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在2000年,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就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去教、去讲。"但是十余年来,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讲授、学生操练"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教师过度把持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相似文献   

2.
卜万根 《小学生》2013,(12):29-29
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信息技术作为小学的一门课,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我们面对这纷繁复杂的计算机世界,应如何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呢?下面我就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谈谈本人的观点。一、教师该如何去教呢?1.教师观念的转变变传递型为引导型。教师将由事件的重述者和经验的传递者,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刺激者和协作者。教师要做"领航员",提供变换学习跑道的建议以及关于学习方法的重要指导和援助。2.学中想教教师在参加培训做学生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对现代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的网络社会飞速发展,青少年学生沉迷网络现象严峻。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利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对学生的上网技术进行有效的指导,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进行有效的"对话"。在积极疏导、有效管理、提前干预等方面发挥信息教师在解决学生的"网络依赖"问题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之一。也就是说,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通过构建轻松、自主、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促使学生在自主操作、亲身参与中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也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小学阶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改革,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而且,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重要措施,更为关键是的利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现高效创新。  相似文献   

6.
刘攀 《考试周刊》2013,(56):126-127
<正>随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基础教育内容之一,是高中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这门学科。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以下方法,仅供同行参考。一、发现教学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1.教师要引出"发现点"。这个"发现点"既不能让学生对于其结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围绕"发现点"展开讨论,提出多种设想。在围  相似文献   

7.
刘鹏 《成才之路》2014,(30):50-50
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操作上,同时也形成了学生的某种"偏见",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技术操作课、上网课,进而导致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师"难讲"、学生"厌学"的现象。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理论课成为教师面临的一个新问题。那么如何在比较枯燥、乏味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点,为相关技术操作打下基础,又能让学生感觉有趣、形象生动,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呢?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必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对山西中部X市467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形式主要是:课前教学准备和辅助课堂教学活动.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常用计算机技能已基本掌握,网页制作等技能有待培训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龄、学历、学段有一定关系.从低教龄组到高教龄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致呈现出"强-弱"的表现;不同学历组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明显比其他学历的教师强;不同学段组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小学、初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强于高中教师.  相似文献   

9.
刘敏 《中小学电教》2013,(Z1):34-37
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迫切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是积极探究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前提。本文综合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认为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环境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体因素三个方面,其中,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内"忧"外"患"导致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正>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回归人本性的学习方式。为了改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碎片化、程式化、形式化等浅层学习现象,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1.兴趣:信息技术深度学习的基点。兴趣是学生信息技术深度学习的动力。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给学生制造一种"惊奇"与"惊喜",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竞赛等引入教学  相似文献   

11.
"学本课堂"是一种回归人本性的课堂。建构"学本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深度思考、探究,积淀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经验。在建构信息技术学本课堂中,技术是基础,思维是核心,创意是特色。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三个关键点,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建构学本课堂,让学生成为信息化社会中的"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教学改革必须在尊重、遵循孩子真实活动的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语文的古诗教学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一个不错的途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古诗教学,教师会将诗词处理得更"巧",学生对文本情感体悟会更"妙",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不迷恋于上网、游戏之中,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产生共鸣、形成共振,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笔者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巧创情境,以"景"激"情",寓教于乐,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综合活动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从而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从而打造信息技术综合活动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本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出发,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互联网+"时代教学的应有之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激趣",运用信息技术"增效",运用信息技术"突破",运用信息技术"增容"等。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彰显数学本质,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课已经是中小学的必修课,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都存在着"喜欢玩电脑游戏,而不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的现象。作为教师,要想因势利导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发挥信息技术课的真正作用,在玩中学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选择。本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因此指导着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走上了新的教学之路。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基于此,对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先学后教"模式的作用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正《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中指出,要"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因此,教师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研究,这样才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分析,为学生准备恰当的"探究问题""探究范围""探究形式"。笔者就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谈  相似文献   

20.
刘永杰 《考试周刊》2014,(17):127-127
高中信息技术"四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个别辅导;学生当众演示,教师全面辅导;学生消化吸收,教师巡回辅导;学生最后总结回顾,教师布置笔试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