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王圆月  张楠  祁唯 《教书育人》2023,(18):110-112
将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资源——太行山精神融入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措施,既传承发扬了太行山精神,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又能为国家提出的与“三农”相关战略提供强大的科研支撑和精神动力。将太行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加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规范融入教学的关键人物;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变融入课程的教学思维;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坚实融入教学的课程基础;转变课程教学方式,打造融入课程的新型平台;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提升融入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教师应转变片面发展的人才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转变陈旧的课程观念,树立全新的课程观念;转变以教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宋燕  韩鑫 《英语教师》2023,(2):86-89
介绍CLIL的定义与特点。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分析CLIL的研究现状。分析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学现状,以及CLIL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程中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探索CLIL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即设定双重教学目标,周全考虑学生发展;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课堂环境;引入中西方文化,展开对比分析;更新教学技术,优化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校哲学原理课网络教学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哲学原理课程网络建设滞后、网络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信息素养不高等,需要通过切实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精心构建哲学原理课网络教学系统、积极探索适合哲学原理课特点的网络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等方面切实提高哲学原理课网络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对许多高校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难教,如何通过教学把难教的课程变成有吸引力的课程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关键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主体性教育原则,转变教育观念,提倡角色互换,探索符合大学生实际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完美的道德人格对于解决人们生活中德与行的矛盾以及各种道德冲突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的伦理学课程作为一门专门传授伦理道德知识、进行道德教育的课程,其任务除了道德知识的传授外,更为重要的应是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为此,高校伦理学课程应确立以完善学生道德人格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为实现此目标而实施以激发学生自觉选择正确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树立发展的、动态的、多元的评价观念;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完善的教学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正>篮球课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特有的趣味性、健身性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因此,对我校篮球课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篮球课程教学的开展。1.讨论与分析1.1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篮球课的目标与任务。高校篮球教学观念,应根据高校体育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变。高校篮球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全面发展为契机,终身体育为参与目标出发,做到不仅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改革具有课程结构突出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强调基础性和实用性、课程评价注重评价标准的差异性三个特征。因此,要在语教学实践中达到改革的要求,必须转变语教学观念:一是要由教材、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二是要由统一教学转变为差异教学;三是要由单纯的分数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四是要由传统的教学手段向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转变。  相似文献   

9.
丘福英 《成才之路》2023,(16):69-72
中职美术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一环。在中职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且有利于美术课程教学的开展。中职美术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中职美术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教学互动;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作业展评,完善评价机制;利用网络优势,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育如何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知识经济的需求,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课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实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围绕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做课程的开发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要探索全新的真正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要确立以促进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要实现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11.
高校研究型课程应精心选择授课材料,突出学科学术研究史和研究过程、学术成果。课程选题应力求接近学生实际,及时、精当地搞好讲评,还要组织学生讨论和与研究生交流。高校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将聘任制实行时曾提出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又重新提出了。该类型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校园整体学术氛围的营造,还提出了图书馆建设、学年论文设立和把关、部分课程开设不合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校研究型课程应精心选择授课材料,突出学科学术研究史和研究过程、学术成果。课程选题应力求接近学生实际,及时、精当地搞好讲评,还要组织学生讨论和与研究生交流。高校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有较高的要求。该类型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校园整体学术氛围的营造,还提出了图书馆建设、学年论文设立和把关、部分课程开设不合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实施跨学科课程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在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中,需要遵循知识体系中“博大”与“精深”的平衡、教学过程中“个体”与“团体”的互动、教学内容中“教学”与“科研”的协同三对逻辑关系。囿于传统博士生教育的路径依赖影响和博士生跨学科课程的内在逻辑衍生出的现实需要制约,高校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面临诸多困境。从成立跨学科组织、以实践为导向开展教学、改进课程评价机制、完善学术交流平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课程实施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4.
试论普通高校课程网络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普通高校课程网络化是指在校园环境下通过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使教学过程在时问和空间两个维度得到充分的延展,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从教学发展史看普通高校课程网络化对教学具有革命性影响,它具有研究优势、资源优势、自主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高师院校应率先进行课程网络化的实践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话题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英语水平。话题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挥教师提问在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使得教师提问成为学习者外语习得与教师教学的一个有效桥梁。  相似文献   

16.
高职新生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高职新生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高职新生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提出高职新生专业入门课程的实施应从课程标准及教材编写着手,并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及考核等方面进行。最后就如何建设好新生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提出了思考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的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原则是“加强基础学科、发展优势学科、扶持新兴学科、重视交叉学科”,重点是确定学科发展规划和学科方向、培养学术梯队、加强学科基地建设,目标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知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本文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湖湘文化是湖南古代书院学术研究的精神实质。湖南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蕴育了一系列学术研究精神。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著书立说,刊印发行;自由讲会、门户开放;师生互相砥砺,关系融洽;博学多思,存疑多问;经世致用,力行践履等,都是湖南古代书院的学术研究特征。这些特征启示当代湖南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必须明确教学与科研之问的关系,科学定位教学与科研,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学术带头人建设,塑造大学名师;打破学术壁垒,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发展;灵活设置课程,大胆创新,加强学科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9.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性教学是适应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学模式.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是一项涉及教师和学生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充分认识、切实领会研究性教学中教学和科研的和谐性,树立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嫩育现念.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具体措施包括:将科研信息、科研成果和科研思想引入教学内容以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密切结合.为学生创设问题和参与情境以实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reviews university-level efforts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anthropogenic global climate change (AGCC) through curricula that enable student scientific inquiry. We examined 152 refereed publications and proceedings from 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selected 26 cases of inquiry learning that overcome specific challenges to AGCC teaching. This review identifies both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each of these case studies. It is the first to go beyond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specific inquiry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to offer a synthesis of cases. We find that inquiry teaching can succeed by concretising scientific processes, providing access to global data and evidence, imparting critical and higher order thinking about AGCC science/policy and contextualising learning with places and scientific facts. We recommend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and scientists collaborate to create and refine curricula that utilise geospatial technologies, climate models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o bring students into contact with scientists, climate data and authentic AGCC research processes. Many available science education technologies and curricula also require further research to maximise trade-offs between implementation and training costs and their educational val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