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略读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关注精读课文的教学,而忽略对略读课文的钻研并展开相应的教学。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略读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略读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导读,了解文本内容;要鼓励学生质疑课题,在思索中领悟文本意蕴;要链接课外读物,让学生进行延伸阅读,以提高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2.
略读课文教学很少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是一味沿用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就是轻描淡写地处理,这样的教学都没有领悟到教材编者的意图和目的。如果说精读课文是教师研究教材、学生学习语言和知识的例子,那么略读课文就是检验教师教学传授、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园地。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2011年版课标背景下略读课的教学,应当加强"语用"意识,根据文本语用特点,设置合适的语言学习与实践情境,不但引领学生理解内容,更要发现言语形式,迁移运用,提升语文能力。文章以《跑进家来的松鼠》为例,谈谈略读课文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中———真切体验 ,多种考虑“教师与文本对话”乃整个对话工程的首要步骤。大凡名家上课前都非常注重与文本的对话。特级教师支玉恒把《太阳》上得发出“太阳”的光芒 ,是因为他在上课前与《太阳》对话了一个月 ,头脑中想了一个月的《太阳》。教师与文本对话时间少 ,课上就很难让学生产生新的深刻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任务有二 :任务一———产生教学的思路。把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 ,就不得不依靠对话时所产生的教学灵感。教师与文本对话得熟练 ,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教学《…  相似文献   

5.
高职高专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文本"与"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阐释与解读,充分展示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教学使用的文本既要让学生喜爱与珍惜,更要让教师从中获得教学的热情与灵感。学生要采用多种方式去阅读文本,享受阅读的快乐,与老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一、略读课文教学“略”“精”不分的现状 1.面面俱到,不敢“略”。 有的教师不清楚略读课文的课程价值.不清楚精读课型和略读课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形态方面的不同,不知道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运用.教师的教要“略”.学生的学不能“略”等教学特点.所以不知略读课文教学要“略”教。这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担心略读课文略教了.自己的学生会在统考时栽跟斗.所以不敢“略”。把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变成两课时、三课时.结果造成课时不够.匆匆忙忙赶进度.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语文素养的高低,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否基于学生的实际真正地从阅读教学中生成和落实教学目标。如果语文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课前深入钻研文本,准确解读和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文本预设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教师就可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展示自信和真诚,实现教学的交往和基于文本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接受美学理论传入我国,对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也产生了影响,以读者为中心逐渐取代了以作者、作品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源于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侧重强调读者在阅读之前的先在理解,"第二文本"理论更加关注文本的多义性,两个理论对教学的启发是,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能动的参与阅读,并且,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在保持一定量选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并随年级的升高,略读的分量逐步增大,精读相对减少。到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的篇数已约占全册课文的43%。占如此大比重的略读课文教学却长期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教学设计与研究也是微乎其微,广大一线教师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略读课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清,对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够,因而没有把握好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所以,在实施略读课文教学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一、立足编排意图,审视“精”…  相似文献   

10.
传统指令型课程范式中“教师文本”二度创造的缺失,使得教师话语自主权沦丧,创造意识泯灭.创生能力丧失.值得母语教育工作者深深反思。“教师文本”应是对“作者文本”的教学化超越。文本二度创造具有多个前提和若干维度,它包括重塑性转化、创新性转化、批判性转化,具有春风化雨.促进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指令型课程范式中“教师文本”二度创造的缺失,使得教师话语自主权沦丧,创造意识泯灭.创生能力丧失.值得母语教育工作者深深反思。“教师文本”应是对“作者文本”的教学化超越。文本二度创造具有多个前提和若干维度,它包括重塑性转化、创新性转化、批判性转化,具有春风化雨.促进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人翁作用,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一切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转,教师在教学中只起主导作用。而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去学习,就离不开课堂讨论。这主要是因为只有通过讨论,才能使学生明辨是非,揭示内涵,掌握真理。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讨论环节的重要作用呢?我认为关键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即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其主阵地仍然在课堂,核心仍然是课堂上的文本阅读教学。然而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大语文观念的提出和第二课堂的引入,导致部分教师对文本阅读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或漠视文本,或远离文本。这就使得语文课堂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些误区。下面就新课改下素质教育倡导的“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一新的形势,教师要努力攻克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缺失、学习效率低等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逐字翻译的落后教学模式,通过“故事教学法”来创设情境,激发初中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教师可在课文的基础上补充故事,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以培养其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整体认知课文内容的环节,以讲故事的趣味化活动取代乏味的课文翻译活动;鼓励学生将创造力投入到写作环节,编写出具有创意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课堂趣味生成过程,是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研读过程,是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实丰富的过程,是教师善于借助教学"意外"适时创造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蕴迁移运用过程……它的成功生成,不仅体现在趣味所营造出课堂外在活泼、热烈、有声有色的"面子",更体现在"面子"背后,基于文字理解、表达、运用所需要思维力度触发心灵愉悦的"里子"。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19,(6):87-90
在当前的碎片化阅读大背景下,如何让学生细读文本并参与课堂互动是文学教学的一大难题。通过提出与发现问题、以问题贯穿讨论和总结,创建"问题化"课堂,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问题化"课堂打开了一个立足经典文本,将文本与现实相关联的空间,在其中师生得以对文本进行批判性理解,同时激发了对现实与时代的进一步思考。这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初读"是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通读阶段,它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有效的通读全文,才能为精读探究、品读感悟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不少教师对初读课文的理性认识不足,在教学中出现越位、乏味等现象,笔者试图通过文章的阐述,让更多教师了解,初读教学应充满"趣味"、"读味"、"悬味","初读"课文应当理性"归位"。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活动 ,有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 ,似乎可用两个关键词加以概括 :“入侵”和“生成”。“入侵”是指教师把自己或别人的理解传授、灌输给学生 ,以自己的理解、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感受、思考 ,直言之 ,即迫使学生进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之中。“入侵”者 ,教师也 ;被“入侵”者 ,学生也。“入侵”的方式 ,明的如考试 ,用分数来保障教师的入侵权 ;暗的如所谓的“引导” ,表面上师生的问答、讨论十分热闹 ,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 ,学生亦步亦趋地答 ,等其“尽入囊中” ,教师袋口一拎 ,教学任务宣告完成 ,真可谓是“请君入瓮”。“入侵”的前…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改革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加上近年来新的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各地的语文课堂早已打破了传统的讲读背的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然而,包装再精美的课堂如果缺少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探究,缺少了学生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也无法实现我们的语文教学目的。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最终还应该回到“读”和“写”上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段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由此看来,能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产生独特的体验的语文课才能称得上是好的语文课。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最终还是离不了学生的“读”与“写”。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善于转变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出更加高效、趣味的课堂环境。语文阅读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对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文素养均有巨大帮助。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钻研文本,才能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咬文嚼字"式的课堂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品读文本,进而起到内化学习内容的作用。简要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咬文嚼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