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是一项大战略,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先进理念为引领。目前,"三单"(单主体、单向度、单声道)式的,"以我为主"的,强势宣传、传播等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已不合时宜,亦不被当前国际传播潮流和文化交流规则所接受。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理念上,要实现"单主体"向"双主体"的转变;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话语上,实现由"硬传播"到"软交流"的转变;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取向上,实现由语言"搅拌机"至文化、情感"搅拌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当前正面临着由传统的注重学历文凭教育,向倡导终身学习、注重成人发展转型.要实现这一转型,必须从观念的转变人手,在教育目的观、价值观上,实现从"成材"到"成人"的转变;在师生观、教学观上,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在学习观上,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三方面观念的转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层递进.  相似文献   

3.
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而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源于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之间的分歧影响着人们对评价标准的看法,因此,在制定评价标准的问题上需要达成价值一致。从教育评价的实践来看,达成价值一致存在三种基本的价值选择路径,即强制性的价值选择、竞争性的价值选择和协商性的价值选择。对三种价值选择路径的运用需要注意: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从"方法中心"到"问题中心"的转变;在评价跨度上实现从"阶段评价"到"终身评价"的转变;在价值追求上实现从"同而不和"到"和而不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蕴含了身体—主体、身体间性、身体表达与语言以及"世界之肉"等重要思想。基于这些思想,现代教育理念应该在教育宗旨上实现由"塑心"到"重身"的转变,在教育手段上实现由"灌输"到"对话"的转变,在教育话语上实现由"意识语言"到"身体语言"的转变,在教育运行路径上实现由"外部入手"到"内部入手"的转变。唯其如此,现代教育才能迸发鲜活的生命特质,受教育者生命本源的动力也才能被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5.
相比于目前大多采用的讲授式或案例式教学方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引入一个贯穿课程始终的全过程项目背景,将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地完成项目过程中主动学习知识,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教学成为现阶段教育发展的常新态,动摇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根基,教学活动正在从课堂教学拓展为泛在学习(U-Learning)环境下的教学。究其本质,"互联网+"教学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原住民"的学习需要而形成的,内在蕴含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鉴于"互联网+"教学的本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的选择。"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将实现如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一元走向多元;教学方式由讲授式走向个性化;课程资源由封闭走向开放;学习方式由单一走向泛在;教师角色由控制者转向促进者;教学制度由管理化走向服务化。同时,推进"互联网+"教学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教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学生思想状况的不断变化,促使高校辅导员必须及时转变自身工作意识。在角色定位上,辅导员应该逐步实现由"保姆"到"船长"的转变;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辅导员应该逐步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在工作理念上,应该逐步实现由实践型辅导员到学习型辅导员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案例,结合相关教学和学习理论,详细剖析了翻转课堂设计、实施和评估的过程,以及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通过信息技术赋能,从理念、模式和路径上重构大学教与学的新范式,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式学习模式转变,辅助教师从"讲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做到以学习的发生和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真正实现从"学习的科学"到"科学地学习"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个体主体是基于"原子式探讨"的分析方式所形成的以个体为本位、以对物的单纯占有为目标的主体形式.类主体是对个体主体的辩证发展,它突破原子式分析的片面思维,把人看作在各种关系中和谐统一的类存在,它所成就的是真正自由、完整的人.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和危机要求主体由个体主体转向类主体.这种主体范式的转型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由"原子式探讨"到生态分析的转换;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从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转换;在价值目标上实现从"单子式个体"到"完整的人"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探索了<药物合成反应>专题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新模式可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课常教学的有效性,提升综合素质的可行性,有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教师"唱独角戏"转变为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二是由以教材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专题模块为中心;三是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的拓展学习.从而较好地促进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肖小燕 《考试周刊》2008,(53):219-219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面对的五个转变,即"由权威传授向平等探讨转变"、"在教学理念下,由传统灌输向学研并举转变"、"在教学主体上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在教学评价上,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在教学模式上由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已进入了中学课堂教学,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它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在教学模式上实现由“传授型”向“研讨型”转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实现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要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要实现由"灌输式"向"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转变;由"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开展思维激发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开展兴趣激发教学,激励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学长制"为一种贴近学生的"同伴式"教育管理方式,它可以实现由教师单向灌输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交流转变;由单纯的辅导员说教向辅导员与学生、学长与学弟、学妹结合起来共同实现行为引导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个性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角色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军 《教育探索》2007,(9):84-85
个性化教学是突出学生学习的"能力本位"、"态度本位"、"兴趣本位"和"进度本位"的教学;为适应个性化教学,高校教师必须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的转变、由师道尊严向朋友式的平等师生关系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建设者转变.  相似文献   

16.
"学、讲、探、练"四环节教学模式是借助学教案引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互动探究等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模式.运用这一模式,可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及其发展为中心"的转变;实现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学生课堂活动与课外实践为中心"的转变;实现由"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建构方式为中心"的转变.通过"学、讲、探、练"四环节教学模式,使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学习文本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但远不能满足当下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为了改变目前学习文本的不足,必须深度改革学习文本,从编写的立场、结构、逻辑入手,重新确立学生学习文本的要素,这种变革后的学习文本被称为"学历案"。相比传统的学习文本,"学历案"具有自己显著的特征。基于"学历案"的教学变革或将实现四个转变:实现由教中心向学中心转变:实现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实现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实现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育技术中心一直以来保持着"教学技术支持者"的角色。"教学促进"是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本质要求。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高校大力推进内涵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从"教学技术支持者"到"教学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彰显其价值的关键。在从"教学技术支持者"到"教学促进者"的角色转变过程中,高校教育技术中心需实现从"技术服务者"到"教学服务者",从"教学支持者"到"教学促进者"、从"技术引入者"到"应用推广者"的转变。文章最后分析了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实现角色转变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在教学上应努力完成三个根本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以讲析为中心到以语言实践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形式为中心到以内容为中心的转变。这三个根本转变应当经由“激疑-质疑-释疑”的路径来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20.
"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接受式"的横向结构,变"教师教,学生听"为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学习。从而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切实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了由"学会"到"会学",由思想上到行动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