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莹 《学科教育》2003,(12):24-27
《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与过去的相关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改变,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这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突破原有的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使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学会利用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课程;使课堂教学立足课堂、开放课堂、延伸课堂;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2.
金星  李如密 《江苏教育》2023,(40):32-36
学校课程美育立足课程中的美育元素和精神,探寻课程内在的审美联系并使其有机联结,进而产生课程的美育协同效应,形成学校课程稳定而有序的美育结构。学校课程美育是对美育课程的补充与深化,力图在课程实施中使学生由内而外地产生审美理解与认同,实现课程的美育目标。学校课程美育需要将美育作为课程实践的出发点,从理念、资源、机制与内容等关键要素入手,围绕学校、教学、教师、学生四个层面开展课程美育的协同实施。  相似文献   

3.
当代心理学思潮是多元化课程价值取向的基础,它指引着课程目标价值观不断走向进步。学习心理学是课程论发展的土壤和基石;发展心理学为课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使课程在内容呈现、活动设计和实施上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相互适应;教育社会心理学以互动与协商为逻辑起点,突出了课程实践对教育化的建构和对课程化的关注,使课程理念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广义知识观和智力观使知识与智力融合在一起,使智力与成功联系在一起,把课程与人的潜能的开发结合在一起,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有了新的变化,本文论述了在课程发展中教师权力享的有必然性,分析了教师参与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使权力的途径:即参与课程设计和决策、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从而指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权力与职责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使校内外潜在的课程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要素,能丰富课程内涵,扩展课程外延;能使教学融入生活、走向开放;使教师角色蜕变、范式更新;使“教材”变“学材”,实现转型与“换脸”。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作为政治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出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发展对课程的影响是显在的,它能直接、迅速地改变原有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使各种课程趋于统一。研究科学发展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使课程更全面地深刻地反映科学迅速发展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在国外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热潮的推动下,我国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国课程体制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受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幼儿园也面临着园本课程(kindergarten-basedcurriculum)开发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幼儿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引起了众多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关注。园本课程的推出,使幼儿园和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拥有了很大的权力,而教师的课程参与,正使教师的这种权利得以体现,使课程开发更贴…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其中包括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都要随之发生改变。为此,此次课程改革最核心的改变是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求知、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  相似文献   

10.
向晶 《云南教育》2004,(7):48-48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因此,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便成为现代化课程生态观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1.
课程资源是在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空间分类,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其中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因为我国贫困地区大部分在偏远农村,校内课程资源不能和富裕地区相比,校外也不会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等以供利用,所以为了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只能在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上下工夫了。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画家和美术工作者,而是使他们成为懂美、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使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更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既是学校文化创造、重建的过程,也是教师重建自己的文化结构、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个性品质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在对西陵区校本课程开发的调研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课程整合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综合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各种媒体技术的特性,使课程、人、技术三者和谐统一,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应该将本地区、本地域的民族文化进行开发与利用,使其纳入艺术课程的教学中,使教学呈现出多元化,使艺术课程更具特色,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情感,使民俗文化更好地延续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确立,不仅使学校拥有了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机会,同时也使教师获得了一定的课程权力。但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却存在着教师的权力缺失、放弃、集权化和异化现象,必须从校长、教师课程意识、教师培训、监督机制等方面保障教师权力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课程德育工作要求突出德育与教学的一体化,突出德育工作的全员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突出德育资源的丰富化,突出德育途径和评价的多样化。只有德育课程化,使德育工作主动运用课程,才能发挥课程服务于育人目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罗梅英  吕新平 《中国德育》2005,(5):72-72,59
一、树立课程意识。整合各种资源。重视在自然的活动情境中养成学生的德性 首先,德育活动最主要的形式是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最有效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因此,我们要加强课程意识,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不能使德育这一重大使命仅仅落实在一两节德育活动课上,使德育工作主动运用课程、整合课程、创建课程,发挥课程服务于育人目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课程教材,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课程改革使我国的中小学教材正悄然发生深刻变化。课程教材的多样化使教材作为教学中惟一的“法定课程”的地位渐趋动摇,教材的功能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但也有的教师仍以旧的观念和方式驾驭新的课程教材。因此,必须转变观念,由课程教材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使教师由被动执行课程计划转向积极进行课程创生。工作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课程创生主要体现在课程实施中,但在课程决策、开发和研究等方面,也需要进行创生。  相似文献   

20.
傅朝阳 《成才之路》2023,(15):124-127
科学作为一门科学知识启蒙和科学知识普及课程,是小学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创造精神、质疑精神的重要课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创新,能使实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得到增强,使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创新可采取以下策略:创设实验情境,开展合作实验,加深知识理解,拓展学生思维,发挥教材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