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起无心插柳的微博维权事件,因为有执拗、较真同时也有些“滚刀肉”性格的罗永浩,持续发酵两个月之久,并最终导致西门子公司中国总裁亲自发表视频道歉。“你们不应该问我为什么坚持,”他说,“而应该去问那些放弃的人,为什么要选择放弃。”  相似文献   

2.
“只有活着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为什么而活”,如果要发现一个民族的精神主脉,真实的切入点是了解这个民族普通百姓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3.
档案合理利用研究——从档案部门的角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档案利用,顾名思义是利用者利用档案的行为过程和档案被利用的动态过程的有机统一。只要有人利用了档案,或者只要有档案被人利用了,即可视之为“档案利用”。这是一种简单的事实判断,它要回答“档案利用是什么”这样一个命题。然而,人们更关心的是“为什么要利用档案”和“应该如何利用档案”。这是一种复杂的价值判断,它要回答“档案利用应该如何”这样一个命题。档案合理利用研究,正是基于后一个命题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4.
下海两年多,客居京华一年多,将届不惑的李昌平回顾这两年深有感触:“还是要当官,但当官要当大官。” 两年前,身为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他,因为位卑权轻,面对种种弊端,万分焦急,却又无力改变,只能提笔给总理写信,陈诉“三农”问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5.
林钢同志要我来讲讲新闻写作。这个题目很大,我想集中讨论一个“短”的问题。新闻文字或者说报纸文字为什么必须短?为什么短不了?怎么样才能短些?抛砖引玉,请同志们指教。为什么必须短? 新闻文字或者说报纸文字都应该短,我以为是报纸的特性决定的。报纸上各种类型的文字,包括社论、新闻、通讯以及理论文章,都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要去美国查档案 去美国查档案的想法,在我是由来已久了。 胡乔木在他的著名论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犯二十年“左”的错误?》中,提出过一个重要观点:对外部压力的“过火”反应,是导致我们走向“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这个论断是对的,那我们就不能不设法弄清,在1957年以后的20年时间里,外部世界给予我们的“压力”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大是小,是沉重还是轻微?特别是世界应该了解,所谓外来“压力”,其真实性到底怎样?而作为当时中国最大“敌人”的美国,曾经是我们感到严重“威胁”或“压力”的主要“来源”。因此,…  相似文献   

7.
徐熙玉 《青年记者》2003,(11):4-6,49
为什么要成立报业集团?报业集团的管理体制应该是什么样的?成立报业集团后有什么实质性变化?等等。对这些要害问题,中国报业的高层管理人士近十年来一直感到困惑,也从未停止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对报业集团提出的首项任务就是宣传和经营“两分开”,对此,不少报人问:为什么实行“两分开”?不造成扯皮吗?不削弱创收积极性吗?等等。这些问题,实际上是  相似文献   

8.
曹林 《青年记者》2020,(10):96-96
看到一篇评论,观点挺好,批评很多年轻人对时事冷漠,但语言让人觉得很别扭.比如这句话:“何以漠视和逃避成为了青年人对待社会公共议题的态度?”为什么不能直接说“青年人何以漠视和逃避公共议题”?多简洁明了.还有这句:“我们并没有储备下应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敏感度与处理能力.”不知所云,为什么不直接说“我们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处理能力”?还有这句:“理智的青年一辈应该学会将自己从充斥着安逸而无意义的娱乐性议题的环境中抽离出来.”为什么不能用汉语的语态语序好好表达“青年人应该远离无聊的娱乐议题”?  相似文献   

9.
“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在学术、文艺各领域造成空前未有的极大破坏。我们都在思索:这一小撮坏家伙为什么能够造成这样大的破坏?今后要怎样做才能使这种浩劫不再重演?考虑编辑工作、“三审制”是否应该改革,离不开这个总题目。我们做编辑工作二十多年,一直实行“三审制”。前若干年,没有感觉它有什么不好,近年来则越来越觉得它弊害不小。“三审制”层层把关,立脚于消极的防止出错。但是,层层  相似文献   

10.
“升仙啦!”“又升仙啦!——哎,我为什么要说‘又’呢?”这是听到过的在中外电影中的时光隧道中穿梭往来的人们,最真实、最兴奋、最惊恐的呼喊,当然,也最卡通。吴承恩(究竟是不是他呢?似乎近期又有人出来"学术论争"了)的章回小说《西游记》,无疑应该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最具备卡通因素的文学作品。上  相似文献   

11.
谭风 《新闻导刊》2004,(3):52-52
2004年5月18日的《重庆晨报》11版刊登一篇“热线调查”章《土湾的“湾”该咋写》。章说我市沙坪坝土湾街道旁的房子上有两个门牌号,一个写作“土湾”,一个写作“塆”,作引用当地老居民的话说,以前的“湾”是土字旁,不知什么原因现在变成三点水旁。为什么要变成三点水旁?当地派出所民警解释说,因为电脑中只有“湾”而打不出“塆”。还有人考证应该是“塆”而不是“湾”,据说人大常委会也将此地的地名确定为“土塆”,所以,户口本上的“塆”不应该写成“湾”。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新闻学概括深度报道“是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它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这就是说,深度报道既要说明“怎么样”,“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是什么”可以从画面中看到,“为什么”则需要报道者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3.
催芽育苗的“培养基”烧火做饭的“灶下婢”冯雪峰在主持和领导“左联”工作期间,由于高擎鲁迅的旗帜,尊重瞿秋白的指导,倚重茅盾、丁玲等战友的聪明才智,团结广大作家,使左翼文学运动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在理论建设方面,至少使强固的左倾机械论和教条主义受到了冲击;使不少左翼作家改变了对文学的一些偏狭观点,开始认识到,为什么在创作上应该“莎士比亚化”,而不应该“席勒化”;  相似文献   

14.
我在美国查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要去美国查档案 去美国查档案的想法,在我是由来已久了。 胡乔木在他的著名论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犯二十年“左”的错误?》中,提出过一个重要观点:对外部压力的“过火”反应,是导致我们走向“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这个论断是对的,那我们就不能不设法弄清,在1957年以后的二十年时间里,外部世界给予我们的“压力’倒底是什么”它们是大是小,是沉重还是轻微?特别是世界应该了解,所谓外来“压力”,其真实性到底怎样?而作为当时中国最大“敌人”的美国,曾经是我们感到严重”威胁”或“压力”的主要“来源”。因此,查证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华政策基本脉络的史料,对搞清我们所感受“压力”的状态以及所作出“反应”是否‘’过火”,显然是必要的,说到去美国查档案的动机,此其一也。  相似文献   

15.
我在去年八至十一月读报时,发现全国有好几家报纸相继摘用动物趣闻《多情的乌龟》。报纸为了增强可读性,摘用趣闻本无可非议,但有些报刊重视了趣味性,却忽视了科学性;趣味性有余,科学性不足。竞相摘用这则趣闻的报刊没有从科学道理上回答读者的疑难问题:“为什么这只放生乌龟能每年定期从洞庭湖中在端午节前,长途返回湖北监利县农民徐先平家中来?”《新民晚报》在去年八月二十八日第四版《科学馆》专版上,刊登了上海自然博物馆马积藩写的《乌龟能长途跋涉返回吗?》,却是一篇能讲出“所以然”的科普文章。该文从动物的生存、发展的规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它又不是对客观事实有闻必录式的纯客观再现,报道新闻时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实进行认真筛选,通过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来阐述某一个道理、答疑释惑,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围绕“为什么”、针对性地抓住某一个问题写深与透。编辑们经常提醒报道员“写报道要注意抓问题”。从一些同时起步的报道员成长经历看,过几年发展大不一样,有的报道员起步就很注意抓问题,很快就写出了很叫响的新闻作品,有的却始终原地“打转”,不见长进。究其根源,不会和不善于“抓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德治”的内涵;说明道德的特殊功能,治国安邦应该提倡“德治”;指出在实施“德治”方略中,首先要加强“官德”教育,其次要加强“民德”教育;阐明“德治”应该充分发挥地方德治教育资源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自古常言道:“表曲者影必邪,源清者流必洁”。事实准确、形象逼真,应该说是摄影术的固有特性。新华社研究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蒋齐生在研究摄影史之后,曾经做过这样的结论:“准确的记录需要纪录的影象,在需要重新看到的时候看到它,并且能够按照需要公之于众——这就是人对于摄影的需要,也就是人类为什么要发明摄影的动机和目的。”蒋齐  相似文献   

19.
孙德云 《兰台世界》2007,(6S):57-57
所谓吸引力,就是将别的物体、能量或、注意力引到自己这方面来的能力。最早使用“吸引力”一词,应该是在自然科学领域,用以描述自然物体之间存在的相互吸引现象这一规律的,诸如地球对其表面物体的引力以及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引力等等。然而,在社会生活中,也同样存在着吸引力现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解释“吸引力”时要加上“注意力”一词的重要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必须”,“应该”,“一定要”,“要着重抓好”,“要特别重视”,“要求狠抓”,“坚决制止”,“务必注意”……在报纸版面上,这类字眼、这些词句出现得越频繁,在读者的大脑皮层上越引不起反应。而不少编辑人员却似乎把在报纸上大量使用这类字眼、这些词句当作了“常规”。似乎处于报纸编辑的地位,就“应该”这样面对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