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这是一个勉励人读书的典故。 典故出宋代王辟之《渑(mian)水燕谈录·卷六·文儒》,说宋太宗虽然日理万机,却每天都坚持读三卷《太平御览》。《太平御览》为宋带的类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太宗皇帝曾经通读而改名。即使因事耽搁了,日后也总要抽空补上。他曾说,只要读书就会有所收获,这实在不算是一件辛苦的事。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的句子,意思与"开卷有益"相近。后世多用宋太宗典。如李蕊《兵镜》卷四:"开卷有益,在乎用心。"鲁迅《小说旧闻钞·三保太监西洋记》:"开卷有益,信夫。"或作"展卷有益",如吴乔《围炉诗话》:"展卷终是有益,而应酬简易,此为捷径。"  相似文献   

2.
大凡学识渊博之人,都勤奋读书,尤其是古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典范,并传为佳话。下面我就给同学们讲几个勤奋读书的故事。牛角挂书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绳从后面跟着他,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见《新唐书·李密传》)。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囊萤映雪这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利用口袋里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间读…  相似文献   

3.
薛瑄为官的经历,前后共做监察、司法官十六年,因此他在法制上有一些精辟的见解和丰富的实际经验。 一 法,在整个国家政治中的作用 薛瑄本儒家德治的主张认为: 帝王为治之本在德,其次莫先于用贤才,修治法。治法者,礼乐刑政是也。 (《读书续录》卷二·以下引《读书续录》简称《续》。) 法者,辅治之具,当以教化为先。(《读书录》卷九。以下引《读书录》简称  相似文献   

4.
一 《读书杂志》是清代著名小学家王念孙的训诂学巨著,因是他在校读古史、诸子、汉碑以及集部若干篇目时所做的读书札记,故名之日《读书杂志》.全书共八十二卷,余编二卷,是王念孙晚年智慧的结晶.阮元曾赞道:"一字之证,博及万卷,折心解颐,使他人百思不能到."[1] (p387)  相似文献   

5.
典故三则     
凿壁偷光凿壁偷光是说凿开墙壁借光学习,后来以此比喻勤奋学习的精神。典故中提到的匡衡是西汉东海郡承县人,汉元帝时曾任太子少傅、丞相。从小家贫,勤奋读书,终于成为大学问家。这个典故出自《西京杂记》卷二,作者不详。原文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相似文献   

6.
李焘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五年,死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15—1184),正值祖国山河、赵宋政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是个爱国主义者,“甫冠,愤金仇未复,著《反正议》十四篇,皆救时大务。乾道三年(1167)召对,首举艺祖治身、治家、治吏典故,以为恢复之法”(《宋史卷388李焘传》)。他是真正对国家兴亡,匹夫且有其责  相似文献   

7.
智永     
<正>智永是隋朝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的僧人,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子,生于南朝陈,进入隋朝时为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据有关记载,智永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极为勤奋刻苦的有志之士,书法史上著名的"铁门限"和"退笔冢"之典故就是因奄他而起。智永初从萧子云学书,后以其先祖王羲之为法。他在永欣寺研习书法30年,不但尽得王氏家法,而且广取诸家所长,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先生在《咬嚼字》一(高语二册)中阐明了“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并“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推敲”的典故最早当见于唐人韦绚撰《刘公嘉话录》(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又见于五代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宋人计有功《唐诗记事》、阮阅《诗话总龟》。阮阅之言最为简洁:  相似文献   

9.
腹的典故     
古代关于读书的典故很多,“等身书”与“五车书”就是两个读书的典故语,但常有用错的 。如“等身书”原来是指读书很多、知识广博的意思,后来却变成“等身著作”或“著述等 身”,意思便有所不同。原来的典故是说宋代的贾黄中从小就聪明,刚满5岁时候,父亲对 他教育极严格,每天早上要他站直,然后将书卷展开,量取与他身体一样长的篇幅,规定他 一天念完。这是指读书的篇幅长度而言的,并非指把书堆叠起来同人一样高,但是现在人们 绝大多数是这样用的,把典故的本义忘了。 比喻读书学识丰富还有“学富五车”的典故,简称“五车书”、“书五车”,又称“五车竹 简”。其典出于《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施是战国时 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里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用五辆 车子拉。后人因此常用“学富五车”或“五车书”来喻指读书多、学识广。  相似文献   

10.
<正>白居易的陶罐笔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书斋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陶罐,每个陶罐上都贴有标签,里面装着他平时记录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每隔一段时间他就把罐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然后把它们整理成篇。据说,他的《白氏六帖》就是这样完成的。该书共30卷,杂采各种成语、典故,备当时作文选录辞藻之用。宋人有续辑。任末的衣服笔记任末酷爱读书,因为没钱买纸,便拿自己的  相似文献   

11.
《晋书》撰人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撰人名单 记载《晋书》编修人员情况的史料甚多,为便比勘讨论,兹汇录其要者如次: 1.《旧唐书·房玄龄传》:“寻有诏改撰《晋书》,于是奏请许敬宗、来济、陆元仕、刘子翼、令狐德棻、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等八人分功撰录。” 2.《旧唐书·令狐德棻传》:“寻有诏改撰《晋书》,当时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为首,其体制多取决焉。”又《新唐书·令狐德棻传》:“令修晋家史,房玄龄奏起之(德棻  相似文献   

12.
张载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只有让读书的感悟融入自己的血肉与精神,才能取其精华化作自己的智慧。朱熹主张读书要"切己体察",他说:"学者读书,须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这里的"体之于身"就是强调体验和感悟。所以我认为读书万卷,贵在感悟,在用心感悟中思考、体验和创造。在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多元阅读的引领应  相似文献   

13.
一、王将的身也及其所处的时代王符是东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是安定郡临泾县(今甘肃镇原县南)人,字节信。他的生卒年月《后汉书·本传》未祥。但依和他友善的马融、张衡、皇甫规等人的生卒年月来推断,他的一生大抵不出东汉和、安、顺,桓等四帝时期。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曰:“《潜夫论》十卷,汉王符撰,四库全书著录,隋志,新旧唐志、崇文目、读书志、通考、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及诸多权威性的语文工具书在介绍北宋散文家苏洵时,都毫无例外地给他加上“号老泉”三字,似乎是不容置疑,理所当然的。其依据恐怕就是《三字经》中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激”,说的是苏洵(苏轼之父,又称老苏)不顾年长,发愤读书的故事。然而,“苏老泉”真是苏洵吗?我却颇有疑议。宋朝的叶梦得与苏洵同时,他在《石林燕语》卷十中记载说:“子瞻  相似文献   

15.
读书的境界     
古人对读书很在意,尽管读书人在社会上地位不高。但读书与读书人是两回事,看不起读书人,但看得起读书,于是留下了许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萤入疏囊”(《晋书·车胤》:“(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如“雪映窗纱”(《尚友录》卷四:  相似文献   

16.
隋朝虽然只有短短38年的历史,却取得了"开皇之治"的繁荣,而且在对外交往上也有所成就。以往学界很少关注隋朝的海外交往,这是受隋朝历年短和史料少等问题的限制。关于隋时的南海诸国,厦门大学教授韩振华在其主编的《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中有所考证。本文主要以《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四十七》中所记隋朝官方与南海诸国("南蛮四国")交往的史实为依据,分别从国情、民风、双方使节往来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双方往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以及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杰克·伦敦幼时家境困苦,可他对文学的兴趣和理想却是难以遏制的。他的读书欲望十分强烈,从10岁起就半工半读,在免费的公  相似文献   

18.
<正>萧绎(508—554)字世诚,小字七符,梁武帝萧衍第七子,初封湘东郡王,后即位为梁元帝。萧绎自幼聪慧好学,博闻强识,能文善书画,生平著述甚多,后人辑有《梁元帝集》。萧绎十分爱好读书,尤其喜欢文学,曾言:“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还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读书是萧绎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他也因爱读书而取得了不少成就,不仅著有约400卷学术著作,而且对诸子百家无一不通。《梁书·元帝本记》称他:“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萧绎从12岁开始,便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读书典故和佳话。“诗书传家”的读书、爱书、藏书传统,巳威为中国人文精神的象征,至今仍被被人们奉为为立志修身的圭臬,希望本文选辑的读书典故能对大家有所启迪。 (编者)  相似文献   

20.
薛瑄是明代主要的理学家,其《读书录》在明清两代经过多次刊刻,主要有十一卷、十卷、二十四卷、二十卷、八卷几种形式。并且,《读书录》在明代嘉靖至隆庆间有一刊刻高潮。本文就几种主要版本逐一梳理,考其同异及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