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文化建设重在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目前进入内地高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如何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宗教信仰、民族差异等情况,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当少数民族大学生脱离自己的母体文化群体进入大学校园后,必然要面临着来自与原来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有较大差异的主流文化的考验和民族认同的困境.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调查分析,提出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加强民族认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引人注目的特殊群体。由于自幼生长在特殊环境,并长期受独特的文化熏染,他们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有独特的人际交往圈,在学习、生活中也往往会面对一些独特的问题。进入大学后,脱离了原有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大学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阶段。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脱离了自己的母体文化环境并与主流文化群体交往频繁,经常面临着因文化差异而带来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困难和考验,同时也对建设和谐校园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现状与校园满意度的调查分析,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以及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应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才能促进本民族幼儿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然而当前无论是少数民族幼儿园还是少数民族年轻一代的家长都盲目遵从城市主流汉文化,在教育内容与方式上没有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为促进少数民族幼儿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形成,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社会性的积极健康发展,少数民族幼儿园与家长应积极创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带领幼儿感受传统民族节日与风情,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教育活动,并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幼儿具备本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6.
民族学生从本民族文化环境到非本民族文化环境,变化了生活方式与文化氛围,面临着诸多不适应。文章以文化适应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高校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高校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环境的养成原则、策略,为我国高校有效开展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化适应是一种文化要求,它要求个体去适应新的文化模式。少数民族学生对普通话的运用程度,取决于对有关汉文化的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民、汉语言的研究和对比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完成对他文化的适应。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文化适应观念,通过开展跨文化教育,积极营造民族文化氛围,注重对蕴涵汉族文化的方面进行教学,才能有效消除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通话学习中的文化障碍,提高学生对汉文化适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具有多元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院校进行跨文化学习和生活,文化适应能力成为其信息素养构建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借助文化适应理论,依据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问卷调查和个体深度访谈的数据分析结果,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构建中的态度倾向、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建构与其文化适应意识、能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前的信息素养文化资本较弱,入学后普遍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呈现积极态度;民族院校开设的信息技术等公共必修基础课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提供了重要帮助,校园网络、在线网络课程、同伴间的互相学习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适应和信息素养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民族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亟待完善。最后,本研究基于文化适应的学习环境,提出提升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路径:(1)在意识观念上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教育;(2)在技术知识上不断完善民族院校的信息素养教学改革;(3)在组织管理上加强民族院校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多民族国家,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成就方面存在着差异。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以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环境中学习,他们的学业成就受到社会、家庭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多重影响,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较为深层的影响因素。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就,可采取以下几种策略:学校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策略;少数民族家长改变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少数民族地区要正确理解和实施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0.
金璇 《教师》2014,(26):21-21
结合文化适应的特点,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普通话学习中的文化适应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汉文化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学习以及与人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他们度过了大学生活中大部分的时光,所以大学生公寓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区,更是让大学生充分接受校园文化,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环境。作为校园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公寓文化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因此,寻找新的途径来加强公寓文化建设,不仅关系着每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对于学校的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各种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之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变化。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主要有从众化与个性化并存、浪漫主义与实用主义交替、批判性与主动性增强等特征。因此,应通过加强网络媒介教育、重扬大学精神、坚守人文教育、加强思想引导等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历史使命、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形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引导的特点。建构成才引导的目标和机制,创造环境,激发潜能,是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成长的根本保证。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生涯管理、团队引领、榜样示范等构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引导的路径和方法系统。  相似文献   

14.
大学环境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现实,高校要充分认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重要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构建独具特色并体现其精神文化的校园环境,为更好地提升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内地求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要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还要在以汉文化为主要背景的内地进行跨文化的适应。在这一角色和文化适应过程中,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认同,以致产生被疏远、被孤立、不和谐等消极情感,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从个体行动者的角度入手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张力及困惑,试图探索一种比较理想的"叠合认同"方式,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对母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积极认同,从而实现内心和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明清时期皇室制度的确立与文教政策的推行,汉文化与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汇融合;明清文人学士被贬贵州黔南,兴学教授汉文化,形成黔南良好学风;汉文化书院、社学、地方义学与黔南少数民族私塾的珠联璧合,成就了清代黔南都匀墨冲萧家村的"五进士",培养了清代"西南大儒"莫友芝等一代布依族英才,造就了"影山文化";明清时期汉文化与黔南少数民族文化相互结合,优势互补,水乳交融,成就了骄人的业绩,增进了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民族地方高校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吉首大学福特基金提高高校解决贫困生问题能力(PHEⅡ)子项目——地方性大学贫困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的实施经验,提出从营造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实践环境三个方面构建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余克弟 《职教论坛》2012,(17):83-84,87
大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大学生情商水平较低的现状,学校应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采取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挫折教育及开展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推进大学生情商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大学班级文化是当今大学生在班级内逐渐形成并指导其大学生活的观念。大学班级文化的形成与维持对大学生的总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优秀的大学班级文化是当今时代的诉求,符合国家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同时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内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但是由于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习俗、生活方式、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与汉族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