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是华东师大历史系谢天佑教授的绝笔,按谢先生拟定的提纲应写21节,而现在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只有10节,1988年4月25日晚谢先生突然中风,次日凌晨竟与世长辞,遗下了这部未写完的书。 这是一本读史札记式的书,书中每个章节都可以独立成篇,但各个章节又都紧扣臣民心理这一主题。心态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诞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法国,以后传入欧美。中国的史书自古以来就有为人物立传的传统,但是古人信天命、今人信规律,一些历史学家嘴上说“人定胜天”、“人民创造历史”,心里却总认为人在冥冥之中受到某神主  相似文献   

2.
胡勇 《天中学刊》2007,22(6):45-48
托克维尔专制主义版本中最具有原创性的是新专制主义,它来自形式上的人民主权与实质上的行政集权的结合,它不是对肉体的压制,而是对灵魂的摧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中,无"公民"的踪迹,遍及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意识是臣民意识,而在现代化的今天这种奴性十足的臣民意识还未能从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羁绊中完全解脱出来,致使我国公民意识淡薄.分析封建臣民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臣民意识的根本途径是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培育公民意识是现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应把握环境关照、制度保障和重视实践这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专制主义的共同基础应为生存范围的狭隘,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社会在春秋战国之后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斗争的社会生活方式;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对于经济生活的高度干预以及宗教制度的长期存在,都是这种生存斗争派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专制主义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专制主义不仅无情地摧残了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与学说,使中国文化的多元性遭到破坏,而且排斥和打击了儒学许多优秀的东西,扭曲了处于“一尊”地位的儒学。专制主义统治渗透到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思维模式也受到专制主义的影响。专制主义今天虽已不复存在,但其影响下的思维方式仍在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依然是阻碍文化发展的消极因素。要振兴民族文化,必须予以彻底肃清。  相似文献   

6.
传统德治与现代法治是人类追求理想政治情态向现实政治动作兑现的探索与实践中两种主要的代表形态。从负载的价值理念层面上讲,两者发掘并论证了各自时代所需要的社会规范与价值形态,由此也导致了迥异的社会效应。历史证明,传统德治具有极大虚伪性。  相似文献   

7.
摩罗 《语文新圃》2009,(2):38-39
古代臣民不光是遇上灾害或者国王年老体衰才杀死国王,平时也可以根据国王履行职责的情况决定是继续拥戴他还是及时废黜他。当臣民觉得有必要及时废黜国王时,他们就按照习俗的程序将这样的意愿通知给国王。国王得到这样的通知之后,几乎没有任何辩解的余地。他惟一的选择就是及时执行臣民所希望他执行的举措:自杀。  相似文献   

8.
试论儒家民本思想的专制主义实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德政"思想的核心概念,"民本"在历史上发挥了制约绝对君主专制的作用,但它本身不包含任何民主的因素."民本"是专制权力的题内应有之义,是"农本"的另一个说法;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它是一种修辞术.  相似文献   

9.
沿袭两千年的中国臣民文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是以封建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专制王权为核心的专制统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这种环境下产生的中国沿袭两千年的臣民文化,表现为参与意识几乎为零,政治取向完全是被动的、依附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自秦以后的政治制度,在高中必修教材中被概括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学生通过学习必然得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总是在不断强化的思维认识。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概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虽有一定的合理性,却将历代君主都归结为专制君主,将历朝制度都归结为独裁体制,这显然与历史史实不符。  相似文献   

11.
东方专制主义的共同基础应为生存范围的狭隘,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社会在春秋战国之后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斗争的社会生活方式;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对于经济生活的高度干预以及宗法制度的长期存在,都是这种生存斗争派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墨子与韩非子的君主专制理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君权的合法性来看,墨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命,只有爱利天下万民之人才能获得上天的认可;韩非子则认为,君主对国家的所有权和统治权是不证自明的,不受其他力量的约束和限制。从君主集权的手段来看,墨子提出建立一个以天子为核心的政长系统,通过"逐级尚同"的方式自下而上统一全体臣民的思想和行动;韩非子则认为,君主治吏而不治民,只是强调人君综合运用法、术、势的手段自上而下地加强对臣僚的管理和控制。从提倡集权政治的目的来看,墨子是为了利用政治强制力来重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实现天下之治;韩非子则是为了增强君主的权威,维护君权的稳定,实现君主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专制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在世界史上是极为少见的。在古代,专制主义可谓是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古代普遍社会心态的一部分。直到近现代,专制主义的幽灵仍在中国的大地上游荡。为什么专制主义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影响中国几千年呢?这里,笔者想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传统文化、社会心态的分析,来探讨其原因。一古代中国,幅员辽阔,文明发祥地主要是地处暖温带的黄河中下游和地处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那里有着极为广阔的肥沃的土壤,且灌溉较为便利,这样的地理生态系统,易于发展农业生产。正因为如此,中国在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14.
作为“德政”思想的核心概念,“民本”在历史上发挥了制约绝对君主专制的作用,但它本身不包含任何民主的因素。“民本”是专制权力的题内应有之义,是“农本”的另一个说法;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它是一种修辞术。  相似文献   

15.
臣民·新民·公民--浅论现代公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本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教育培养的中国人基本上是以"臣民"的面目出现,无论是儒家传统中的"成人"、"贤人",还是近现代的"新人"、"立人"基本上是招牌虽异,货色照旧.尤为甚者,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式的"市民"应运而生,这些"市民"既承继着封建臣民的弱点,又沾染了拜金、利己、享乐、纵欲等资本主义市民的习气.因此,本文认为在民主化、法治化的进程中,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是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而公民教育是培育合格公民最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与古代专制主义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重民也好,纳谏也好,都必须服从于君主专制的需要,都必须维护君主专制,而不是以冲击君主专制为前提。虽然民本与君主专制并非是和谐一致的,但几乎所有的民本思想家都是王权的崇拜者,推崇等级制,这就决定了民本思想不可能对君王进行有效的制约,民本是虚幻的,君本则是实在的。民本思想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和消极影响,它主要是伦理模式而非政体模式。民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须注重制度建设。处理好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古人为了向他人表示敬意,常采用尊人卑己的方式来自称。现将一些常见的谦词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8.
义的本意是“仪”,意为适宜的举止行为的标准。引申出“准则”、“法度”、“合宜”、“意义”的意思。而“宜”的本义是杀牲、杀俘以祭。战国中后期,“义”吸收了“宜”的某些语义,强化了其原本具有的裁割、断制色彩。“义”是权力意志的庄严旗号,它以绝对者的名义向每一个个体提出道德上的要求:克制自己的欲望,投诚于专制权力,自觉成为秩序的生成者或复制者。  相似文献   

19.
外儒内法是中国从秦代至清代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策略,证明了儒家、法家在维护专制主义的过程中共同发挥着作用。其中二者显现出或异或同的特征。从人性论的理论根据出发,儒家重德治,法家重法治;从宗法人伦的结构基础看.儒家把专制主义置于温情脉脉的人伦情感之中,而法家否认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慈惠,但并没有否认纲常名教下的人伦;从君民关系看,儒家重民思想原是专制权力题内应有之意,法家则以酷法施民,掌握着民众的生杀大权,维护着君主的绝对权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一种极为重要的政权组织形式,它始于秦汉时期,终于辛亥革命,其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它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和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与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就管见所及,主要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概括性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及作用,以资求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