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与狂欢诗学。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从理论发生学角度看,狂欢化理论并不能直接挪用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因而,理清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并且以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为现实观照去发掘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史学家古列维奇正确地指出,巴赫金抛开中世纪的整个文化语境,把下层文化与上层文化截然对立起来,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彼此渗透,对狂欢节文化意义的阐发存在夸大之处。但是,对狂欢理论而言,这类缺陷不是根本性的,该理论并不是“神话”与“谬论”。实际上,巴赫金与其对峙者采取了不同的史学视角,围绕狂欢文化观念是否站得住脚的争论,与其说是谁掌握了“史实”的争论,倒不如说是从什么视角选取、甄别与释读史料的史观之争。巴赫金的多学科交叉视角及敏锐洞见,提供了活跃学术灵感的启示,为史学开辟了民间狂欢(笑)文化研究课题,其亲近底层生活感受的立场、伸张大众话语权的勇气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在成为“难解之谜”,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则存在既相互影响又彼此平行的复杂关系。本文从“巴赫金的民间文化与西马的大众文化是何关系”、“狂欢化理论何以成为‘肯定性的大众文化理论’”、“狂欢与日常生活之间是何关系”等几方面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相似文献   

4.
在狂欢理论中,巴赫金对物质存在的关注度不高,甚至说没有关系。他在颠覆现有存在的众多束缚中,始终期盼一种人的精神存在和精神彼岸,一种十分抽象的宗教精神上的东西。在诸如"交替与更新"、"肯定与否定"、"第二种生活"等看似对立的二元论概念中,巴赫金都赋予其精神解放的深刻内涵,从而在人性追问中,显出人类生命诉求间的原初样态,在狂欢中寻找人终极的归宿,在颠覆中期盼人的精神解放,彰显一种宗教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在成为“难解之谜”,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则存在既相互影响又彼此平行的复杂关系。本文从“巴赫金的民间文化与西马的大众文化是何关系”、“狂欢化理论何以成为‘肯定性的大众文化理论’”、“狂欢与日常生活之间是何关系”等几方面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相似文献   

6.
狂欢,是儿童生活甚至是成人世界中纯真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最率性而为的一种鲜活的存在方式,是人生命意义的一种诗意诠释,学校教育本应该保护和尊重人的狂欢精神。然而,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生活中,受制度化生活所牵制和压抑,人类狂欢精神差不多丧失殆尽,并给人的发展带来巨大障碍。本文通过对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深入探寻,认为...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是用全民性的广场狂欢和狂欢仪式来实现对权威的反抗和消解。微博则凭借其简单记录和快速分享的网络平台,实现了全民性的话语狂欢。传统媒体构建的信息传播"中心化"结构受到挑战,大众阶层找到了自己的话语舞台。  相似文献   

8.
侯雨 《华章》2013,(27)
“狂欢化”理论作为巴赫金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开创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域,而且改变了人们旧有的思维模式,逐渐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了狂欢思想的理论要点并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方法论上为张恨水小说创作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狂欢思维具有强烈的变更意识,它强调“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狂欢思维具有“快乐的相对性”,并以此捣毁绝对理念,瓦解绝对权威。文本是开放性的,凭借这些性质它可以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将人们引向更宽广的天地,因而对文本的理解活动是无止境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四部短篇小说《泄密的心》《跳蛙》《红死神的面具》《亚瑟家之倾倒》中始终都存在着时间、空间、人物、意象的狂欢化。在巴赫金狂欢化的理论视角下,对爱伦·坡这四部短篇小说中在狂欢广场上取消等级制的狂欢行为、国王的加冕与脱冕的狂欢仪式、酒神精神驱动下的血腥狂欢宴会、悲剧小丑的狂欢形象、笑与火两种狂欢意象分析解读,有利于揭示小说表面狂欢下的死亡主题。  相似文献   

11.
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喜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赫金植根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把握住了喜剧精神的本质和精髓,使"狂欢化"成了喜剧的一大特点,体现了一种喜剧精神,具有很强的喜剧意识。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的实质和审美功能;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身体写作研究是巴赫金狂欢理论在美学领域的延伸。随着哲学、商业和个体因素的发展,身体写作文本也变异为两个审美概念:“为文而性”的写作文本和“为性而性”的身体文本。前者追求建构而不是颠覆,崇尚身体和精神的同步升华;后者寻求颠覆而不是建构,以“性”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前者属于关学范畴,深化研究将推动文学评论发展;后者属淫秽之列,肆意泛滥将带来道德伦理的沦丧。  相似文献   

13.
《太原大学学报》2017,(3):56-60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自传入中国,便受到了文化研究者们的广泛追捧。由于狂欢化理论广泛的适用性,便被用来解释大众文化中的种种现象。然而,学界在运用巴氏理论资源的同时,简单机械地将大众文化和狂欢化理论等同,这无疑会造成误读现象的产生。应从两者的异同之处分析误读产生的原因,真正阐明狂欢化理论对大众文化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话理论和狂欢理论是巴赫全诗学的两大支柱。对话和狂欢都具有生成体裁的意义。人们狂欢(社会的狂欢)与体的狂欢对人、社会、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利弊,都是对旧有秩序的改良与改革和解构与颠覆。这对中国当前的体建设,特别是新诗的体建设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狂欢虽然是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核心概念,却一直有不同理解.最具影响力的俄国学者的颠覆说也并非尽善尽美,因为狂欢节对颠覆的强调是为了重建.狂欢节的更新精神与自由浅层次上的解放精神不谋而合;狂欢节将外界"人化"是自由深层次上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精神体现;狂欢节的欢乐与笑是使人达到自由的途径.因此狂欢是自由生命的张显;狂欢的深层意义是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心理断乳”的问题在各高校大一新生中普遍存在.面对这一问题,文章从“心理适应”的概念出发,揭示开展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的价值,结合实际挖掘出影响新生心理适应高低的各种因素,继而从高校和学生两大方面提出促使新生心理适应水平提高的对策,以切实可行的方案推进高校大一新生融入大学环境.  相似文献   

17.
鲁云翡 《华章》2007,(6):132-132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今天已经成为研究大众文化的基础理论之一.本文将根据这一理论的视角,审视和阐思当今社会中广泛流行的大众文化--"选秀"现象.  相似文献   

18.
赵茜 《文教资料》2008,26(13):190-191
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的改变,许多大学新生表现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大;人生目标缺失;自信心不足,有挫折感;人际交往障碍.如何正确引导和指导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根植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念,避免了形式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偏颇,真正把握了喜剧意识的本质和精髓;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性的实质和审美功用;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滁州学院学报》2020,(1):37-40
夸夸群是近日在互联网上火爆起来的一种群聊形式,在网民、媒体等多重社会因素的推动下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尝试通过狂欢理论视域对夸夸群现象进行解读,了解其展现出的狂欢精神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并对这种在线狂欢现象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从而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