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今天,我们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由一个同学做“老鼠”,其他同学做“油瓶”。只要“老鼠”碰一下,“油瓶”马上就变成了“猫”,“猫”马上去抓“老鼠”,当“老鼠”感到有危险的时候,就可以叫一声“油瓶”,“老鼠”马上就变成了“油瓶”,而“猫”呢,也随之变成了“老鼠”。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课堂生活中的五类“受教育者”角色,即“迎合”的“受教育者”、“顺从”的“受教育者”、“适应”的“受教育者”、“投机”的“受教育者”和“反抗”的“受教育者”。分析了其形成的成因,并对构建理想境界的课堂生活和“超越的受教育者”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邝红军 《师道》2009,(7):90-92
师生关系是一个“热门”话题。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并不是因为师生关系好得不得了,而是因为师生关系出了问题——出了大问题。 教师怪学生“捣蛋”“不听话”“跟老师对着干”。学生说老师“专制”“没有爱心”“没有耐心”。“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如以前了”,“教师这碗饭越来越难吃了”,一些老师在抱怨。  相似文献   

4.
师:同学们,请把预习《荷花》一课的成果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生:我把课文读熟了。(生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 生:我自学了课后的生字,认识了“荷”“莲”“蓬”“翩”“仿”“佛”“挨”“胀”“蜻”“蜓”“裳”“蹈”这些生字。  相似文献   

5.
    
周伟民 《新读写》2013,(11):51-51
败.甲骨文的图形是用手持棍棒击打鼎器。鼎,是我们的祖先用以煮食的容器,后来又成为国家权威的象征,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就反映了鼎的重要地位,鼎被打坏了就是“败”了,所以就有了“败坏”,“衰败”,“失败”等贬义词。“败”,后来才衍变成“贝”和“文”的结合。“贝”即是货币,金钱。  相似文献   

6.
“妈妈!我从哪里来,”“垃圾桶里捡来的!”“那你呢?”“好了好了,妈妈要做家务了。“我没得到答案。“妈妈!爸爸为什么长胡子,”“男的都要长胡子。”“那我是女的,为什么不长胡子?”“长大了就知道了。”“为什么要长大”为什么?为什么?  相似文献   

7.
[摘要]本文使用中介语语料库和纸笔测试等方法,对日本学习者“了2”的习得进行系统考察。考察发现:句末助词“了2”的偏误比动词后的“了1”要多;“了2”的偏误主要是“遗漏”和“误加”;“遗漏”主要受认知难度的影响,“误加”源于日语迁移;学习者初学时把“了2”看作日语的“ ”,之后逐渐以日常意义上的“变化”来理解“了2”;学习者先习得的是一部分“了2”,“了b”的整体习得要比“了1”晚。  相似文献   

8.
“做”是“作”的后起字,开始时“作”是一个有三个读音的多音字。“作③”与“作①”读音相近。“作②”与“作③”意义相同。而“做”最先只是一个与“作②”相同的俗字,后来“做”的读音开始分化。分化出了一个读音与“作③”完全相同的“做②”。到了普通话中,“作”、“做”都集不同的读音为一。只留下了“作③”、“做②”。这时“作③”因义项过多而不堪重负,就把原本与“做②”相通的义项逐渐转嫁给了“做②”。由此义项引中开来,致使两者的通用面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9.
《教师博览》2008,(12):11-12
记得在幼儿园过“六一”时,自己曾戴上了大红花,成了“好儿童”。那时的“好”“听话”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人小学后,有了“三好学生”评选,后又兼顾“美、劳”,至中学、大学,提出了更为宽泛的“优秀学生”或“复合型人才”概念。  相似文献   

10.
洪宗礼主编的全日制几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这就是“专题”。整个初中阶段共有十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我心中的语文”和“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专题”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活动教学的内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索了、变革了、改造了活动对象,实现了学生主体能力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帆 《留学生》2012,(6):6-9
每个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心里,都有一个绚丽多彩的“中国梦”,“千人计划”的出炉,让他们坚定了“圆梦”的信心。“千人计划”政策的实施,让海外高层次人才看到了中央“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诚心和气魄,点燃了他们深埋在心底的“中国梦”,坚定了他们回国“圆梦”的信心和决心。 “千人计划”点燃了深藏心底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永州话中的助词“嘎”和“了”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并与普通话中的“了”进行对比,认为永州话中的“嘎”和“了”与普通话中的“了1”和“了2”具有对应关系。并探讨了永州话中的“嘎”将被取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小学伊始,作文便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流水帐”式的“作品”也便成了大家作文中的常客,面对这些“雨后春笋”般的“佳作”,老师们显得一筹莫展,于是,长期以来这些“作品”便成了天天“挨批”的对象。自然而然地,“流水帐”式的作品便成了“幼稚”、“不成熟”作品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一些方言有程度副词前置后置同现现象,如吴语的“忒葛小猛”“太大猛”,徽语的“太小很喽”“太热很了”,赣语的“太厉害很了”“太懂事很了”,江淮官话的“太好很着”“太高很了”,西南官话的“太瘦很了”“太咸很了”,南方一些民族语言也有。程度副词前置后置同现现象体现了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特点,体现了“形式越多,内容越多”原则,有“过量”的特点。有的有历史层次,有的有方言或语言接触,具有类型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否定副词“不”和“没”一向被认为是基础汉语教学的重点。留学生经常把“不”和“没”弄混 ,往往在该用“不”的地方用了“没” ,而在该用“没”的地方又用了“不”。有的时候虽然用对了“不”和“没” ,但又把“不”和“没”在句中的位置搞错了。本文结合留学生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出现的错误 ,首先从语用上对它们加以区分 ,另外又对它们所出现的位置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商贸英语专业的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确定了我院“高职”英语专业的内涵 ,即“职业性”、“高教性”、“地方性”和“开放性”。其中 ,“职业性”是本专业的本质属性。“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的英语基础知识、技能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体现了“高教性”;“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体现了“职业性”,而“适应本地区涉外商务贸易工作需要”则体现了“地方性”和“开放性”。必须突出重点 ,抓纲带目 ,把整个教学工作当作一个大系统抓“活”抓好 ,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副词“就”和“才”及其它相关副词与句尾“了”共现的不对称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副词“就”更容易与“了”(句中“了”和句尾“了”)共现,而“才”更多地单独出现,尤其很少与句尾“了”共现;与“就”“才”用法相似的其它副词也有类似现象。文章最后探讨了这种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常”作为独立的哲学范畴,是理解《老子》“道”论的重要维度之一。“常”在时间上表现了“道”的恒久性,在空间上表现了“道”的稳定性。理解“常”需经过三重进境。首先,要明“常”之现象。“常”在万物的生命历程中表现为“复命”,在万物的生命状态上表现为“知和”。其次,要达“常”之本质。“常”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了“道”循环往复的周行过程,在空间维度上呈现了“道”比于赤子的和谐状态。最后,要显“常”之价值。“常”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去,政治化为“无为”之道与“损益”之道,使国家长治久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语文世界(高中版)》2014,(9):F0003-F0003
学校遵循“为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践行“给生命阳光,让生命成长”的育人宗旨,弘扬“爱·超越”的学校精神,追求“新实谐趣”的育人目标。学校开设了“江花讲堂”,开创了“江花教师季刊”“江花校报”,成立了“江花师生社团”“江花名师工作坊”,搭建了“江花教育教学节”“江花班主任节”……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表示眼睛的词语多用“目”;到了两汉,“目”和“眼”同时并存,而“目”多用于书面语中,“眼”多用于口语及汉译佛经当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使用“眼”的频率大大增加。“眉目”最早作为短语见于战国,在唐代衍生出了词汇义“容貌”。清代,“眉目”词汇义还由最初的短语义比喻引申出了更加抽象的“事物的头绪、条理”。“眉眼”作为词出现于元代之后,含义丰富。清代使用频率大增,并且含义多为“容貌”义。“眼”与“目”在近古汉语中同义,于是“眉眼”渐渐发展可以指“容貌”从而分化了“眉目”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