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音乐游戏是以培养和提高孩子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一种教学活动。音乐游戏教学是以音乐为灵魂,以游戏为教学手段,让孩子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去体验音乐、感知音乐,最终提升孩子的音乐素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音乐游戏活动,可以增加课堂互动,让课堂的氛围瞬间变得活跃,师生的交流也会由此增加。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所以音乐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音乐性”,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  相似文献   

2.
儿童歌舞剧是集音乐、诗歌、舞蹈、游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儿童歌舞剧进校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儿童歌舞剧应体现儿童性、音乐性和传承性。  相似文献   

3.
游戏是一种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音乐游戏是指包含着音乐性的游戏,它是以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游戏的重要性。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精心组织音乐游戏  相似文献   

4.
<正>著名指挥家、合唱大师叶惠康说:"学习是游戏,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游戏是低龄儿童的主导活动,能培养儿童高尚的情操,引导儿童认识客观世界,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是对儿童进行全面教育的有力手段。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游戏,而是融入了具有音乐性特点的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  相似文献   

5.
对于音乐课程的性质,其实很多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也给出了多种说法。目前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论及这一问题时,总结出了三个课程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这也算是目前最为公允的说法了,但在一些研究者看来,仍然是“共性大于个性”,或者说“正确性大于准确性”(廖家骅,中国音乐教育,2012.3)。什么是音乐的本质属性呢,就是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音乐性,旋律、节奏、和声、织体,这些只有音乐才有的东西,代表着音乐学科的属性,也承载着音乐课程的性质。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音乐性是音乐课程的性质呢?这样虽然看上去像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如果反过来问,音乐课程如果不是音乐性的话,难道还能是非音乐性?  相似文献   

6.
散文诗是属于诗还是散文,这是理论界争论较大的问题。笔者认为,散文诗是诗,它具有诗的内核。音乐性则是散文诗区别于散文的重要因素,诗之音乐性的内涵是什么?诗评家吴思敬说:“诗的音乐性从本质说是对现实生活中不同音色、音高、音响构成的带有某种节奏的事物的反映”。这种将自然音响与音乐的简单类比,忽视了音乐的乐音构成不再是自然之音的摹仿,而是一种全新的东西。这种反映还只是生物的反映的手段,而非艺术的手段。诗评家周红兴认为:“所谓音乐性,就是诗歌在形式上和语言上的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分析中,他进一步将诗歌的音乐性归结为诗的声韵、分行和对偶句  相似文献   

7.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个体和事物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所以.游戏是一种适应儿童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为广大儿童所喜爱。新《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了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论《诗经》的音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的音乐性是一个早已被人们熟知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诗歌音乐性的文化溯源,当时人们的审美时尚──音乐的和谐等方面探讨《诗经》的音乐性,并从《诗经》的语言形式、章法结构,汉语自身的特点对音乐性进行详尽分析。  相似文献   

9.
音乐活动即音乐课堂中,教师设计的让学生通过参与有趣的游戏、律动、创编等体验音乐、学习音乐知识的音乐性活动。音乐活动有很多种类。它丰富多彩,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怎样设计与选择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得有效、简单、实用、受欢迎。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幼儿园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非审美化的现状。音乐教学并未达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的目标。在《纲要》“通过艺术活动,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的审美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幼儿园音乐游戏的开发与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音乐游戏的开发有改编类和创编类两种途径。在开发过程中,要能体现音乐性、游戏性、趣味性、时代性的特征。此外,在开展音乐游戏活动中,要注意活动的组织、教师语言、情绪调整、教具设计等要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音乐游戏活动促进儿童的审美体验,获得良好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顾名思义,诗歌音乐性乃是表现在诗歌中的某种类似于音乐效果的性质,音乐与音乐性有其相似的一面,比如,它们都要通过声音形式显示出来;都要讲究节奏与和谐;都具有暗示和象征的功能,都具有某种意味。但诗歌音乐性并不等于音乐,首先,诗歌毕竟属于语言艺术,它的声音媒介是语音而不是乐音,不像音乐那样长于纯粹声音美的营造;其次,诗歌音乐性虽然也和音乐一样讲究节奏与和谐,但要以语言的性质和意义的运动状态为依据,不是纯粹声音本身的节奏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诗歌反映的是现代人的情绪和体验,传统的和谐律动已经远远无法摩画现代环境下人的瞬息万变又支离破碎的情感世界,因此语言的意义在此时应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意象性诗歌的重要地位也渐渐凸显出来。以威廉斯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主张打破传统的诗歌格律,在否定了音义脱节、单纯追求外在音乐美的做法之后,强化诗歌中的意象性结构与音乐性结构的交融,其意在独辟蹊径,寻找出一条与前人不同的诗歌音乐美的道路。从威廉斯的诗歌来看,诗歌的音乐性包括表层音乐性和深层音乐性。表层音乐性指运用语音因素修辞语言产生的声调顿挫、回环流转、韵律协调、节奏鲜明等音响悦耳的效果。深层音乐性指将音乐融化到诗歌的主题、结构、风格等要素之中,并使音乐性在整首诗歌中展现出一种混成、交响的特点,即诗歌的情绪的内在的律动带来的音乐效果。这双层音乐性共同激荡出诗歌的特殊魅力。  相似文献   

13.
经常遇到些青年教师这样问我:“你是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的?”“你带的孩子表现的节奏这么丰富,是用什么方法教会的?”其实,在节奏教学活动中,我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是设法挖掘幼儿潜在的这种能力。通过游戏形式、即兴的动作及奏乐等活动,把语言、表演和音乐有机地结合,让幼儿自然地、带有音乐性地表露自己的感受与情感,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提高音乐素质。在实践中,我是  相似文献   

14.
稿源采珠     
<正>辽宁李薇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做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到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如:拍手、拍腿、  相似文献   

15.
词是音乐文学,既有文学性又具有音乐性。在词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说明词的文学性,还要多联系词的音乐性,加强词的音乐性教学;尤其从词的音乐性入手来解释词学现象,可以帮助学生对词史、词作家、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正>相对而言,音乐性是显性的存在、文化性是隐性的存在,音乐性是音乐教学的主线、文化性是音乐教学的辅线。音乐和相关文化是有机相融的,音乐及其教学不能离开文化孤立进行,必须把音乐教学过程还原为一个文化渗透过程,真正体现"音乐作为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的思想内核。因此,音乐教学要处理好音乐性和文化性的关系,文化性要融合于、渗透于音乐性之中。正如语文教学要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数学教学要处  相似文献   

17.
西方现代绘画的音乐性表现在非自然性、情感性、象征性。绘画的基本造型元素点、线、形、色具有音响作用,现代绘画音乐性的表现形式即意性形式和抽象形式是通过夸张的造型、单纯的原色对比以及构图的装饰性来体现,蒙德里安、克利的纯造形构成的是一种“静态音乐”,而康定期基、凡·高的重感性、直觉和运动感则构成一种“动态音乐”。  相似文献   

18.
诗文都属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究竟有没有音韵美?我们认为是有的。文学语言的音韵美,或称诗文声律,就是文学语言的音乐性。这不仅是汉文学语言的特点,而且是世界各种语言进入文学语言所共有的特点。 现在有些人对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持否定的态度。最明显的是所谓“现代派”,他们把音韵说成是诗歌的“枷锁”。在文学领域中,诗的音乐性,较诸其它文学形式更突出,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此,否定诗的语言的音乐性,也就等于否定了一切文学语言的音乐性。 有些人承认诗需要讲求音韵美,散文(prose)(这里指广义的散文,与韵文verse相对而言)则没有什么音乐性可言。因而对于散文的语言美中包含的音乐美,就不去注意。在研究工作和写作方面,都不大注意。其实,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既是文学语言的通性之一,散文就不能例外。这一点,在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散文诗中,就得到了说明。  相似文献   

19.
返本归源,就是要还音乐、还音乐教学本来的、本真的、本然的面目。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突出音乐本源、情感本源以及实践本源,警惕非音乐性、纯音乐性、泛音乐性等误区的出现。返本归源,关注音乐的形式、情感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革命歌曲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性和音乐性,皖西革命歌曲的兴起与传播正是在皖西地区革命历史的政治背景之下,在皖西特有的当地音乐文化艺术土壤中孕育的,是革命斗争与地方音乐因素两者高度统一结合的产物。其产生环境的特殊、音乐素材的特点、接受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皖西革命歌曲不一样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