救的措施,因此,幼儿园教师必须学会一些基本的急救方法。孩子的意外事故,就其轻重大致可分为  相似文献   

8.
幼儿语言是了解幼儿的有效途径,而自语作为言语的一种形式,其在表现形式上属于外部言语,但却实现着内部思维的功能,反映了幼儿内心的所思所想。自语是以内部需求为源头、活动事件为中介而产生的;对于自语行为的发生者来说,自语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帮助思维展开、辅助活动进行、调控幼儿身心;对于教育者来说,通过自语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幼儿内心世界,帮助教育者及时调整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饮食习惯与幼儿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零至七岁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进行科学的食育往往能影响人的一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的幼儿食育,能有效提高孩子知食、选食、品食以及烹调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幼儿园食育课程内容的构建来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健康成长。基于文献研究来架构基本结构,得出“幼儿–(食)–##”课程内容表征方式。对《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和《学前教育教师参考用书(试用本)》中的内容编码分析优化课程具体内容,表征方式调整为“幼儿–(食)–自我/自然/社会”。最后对课程动态创生过程进行剖析并转换了表征方式,即“‘食’力宝贝、自然‘食’光、大‘食’界”。立体呈现了在构建幼儿园食育课程内容过程中对于“幼儿发展优先”理念的追寻,对儿童立场的坚守。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6780例次胃镜检查中,发现2例上段食管异位胃粘膜炎致吞咽梗噎而反复误诊者,为引起同道们的注意,现报告如下。 例一,男,38岁,间歇性吞咽梗噎一年,曾被临床疑诊为食管癌?食管失驰缓症?在本院及多家省家医院接受过多次胃镜、食管吞钡、食管滴酸试验及食管压力测定等检查,除发现有浅表性胃窦炎外,均无其它发现。  相似文献   

12.
一、主动探究学习培养幼儿主动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成为活主动探究式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作为教师的我试图在园本课程中实施这一教育理念,让孩子学习快乐,快乐成长并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开启幼儿主动学习的方法很多,但是大容量的开启幼儿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容易找到,它  相似文献   

13.
活动一:认识线准备棉线、丝线、毛线等几种不同质地的线,让幼儿看看、摸摸,知道其名称,启发幼儿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用处。活动二:结解线在讲解、示范的基础上,教幼儿用线打结,解结,锻炼幼儿的手指活动能力及耐心做事的习惯。给幼儿准备一些毛线,让幼儿在活功中玩。活动三:挑线繃教师用一米左右的彩线打个结成线圈,和配班老师一起讲解、示范挑线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从中学会玩的方法。来园后,幼儿两人一组玩。所用线的粗细、颜色随意,以彩色绒线效果较好。活动四:线的造型教会幼儿几种简单的用线造型的方法,如“降落伞”、“两人拉磨”等,进一步提高幼儿玩线的兴趣。“降落伞”玩法:将线圈搭在左手的拇指和小指上,然手用右手食  相似文献   

14.
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是幼教工作者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由于幼儿自身的特殊性,幼儿德育只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注重教育实效性,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才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情感陶冶法,是激发幼儿情感,形成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和健康个性的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其中一种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了解幼儿行为的动机及活动的想法,由课程执行者转换为课程的研究者和设计者。二、安排吸引幼儿的学习环境,由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提供者。三、协助幼儿了解自己的学习,由幼儿学习的主宰者转换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和诊断者。四、点燃幼儿的学习火花,由权威管理者转换  相似文献   

16.
游戏是澳大利亚幼儿园的一项主要活动,是教师教育幼儿的主要途径。幼教工作者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幼儿的游戏,使游戏在对幼儿的教育中产生最佳影响。一、教师也是一位游戏者澳大利亚幼教专家指出:要想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一颗童心,像孩子们一样喜欢玩具,爱好游戏。在澳大利亚笔者经常发现:当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教师也喜欢来到幼儿的身旁,和他们玩同样的玩具。教师的这种参与方式经常出现在幼儿的功能游戏和结构游戏之中。教师作为游戏者,和幼儿玩平行游戏,这不仅会使幼儿感受到游戏是一种很重要的活动,同时使游戏时间持续更长,还能帮助他们学习、掌握许多操作游戏材料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收豆豆     
玩法:一名幼儿扮种豆者,其余幼儿扮豆豆,蹲着围在种豆者的周围。种豆者边唱边做种豆状。合唱处由扮豆豆的幼儿唱,并做发芽、开花的动作。唱完后,“豆豆”四散跑回座位。  相似文献   

18.
傅秋兰 《成才之路》2023,(18):105-108
闽南食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基于闽南食文化构建幼儿教育体系,可让幼儿充分对话本土资源,深刻感受本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和文明礼仪,真正实现“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文章基于对闽南食文化教育理念与价值的分析,从教育目标、实施路径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探究闽南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体育游戏3则     
全体幼儿站成一个大圆圈,教师指定某幼儿当第一个传球者。游戏开始,众幼儿念儿歌:“大皮球,圆又圆,你来接,我来传。”传球者边与众幼儿齐念同样儿歌边跑到圈中央站定接球,紧接着独个儿念:“×××(接球幼儿的名字),你来接。”此时众幼儿念:“一二三,快快传。”传球者须在念“快快传”时将球抛向接球者。接球者边接球边独个儿念:“四五六,我接住。”接住后他即当传球者,以同上方式继续游戏。如有人失球,失球者须念一首自选儿歌,然后由他请一位幼儿当传球者,继续进行游戏。此游戏能培养幼儿按信号行动的能力,使幼儿动作协调、灵敏。教师应注意引导,使全体幼儿有当接球者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天性,是一种令他们感到兴奋的学习和活动方式。“探究是创造的前提,探究是成功的阶梯”。探究有助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幼儿的现实生活视野、丰富内心情感世界,形成科学求实的态度、和谐发展的个性。神奇的世界对幼儿充满吸引力,但是幼儿自发的探究往往具有盲目性、暂时性,要让探究真正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就必须教会幼儿基本的探究方法,引导幼儿学会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