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互联网传播技术改变了电视剧文化再生产的过程.电视剧作为复制性艺术的属性被传播技术强化了,媒介促使其生产的模式化,成为一种"仿真"的过程.与此同时,互联网传播技术强化了电视剧传播中的文化区隔,这和产品提供方式与观看方式的改变存在直接联系.电视剧参与媒介环境的塑造,互联网传播技术的互动性促进了文化资本的内化.文字符号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电视剧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其观众的精神生活已进入“电视剧时代”,同时也标识着“后戏剧”时代的来临,因此,优质电视剧的生产与传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民族精神需求、艺术的基本规律为基点,对优质电视剧予以内涵界定;从健康的产业化运作、有效传播为出发点,指出了优质电视剧生产与传播的途径与保障。本文还重点对推进优质电视剧的发展壮大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传播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媒体边界的消融,推动了传媒的生态重构。作为电视媒体的重要内容产品,电视剧呈现出跨屏传播、跨媒体营销、融合发展的制播新业态,是传媒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媒介技术的内在驱动。本文分析了当前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剧跨媒体流动和营销的内在驱动力,并归纳出电视剧跨媒体营销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发生了重大改变,文化建设也紧跟时代发展,给我国电视剧的传播带来了挑战。电视剧是广大受众群体最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国产电视剧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新媒体环境下,为了提高国产电视剧收视率,国产电视剧要不断创新宣传传播模式。本篇论文主要讲的是在现如今新媒体大环境中,国产电视剧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观看电视剧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据专家估计,在中国电视观众里,每人每天观看电视剧的平均时间会长达1小时以上。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2006年5月对全国18个城市的电视收视率情况的统计是,有3档以上电视剧节目进入当地收视前10  相似文献   

6.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剧受众的收视需求和收视行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媒介技术的赋能下,年轻一代观众不再满足于像父辈那样的观看方式:家庭场景下"守候"电视剧,而是将观看电视剧与自己的交往需求、"迷"文化带动下的表达欲、作为"播散者"进行主动分享,以及潜意识中对颠覆文化霸权的朦胧渴望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电视剧观看景观.  相似文献   

7.
刘翼  李琼琳 《青年记者》2016,(27):34-35
以弹幕平台作为网络互动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这种互动会使受众态度产生变化吗?本文选择1998年版电视剧《还珠格格》为研究对象,选取活跃于弹幕社区并且具有二次观看《还珠格格》视频经验的网友为研究样本,分析网络荧屏互动对受众理解角色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需要的是接触心理认同对象的渠道,恰巧媒介拟态环境的成功运作需要有受众在其中扮演消费者和买账者,所以媒介的拟态环境成就了青少年获得偶像信息的最佳渠道;反过来正因为有青少年的积极响应,媒介塑造的拟态环境才成立并且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的拟态环境构成已与十年前不同,网络来势汹汹,广播电视勉强坚持,纸质媒介与传统人际传播的影响力则日薄西山。  相似文献   

9.
多媒介共存与融合语境下,电视剧需要传播创新,而传播创新又是以本体新质为基础的.传播创新与本体新质,是电视剧本体研究新的论题.此论题主要内容包括:电视剧本体范畴和新质识别维度;处理好艺术文本新质与媒介文本及传媒新质的函数关系,创新实践与体制对话关系的传播创新;电视剧本体新质及传播创新阐释.  相似文献   

10.
张筱瑛 《今传媒》2010,18(9):94-95
目前中医受到了关注,但是对于中医文化传播的研究相对较少,种种问题也随之突显,传媒在其中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如何发挥大众媒介的最大效能来传承中医文化就成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媒介的社会功能出发,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大众媒介在中医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和社会责任进行研究,以《国学堂》和《百科全说》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是构建文章观点的重要实践依据,以期为中医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媒介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也始终是一个重要话题.电视剧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承载着跨文化传播的重大使命.美版《甄嬛传》作为第一部,也是惟一一部在美国主流媒介平台以付费形式播出的国产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对外传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对我国电视剧"走出去"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理论出发,试图运用高低语境理论、文化维度理论,从语境、剧情、主题等方面分析美版《甄嬛传》的对外传播策略,并总结出我国电视剧对外传播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浅阅读”现象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瑜 《新闻传播》2006,(5):24-25
青少年媒介素养一直是传播学界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要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就必须要从培养他们独立批评、自主判断的能力入手。而“浅阅读”现象的泛滥则是在逐渐地剥夺青少年的深度思考能力以及辨别、批判的意识,也就是说“浅阅读”成了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中最大的障碍之一。所以在谈论青少年媒介素养时,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浅阅读”,并试图对其在青少年成长及媒介素养培养过程中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3.
张雯  陈荣辉 《新闻世界》2010,(8):215-216
电视剧是现代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塑造现代大众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最有影响力的工具之一。江西本土电视剧虽然在全国电视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并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提高江西本土电视剧文化传播效果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历史文化、美学符号等方面对江西本土电视剧文化传播战略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此寻求学界和业界对此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观看网络电视剧成为我国各阶层群体重要的娱乐消遣方式,美剧借着这一契机登陆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并在中国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和中年群体中产生良好的反响。本文通过分析美剧《罪恶黑名单》在中国市场对观众的使用与满足状况,探究中国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方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电视剧中如何利用媒介融合的优势实现有效的传播,成为值得关注的方向:热门电视剧《使徒行者3》开启"网先于台"模式,传播的重心由香港本土转向内地,使其渠道、宣传方面都有不少变化。这种变化帮助该剧在激烈的电视剧市场里获得了市场话语权。现从渠道、宣传、微博数据爬取与分析层面进行研究,挖掘其能够在众多电视剧中脱颖而出的优势,希望为今后媒介融合下电视剧的传播发展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传播力是媒介传播能力的简称,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力的能力。传播力的主导优势是媒介真实、正确、积极和健康的内容产生的竞争力,表现为正义的思想倾向激活受众感官的能量,使媒介发挥重要的作用。①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少儿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少儿(动画)频道陆续开办。少儿电视普遍坚持"引领成长,塑造未来"的宗旨,与社会各界一道努力营造有益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舆论氛围,有效发挥了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随着电视收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全龄化"的上星频道群与省级地面频道群也越发重视争夺青少年受众收视份额。因此,面对竞争态势,我国少儿  相似文献   

17.
当前许多城市意识到电视剧媒介的巨大传播力,并开始尝试利用电视剧来传播城市文化形象。本文论述了当代电视剧对于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的作用,并从城市精神、城市视觉以及城市市民等方面阐释电视剧对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进而探讨电视剧传播城市文化形象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胡钰 《当代传播》2000,(4):11-12
从大众媒介的普及性来看 ,影视传播媒体无疑占尽风头 ;从受众喜爱的传播体裁来看 ,电影、电视剧无疑独占鳌头。电影、电视剧的巨大传播优势从根本上来源于其形象化与情节化的表现形式 ,这种形式一方面促进了传播效果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容易让人忽视其导向性。正确地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优劣 ,首先要分析其舆论导向。影视传播的导向性要重视影视舆论的导向作用 ,首先是要明确影视作品中无所不在的导向性。任何电影、电视剧不仅仅是娱乐品 ,其中包含的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倾向性内涵是不能否认的。编剧对现实有看法 ,导演对现实有看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以社会热点为题材的电视剧逐步成为观众关注的对象,这些电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青睐与其在现实语境下所采取的传播策略息息相关.一方面,电视剧文本来源于生活,同时也为受众设置了议程,表现为这类电视剧中的许多内容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与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电视剧文本也突破了以往封闭的传播策略,与其他媒介中的社会报道形成了一种互文性,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影响.自然,电视剧通常要履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不过有时受商业逻辑及消费主义的影响,现实语境下的电视剧传播也会出现一些异化现象,从而影响其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中国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考察了不同属性媒介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最常接触的媒介是以微博和网络社区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但对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官方传统媒体最为信任;传统官方媒体接触对其国家认同有正向促进作用,海外媒体的接触对其国家认同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些发现在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中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具有稳健性。结果验证了一个核心论述: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是媒介建构和社会建构的结果,不同属性媒介会对其产生不同的建构作用。本研究证明了官方媒体报道和宣传思想教育在塑造青少年国家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海外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