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临终前,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下《诫子书》,先后提出"立德""立志""立学"等三项要求,具体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我们发现,"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它与"德""志""学"都有紧密的关联,所以"静"的含义亦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史书中的亲属称谓有辈份、性别、血缘、婚姻的差异,表示次第有"伯(元/长/大/世)/仲(中)/叔/季""次/后(两者之后者)/中(排行居中)/少/幼/小""次/后(两者之后者)/中(排行居中)/少/幼/小""N""N""第(弟)N""第(弟)N"四种形式,表示数目有"无"四种形式,表示数目有"无""有""有""N""N""有(凡)N""有(凡)N""""N""N""N人""有N人""有N人""NN人""NNN""有(凡)N""有(凡)NNN""""""等""N姓名等""N姓名等""N姓名等N人""N姓名等N人""N姓名凡N人"十三种形式,既能表示确数也能表示概数。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20,(3):68-70
荀子修身思想的根源来自于其从人性论角度的阐释。荀子从根源性上说明了修身是人的内在自觉的自我要求,并从内在自觉性的角度阐释如何修身。荀子引入"心"作为切入点,从"礼""师""一"三种修身途径具体阐释修身的方式,最终达到"公义胜私欲"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4.
丁道衡《为学》一文载于1948年的《行行月刊》第1卷第3期,全文按"专一""好乐""毅力""谦虚""系统""创作"六个逻辑层次展开,将读书、修身与实践相互融通,较为系统地阐扬了问学步骤和论学思想,作为教导莘莘学子践行立志向学、求真穷理、报效桑梓的人生目标.《为学》这篇开发灵根和抒发心志的精辟随笔,不仅揭示了为学问道的真工夫和真意义,而且有着启迪当下的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王宏巍 《华章》2007,(12):57-57
孔子讲:"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两千多年来,"修身"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代表之一.《大学》作为一本儒家经典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具体、系统地论述了"修身"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论述了"修身"的方法.因此,《大学》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修身"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向来是一个儒家文化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而儒家文化非常注重"修身"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身正,其谁不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种种格言警语无不提示我们要注重自身修养。那么,作为一名现代校长,又该如何养气修身呢?  相似文献   

7.
张轩 《宜宾学院学报》2014,(1):45-48,89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总纲,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同时又有着三达德、五达道的具体德目要求。《中庸》的修身思想专注于"切中伦常",并注重道德主体之自觉,这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地域文化研究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巴蜀""齐鲁""燕赵""吴越""荆楚""岭南""关中"等代表各自地域的文化符号相继应运而生。关于东北这一地域的文化命名虽然有过讨论,但始终没有达成统一,如"关东文化""东北文化""白山黑水文化""辽海文化""辽东文化"等。尤其是"辽海"文化中"辽海"一词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经考证"辽海"一词的渊源并非是学术界已成定论的源于《魏书》的观点,而是源于《后汉书》或《三国志注》二书。此外,在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内有金代明昌年间宋人张绍所撰写的碑文中发现了"辽海"的字样,这是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9.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郭象的《庄子注》以其创造性的"误读"展现了与众不同的诠释进路。郭象之"误读"源自魏晋特殊的历史情境,是郭象在理解庄子原意下作出的另类解释,其中涉及对《庄子》中"小大之辩""逍遥之义""自然之性"等问题的探讨,且扩充了庄子哲学的"性""逍遥""自然"等概念范畴,进而成为中国古代创造性诠释经典的典型范式。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指出,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和谐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和谐思想贯穿《道德经》始终,破解其中"为身"而"为天下"的致思理路,推阐其治化思想的微旨,寻绎其与立德树人的高度契合性,抉发其时代价值,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构建当代大学生和谐修身观,要统筹道德观、荣辱观、义利观、审美观和幸福观等"五观",协同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四维",体道修身、修身体道,以道化风、以道治学、以道齐家、以道修身,引导学生在修德、学学、修心、修行上自觉自为。  相似文献   

11.
《梦溪笔谈》是宋代笔记中之集大成者,其内容闳博,语料丰富,集中体现了宋代语言的特点,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选取《汉语大词典》未收的若干词条如"媚赖""萦缕""荒孱""臆计""意凿""造送""柔薄""无虑""充折""详具""坏陷""冥造""光厚""猥至"等进行考释,以有助于《梦溪笔谈》的词汇研究和相关辞书的编纂修订工作。  相似文献   

12.
吴孝毅 《新教师》2019,(10):15-16
能满足合理需求的教育才是有价值的教育。我们把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从合理的需求切入,了解需求,引导需求,激发需求,满足需求,应需而教、应需而导、应需而治,为其美好人生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简称为"应需教育"。学校紧紧围绕"崇文尚武,立德修身"这一校训做文章,构建"崇文""尚武""立德""修身"四大板块"应需课程"。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褚斌杰、潘啸龙等前辈学者对《诗经》中的"梁""笱"意义,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解读与阐释,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将《诗经》中含有"梁""笱"意象的4首诗即《邶风·谷风》《齐风·敝笱》《小雅·小弁》《小雅·何人斯》互相对读,以"诗"解"诗",可以给出新义。由"鱼"象征女性情偶入手,则"梁""笱"是男性情偶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敏德是孔子道德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为迅疾、审慎、勉力地修身、做事. 因为迅疾、审慎、勉力而为的客观性,所以敏德具有一定的道德功效,即:为学达到博学为道、学以致用的效果;修身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为政达到"庶之""富之""教之"的治国理想.  相似文献   

15.
《考试与招生》2020,(4):27-27
日前,英国《自然》杂志发表其150周年特刊,独家分析考察了从1900年至今,上千本研究期刊的数千万篇科学论文的引用情况和参考文献,从而揭示科学研究的面貌在历史上的改变。分析发现,本世纪前10年,最常见的关键词是"细胞""量子""DNA""蛋白质"和"受体"。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在文言中,确切的说在齐梁而后始有第三人称代词之用。通常认为古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为"彼""其""之""伊""渠"等。然而这些人称代词都是不断的发展完善起来的,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所使用的第三人称代词及其用法也是不尽相同的。通过对汉魏、隋唐、宋元、明清、新文化运动这五个时期的人称代词在作品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来论述第三人称代词在汉魏以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在文言中,确切的说在齐梁而后始有第三人称代词之用。通常认为古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为"彼""其""之""伊""渠"等。然而这些人称代词都是不断的发展完善起来的,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所使用的第三人称代词及其用法也是不尽相同的。通过对汉魏、隋唐、宋元、明清、新文化运动这五个时期的人称代词在作品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来论述第三人称代词在汉魏以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维 《文教资料》2012,(8):24-26
比喻的原则是比喻中的两物须相似,但只能部分相似。分喻即可看做由此原则着眼而给比喻的别称。曲喻是在比喻的基础上类推、将两物不相似处推为相似的修辞。故而分喻与曲喻绝不如《钱锺书〈谈艺录〉读本》所言是"同一种修辞手法"。《钱锺书〈谈艺录〉读本》对"劫灰飞尽古今平""石涧冻波声""春风吹鬓影""清泪如铅水"四句的解释也不正确。"劫灰飞尽古今平""石涧冻波声"并非曲喻;"春风吹鬓影"或可勉强算作曲喻,但不以曲喻解之为佳;"清泪如铅水"可解作曲喻,然而有其特别之处。钱锺书先生举以上四句皆着眼于"类推而更进一层"而非"比喻而更有曲折"。  相似文献   

19.
"打尖"和"打小尖"在近代汉语中用例甚夥,意思是旅途中稍事休息并吃东西。"打尖"有休息并进食之义,是因为"尖"为古字""的同音通假。  相似文献   

20.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陶行知中国向来是一个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而儒家文化非常注重"修身"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身正,其谁不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种种格言警语无不警戒着我们要注重自身修养。那么,作为一名现代校长,又该如何提高自身修身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