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咏物词发展到苏轼 ,在题材、寄托、语言、意境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拓新局面 ,为后世提供了创作经验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的发展与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南宋的社会现实出发分析其对豪放词发展的影响。南宋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内有和战之争以及激烈的阶级对立,外有金朝的不断侵略。这样的现实状况影响了豪放词的题材内容,题材内容上表现为怀念西北沦陷土地,同情中原人民;斥责主和派,不满偏安局面;表达征战沙场的豪情,倾吐恢复失地的雄心;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  相似文献   

3.
苏轼咏物词数量、内容前无古人,有先导作用,并且种类繁多,各尽其妙;既代表北宋咏物的艺术风貌,又开拓后世咏物寄托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苏轼、辛弃疾农村词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词的领域里,农村词因其数量小,作者少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它作为宋词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展露的作者的生活体验,审美感受,以及特定生活时期的心理态势,却很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它是词人慰藉宦途失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在苏轼的现存词作中,婉约词数量远远多于豪放词。这些委婉含蓄之作,无论是抒发亲人、恋人间的深情厚谊,还是表现士大夫之流的闹情遗志,无论是对田园风光的尽情讴歌,还是对寄情之物的着力咏叹,都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滋润着词人特有的审美意趣。苏轼的婉约之作,既是对传统婉约词的有益开拓,更是对传统婉约词的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6.
儒道佛三种文化思想的融合,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思想内涵。在政治上,他表现出积极入世、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在仕途处于逆境时,他又表现出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静达圆通",他在本为玄虚缥缈的佛老思想中去追求一种简易、粗浅和实用的思想境界。苏轼对儒道佛三教思想兼收并蓄,铢分毫析,臻于化境,从而构筑了诗人完美的文艺境界。  相似文献   

7.
苏轼与纳兰性德生活年代相距甚远,诗词风格也迥然不同,但其人生和人格却有着相似之处,且在悼亡调史上,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苏轼是用词写悼亡的首创,纳兰则是他忠实的传人,他在继承中又有所发展,使用词写悼亡的艺术性达到了一个高峰。二者都把悼亡作为词的重要的严肃题材来看待,抒发了崇高的感情和人间的至情至爱,突破了词的题材感情界限,提高了婉约词的气质,在悼亡词的发展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在词论上,苏轼提出了“以诗为词”的革新主张,并以此作为其创作的基点。自北宋中后期开始,文人对“以诗为词”可说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毁誉互参,许多评论家都有精辟的论述。苏轼的“以诗为词”在他的词作上也有体现,创作了一些既有婉约派的特点又更具豪放派特点的词,在词的音律、内容、形式方面都作了创新,突破了以往词创作的束缚,开创了一代词风,为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作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辛弃疾的豪放词向来以境界阔大、雄奇壮美为人们所称道。但作为一名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爱国志士,他澎湃激昂的报国热情最终化作了满腔壮志难酬的悲愤。他自首不衰的爱国热情和残酷的现实发生碰撞,反映在他的词作中,使其豪放词在豪放雄杰之中蕴含了一份英雄失志的悲壮沉郁。  相似文献   

10.
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表现着人们的各种情感,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着变化,到了苏轼,他用词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士大夫化"的抒情主人公,他忧国爱民,"深有抱负",他热爱生活,感情丰富,他饱经忧患,覃思深虑.  相似文献   

11.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创立了豪放词派,还在于他发展了婉约词。目前,还很少有人从词的风格、内容、题材等方面入手,来探讨苏轼对婉约词的突破和发展,而这种探讨和研究无疑对全面了解苏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蔡凌 《江汉学术》2011,(2):61-64
用典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重要的特点,诗词中频繁用典素有掉袋书之称,在宋词中用典,往往成为作家才学的展示手段,典故使词在内涵上增添了许多文赋的色彩.它成为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苏轼词中典故对于以文为词具有深刻的文体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宋代田园词在两宋词中不够发达,但作为宋词中的一种题材存在,仍表现了较为丰富的田园生活,艺术上也颇有特色。造成宋田园词不甚发达的原因,一是受宋人词体观念的束缚,二是宋代世风、士风的影响所至。  相似文献   

14.
后村词,主要表现出两种情调:豪壮与疏旷。豪壮中蕴含着苍凉悲慨,疏旷中又体现出旷愤的色彩。这两种基本风格特征的融合统一,便形成了后村词豪雄旷放、排宕悲慨的基本风貌。在“簸弄风月”和“寒蝉凄鸣”之风笼罩的南宋后期词坛,这样的作品能自具特色,并为宋代抒发豪情壮志的豪放词添了有力的一笔,客观上成为一个强劲得力的殿军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围绕肥东方言常用合音词、合音词构成类型、合音词的音变类型、稳固程度以及使用群体的特点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肥东方言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北宋苏轼突破了柔媚纤弱的传统,以浩瀚之气开豪放一派。辛弃疾最终确立了词体地位,是 豪放词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作家。尽管苏辛并称,但他们的词风又有各自独立的个性,二者在形象意境、语言 运用和精神内涵上都存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苏轼诗的各种当代选注本中,陈迩冬先生选注的《苏轼诗选》,是出版较早、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一种,但其中也有一些误读。对其加以辨正,有助于学人。  相似文献   

18.
清代浙西词派词人王初桐词作呈现以“雅正清空”为主、“婉约艳丽”与“豪放疏旷”并存的多元艺术风格。形成这种多元词风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包括王初桐个人词学思想的多次转变、纠正浙西词派弊端的必然结果以及词坛生态转变带来的影响。同时,王初桐作为浙西词派中后期多数词人的代表,其词作成为后世了解当时词坛风貌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富于表现力的叠音词的大量使用也是《诗经》的显著特点。叠音词作为先秦复音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先秦汉语双音化的方式,也对理解《诗经》文意颇有益处。本文以《诗经》叠音词为研究对象,谨就叠音词产生的原因、叠音词的分类及叠音词的语法功能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士稹曾被尊为词坛“斯道总持”。其领导的广陵词坛在顺康之交掀起了一场空前的词学高潮。但王士稹在入京后却“弃之”,“禁不作词”。转捩的玄机除了词中的易代之思、其自身性格和为官心态之外,还有险恶的政治环境以及词学观念的不合时宜等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