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又称混合语。在语言接触频繁的地区,为了交流,人们需要学会一种通用语,洋泾浜语就这样产生了。由于洋泾浜语功能有限,不够完善,于是在洋泾浜语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较完备的语言——克里奥尔语。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是语言在接触与碰撞中形成的新产物,因此,语言的接触与适应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的接触与适应的过程。本文将从文化适应视角来阐述语言的洋泾浜化与克里奥尔化。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语言使用者相互接触、交往的过程中,不同语言之间也在不断地冲突、融合。在某些社会条件下也会产生混合语。目前研究较充分的语言混合现象大多是在殖民条件下产生的以英语为基础的洋泾浜英语(pidgin)和克里奥耳语(Creole)。在重新阐述言语接触、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等相关概念基础上,以台湾多语言混合现象及“伪满洲国”时期的言语接触为例,重新认识这一语言现象的。  相似文献   

3.
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课堂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接触环境。我国民族地区藏汉英三语课堂呈现出文化多样性、语言多样性、三语混合、迁移与冲突的语言特征。在三语环境的语言接触中,一种群体语言的结构特征或成分会向另一种语言扩散或渗透,使被渗透的语言得到丰富、发展,具体呈现出语言影响方向的双维特性,语言接触的文化特性,语言借用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是一个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社会;多元文化反映到语言上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多语现象。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澳大利亚语言的多样性:澳大利亚土著语言、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社区语言、澳大利亚英语。探讨澳大利亚社会的多语现象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深入认识澳洲社会的多元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让人们了解,在澳大利亚的历史上,多语有时被忽视或被视为违法,甚至遭到禁止,但有时也被承认,甚至受到鼓励。这种澳大利亚历史上的单语与多语之争实际上反映了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5.
语言接触的结果和表现之一是语码转换,表现为不同语码的混合.本文是以语码转换为参照系统,描述在现代汉语中新近出现的一种语码混合的语言现象.本文称之为"类语码转换",旨在揭示它与语码转换形似而质异的特殊关系.鉴于目前还没有关于类语码转换这种语言现象的描述与分析,本文欲在此领域加以探索,以效抛砖引玉之力.  相似文献   

6.
指出网络语言既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阐述网络语言研究对象及混合主要类型,从网络的特殊语域,即语场、语旨、语式角度分析网络交际中语言的混合现象,说明这种现象出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语言接触不仅会产生语言变化,而且会形成新的语言形式。洋泾浜英语形成于18世纪的广州,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又出现了怪调洋泾浜英语和新洋泾浜英语等。文章以田野调查的方式,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了回民街英语的语言特征,并将其与洋泾浜英语、混合语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8.
语言接触不仅会产生语言变化,而且会形成新的语言形式。洋泾浜英语形成于18世纪的广州,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又出现了怪调洋泾浜英语和新洋泾浜英语等。文章以田野调查的方式,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了回民街英语的语言特征,并将其与洋泾浜英语、混合语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9.
不同语言变体的接触,对接触的语言变体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两种语言长期共存。两种语码长期相互转换,必定会相互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通过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使用上和结够上的变异的现象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日益频繁,二语习得已经成为我们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一部分,其习得过程更是复杂多变。"洋泾浜"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Schumann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洋泾浜假设",并以此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对二语习得进行分析。两者是不同的概念,需要在研究中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1.
性别歧视语在英语语言中普遍存在,很久以来也受到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文章旨在总结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现象,挖掘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逐渐改善这种性别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12.
交际语、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这三个概念容易混淆。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交际语是一种多语接触区各语种社区通用的语言,它有可能是一种自然语言,也可能是一个混杂语,洋泾浜语是由一个上层语言(superstrate)和一个或多个下层语言(substrates)混合而成的混杂语言,它不够完善、功能有限,不是任何一个语言社区的母语。克里奥尔语是洋泾浜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完备的语言,它能覆盖一切生活中需要表达的现象,是洋泾浜语使用者后代的母语。  相似文献   

13.
王贺 《语文知识》2014,(4):9-11
《辞海》对“洋泾浜”的解释是:“鸦片战争以后,产生于中国沿海几个通商口岸的一种混合语.词语极少,多半来自英语,语法则基本上依据汉语.”如:I nocan.(我不会).徐通锵在《基础语言学教程》中对洋泾浜是这样描述的:“‘洋泾浜’是因语言互相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旧中国,人们往往用‘洋泾浜’来指一种非正规学会的不标准、不规范的外语,特别是英语.‘洋泾浜’是当地人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它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建国后,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洋泾浜英语已无人使用.  相似文献   

14.
新疆是语言接触频繁的地区,因此接触语言常出现偏离其本体的现象,即语言的民族变体.从语言习得上来看,它是一种中介语,是不断朝向目的语发展的.但是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它的存在势必会影响语言本体的健康发展.文章以接触语言的特点为基础,提出了6条规范办法,旨在规范接触语言,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战争征服、迁徙杂居、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的接触,都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接触。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接触,无论程度怎样、性质如何,一经接触必然会相互影响,这表现在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方面。借用现象在语言接触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的。借用现象无论对借方还是被借方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借用的形式、借用的趋向、借用的作用及影响对语言接触中的借用现象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表达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语言混乱势头有所发展,生造词、洋泾浜、外国话,在大众传媒上大肆泛滥。对于语言文字违法现象,缺乏应有的约束和制裁。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语言创新,势所必然,但须审慎;刻意生造,只会造成语言污染,妨碍全民的交际和历史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7.
语码转换是语言与语言自然接触自然产生的结果.由此而呈现的语言变化是语言变异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各国学者又从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种种不同的角度入手,把语码转换作为一个普通的语言的社会现象。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旨在使读者对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双语或多语环境中未被人所重视的语码转换现象有更深的了解,重新思考我们对语码转换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语言接触是在人类语言产生、发展的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不同语言由于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接触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等的变化。这种现象的产生、发展不仅与语言本身有关,还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人口、宗教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文章以笔者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分析自然语言接触对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居民的生活语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与“横看成岭侧成峰”充满理性趣味相对应,“月是故乡明”则无理而充满了情趣。在语世界中,这种非理性语现象广泛存在,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美学价值。在语言领域中这种不合乎逻辑的现象非常多见,尤其是学语言。很难想像在这种非理性语言缺位的情况下,语言的表现力将会怎样的苍白。达成这种奇妙的语言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是一个族群多样、文化多元的国家,其主要语言有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等。马来西亚的具体国情和历史背景造成了该国开放、宽松、包容的多语环境,进而产生了日常交际中复杂的"语言马赛克"现象,主要表现在词语借用、语码混用、语言变异等。这种现象既是多元文化属性的重要表现,也是多种语言接触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