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想探究"兴趣"的外延与内涵,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诸多方面的"兴趣"。这不仅是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益问题,更是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时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生有三重境界,做学问有三重境界,语文教学也有三重境界——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我"。一、语文就是生活语文是什么?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即生活。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因而教育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理应是妙趣横生、趣味无穷、备受学生青睐的课堂。教师应该努力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构建一个美好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发现语文的魅力,让学生把生活与语文学习水乳交融,让学生把语文课堂当成求知的乐土。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呢?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一、构建生活的课堂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习的外延永远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的名言。新课标也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很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像生活一样广阔,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就拿近两年江苏语文高考卷为例,2010年的江苏语  相似文献   

5.
语文老师的尴尬——前世杀了人,今生教语文眼下的语文课上得太杂了!一句很经典的话"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看上去是说语文课无所不包,内  相似文献   

6.
从"大语文"的角度来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广阔,生活才是真正广阔而丰厚的"大语文"天地。语文教学实践也证明,语文学习不能只依赖于课本,而应紧紧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  相似文献   

8.
耿静静 《现代语文》2013,(4):136-137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推进语文教学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将语文的外延等同于日常生活。这里的"生活世界"指向生活的"意义"层而非生活的"事实"层,指向学生的内心生活而非学生的外在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内心生活化,只有深入学生生活与其心灵的碰撞,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本文仅从作  相似文献   

9.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应来源于生活,重视诗歌教学,引导学生多一些诗歌的修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是多了一份诗情和文才,并反过来指导学生的生活,"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相似文献   

10.
孙逊 《考试周刊》2013,(98):48-48
<正>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叶圣陶老先生也认为,要真正掌握语文工具,首先要求受教育者有充实的生活。美国教育学家毕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特别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学习  相似文献   

11.
闫淑姣 《考试周刊》2013,(57):52-52
<正>语文教育因其工具性和深厚浓郁的人文性成为学生实现自身社会化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课程。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语文的学习与人类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是不能分割的。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学就是无源之水,缺乏活力,教学活动就得不到支撑。因此,我们有必要"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然而,我国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小  相似文献   

12.
最新版的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能力",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虽然很多人知道有"语文能力"这个词,但对其外延和内涵所知甚少。而弄清其外延和内涵,对指导学生学习、提高语文素养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提高自己的教学也是意义重大。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很清楚地知道其外延和内涵。  相似文献   

13.
常桂云 《中小学电教》2009,(12):111-111
<正>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曾说过:"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教学要从根本上解决好语文的"开源和导流"的问题,应走语文学习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生活即语文,把生活当作学习语文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都阐明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紧密关系。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语文教学亲密接触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15.
张荔荔 《教师》2013,(12):55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一般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的外延也应该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孕育着语文。可以这样说,生活是语文的灵魂,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方显得有生气,有灵气,有活气。冲破"教室的四壁",引入生活的活水,多想办法,多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就会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教与学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扩展语文的学习内容,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育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支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活的语文学习"就是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强化自己的生活语文意识,语文才会变成学生活生生的生命因子,才会既是艺术的,又是生活的,更是实用的。智慧的语文教师明白,要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这就是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灵动的语文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事实如此,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大语文观"也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就来源于生活!  相似文献   

19.
1."度"的文化意义"度"是一个极有意思和价值的话题,具有文化意义。这是因为:其一,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内涵相当丰富,触角可以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在构筑自己学科边界的同时,需要确立教学"度"的标尺,否则,语文教学可能会不切实际,不仅不会促进儿童语文素养发展,反而会伤害儿童发展。其二,教师的教学需要较大的空间,有了空间才会有  相似文献   

20.
武宏伟 《师道》2015,(2):21-23
一、让语文课堂延伸出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1.现在的语文教材太"单一"。目前的语文教材,只是一本名作集,只是教和学内容的载体,真正要教和学的内容是隐藏在课文之中的。面对一篇篇经典的文章,教师要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