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有幸听了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教师、著名特级教师、江苏丹阳师范附小校长孙双金教学的一堂示范课——《我的战友邱少云》。这里介绍这堂课的教学片断,以飨同行。孙老师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让学生提问的环节  相似文献   

2.
3.
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改在爬坡,是行进在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上。我想,这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所谓拐点,就是说可能向左,也可能向右;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拐点上的人和事,面临着无数的选择。但是,无论何种选择,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也不能放弃对文本的解读,因为要使学生有所悟,教师首先要有所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4.
我曾经看过孙双金老师写的一本书,在书中他是这样阐述教育评价语言的:“评价语言在教学上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评价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生发展,所以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前几天,我有幸到杭州聆听了孙老师演绎的“演绎激情与本色语文”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改在爬坡,是行进在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上。我想,这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所谓拐点,就是说可能向左走,也可能向右,也可能下坠,拐点上的人和事,面临着无数选择。但是语文教学无论作何种选择,作为语文老师;首先不能放弃对文本的解读。因为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的受到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6.
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一课,对我来说是一大享受。孙老师的课充满挑战,亮点频频,给人一种怦然心动的喜悦,一种柳暗花明的惊奇,一种冰雪消融的暖意。孙老师的课站得高,看得远,立意新,具有哲学之思,充满辩证味道,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孙双金老师的课走向学生,走向智慧,走向人生,开阎有...  相似文献   

7.
《思乡组诗》是孙双金老师继《走近李白》之后推出的又一自编教材的“主题式”古诗课。孙老师将三首古诗以“1+2”的框架加以链接呈现,让学生在“精读一首”中潜心领悟,又在“带读两首”中内化迁移,课堂尽显繁简有致、张驰有度之妙。  相似文献   

8.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倡导“情智语文”,他认为,课堂应该是情智共生的,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的情感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的确,孙老师正在不断地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诠释着他的“情智语文”。  相似文献   

9.
《师恩难忘》是苏教版国标本五上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特级教师朱瑛执教这一课时的字词处理,给我启发多多.  相似文献   

10.
傅刚强 《现代语文》2009,(3):146-146
任何一本教材都力求完美但都有可能存在瑕疵,语文出版社的《(论语)选读》也不例外。该教材选取了《论语》的大部分语录,使阅读者——高中学生能尽可能领略到原著风貌。根据内容不同分成十五课,亦便于知识的梳理。为降低阅读难度,每则语录后有疑难字词的详尽注释,并附上参考译文。其后的课后练习均分作课文解读与文言练习两部分,就文章的思想内涵与字词现象两大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巩固。最后还设置“相关链接”,以知识短文的形式提供文本相关素材,解析深入浅出,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此编写,与五本必修教材有诸多不同,确实为师生带来相当大的便利。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却发现该教材仍有许多费解之处,在此一一列举,希望引起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孙建锋的示范课《白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孙老师与学生之间真正平等的关系,从称呼形式到对话交流,无不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情感得到升华,课堂成了展示学生学习的舞台。  相似文献   

12.
时下,关于语文教学的"味"有很多说法,笔者以为,千种味万种味,语文教学关键要有"文化味"。《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说得清清楚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说,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众所周知,传统阅读教学一般遵循这么一个流程:老师先来阅读文本——即钻研教材,然后将自己阅读所得写成教案,上课时再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接受的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在此情形下,学生哪里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呢?字入目。遇到含义深刻的句子还可以想一想再接着读。有不认识的字可以查查字典。”在学生差不多读了两三遍之后,他又请了几位同学分段读,学生读错的地方,教师相机予以点拨。二、激励质疑问难,引导读中感悟古人云:…  相似文献   

15.
《(论语)选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正如《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所指出的:“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可见,《论语》的教学可以从多个层面人手,但不管从文字还是文章学的层面入手,最终都是要落实在文化的层面的。那么,如何通过《(论语)选读》的教学实现《论语》文化意义,个人以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论语》与背景的关系,一是《论语》与接受者的关系,才能较好地实现这种教学指向。  相似文献   

16.
过去的一些文言文教学,喜欢将文本肢解,拆解成许多知识点,只重视对字词的解释、归纳、识记,忽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与情感熏陶,学生所得的是一地鸡毛式的知识碎片;或是一味地傻读傻背,缺乏对文本的有效品读与生动体验,使本来难懂的文言文愈发变得面目可憎,加之文本中真正蕴涵的情  相似文献   

17.
读了《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7、8月合刊中张忠诚老师的《独立处理教材:教学的起点》一文后,思绪万千。钱梦龙老师说:“一个语文教师成熟的标志,就是自己能独立地处理教材。”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曾说:“课前教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  相似文献   

18.
张庆 《江苏教育》2007,(18):57-59
在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并非其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众所周知,传统阅读教学一般遵循这么一个流程:老师先来阅读文本——即钻研教材,然后将自己阅读所得写成教案,上课时再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接受的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由此观之,学生哪里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呢?  相似文献   

19.
《田忌赛马》叙述的是哲理性很强的一则典故。故事说的是田忌与齐威王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经过。它想告诉人们的是: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经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就能转败为胜。贺诚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多处匠心独运的设计,以下两点我感触颇深;亮点一——破题贺老师的教学是这样  相似文献   

20.
卢永霞 《福建教育》2010,(7):127-128
一个周末,我先生带着儿子逛书城,回来时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一本《于丹〈论语〉心得》。或许是看了几次《百家讲坛》颇感兴趣,也或许是家人很少送书给我,这本书显得格外珍贵,让我流连忘返,废寝忘食,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我感慨于丹教授把国学经典著作《论语》,用风趣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演绎得鲜活而易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