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剧在台湾     
孙景超 《寻根》2007,(3):95-97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大约产生在清代中期。因为河南省简称“豫”,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最主要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在河南省及毗连的河北、山东、安徽、陕西等省。即使与河南相隔遥远的台湾,豫剧也是相当流行的剧种之一。豫剧既不产生于台湾,又与当地的语言风格、乡土民情相去甚远,何以能在台湾风靡一时且历久弥新呢?  相似文献   

2.
吴宏亮  邢恩源 《寻根》2015,(1):102-105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革"前夕,在短短十七年间豫剧迅速发展壮大、走红全国,融入由国家意识引领的戏曲现代戏运动中去,并开创了艺术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里,现代戏在豫剧整个演出剧目中所占比重之大,是其他剧种不能比拟的。如这个时期,  相似文献   

3.
郑晓江 《寻根》2009,(4):91-95
2008年5月,我与徐春林博士受台湾致远管理学院张秀雄教授、高雄师范大学教育系张淑美教授和台北护理学院林绮云教授之邀,开始了我第五次赴宝岛台湾的学术演讲之旅。  相似文献   

4.
《寻根》2020,(3)
正《中国豫剧大词典》第27页有这样一段记载:"太康四街班,又称‘四街戏’。1912年,由太康四街商民在原皂班戏的基础上筹办。主办人王佩鸣。有职演员70人左右。1920年,改名为‘醒民剧社’。该班箱底厚实,班容整齐,艺员素质高。20世纪30年代先后有张同玉、侯进学、李家玉、阎立品、阎立三等大名角来此班演出。该班上演剧目繁多,一日三场不重戏,能连演月余,成为当  相似文献   

5.
应新加坡华族戏曲研究会的邀请,199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河南省豫剧艺术团在省文化厅副厅长夏林率领下赴新加坡进行友好演出。河南豫剧以其优美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在美丽的狮城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令热情的新加坡戏剧观众如痴如醉,为中新两国的文化交流涂抹上了一笔亮丽的色彩。这次是河南省豫剧艺术团首次访新演出,河南省文化厅选派了由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国豫剧十大名旦之一、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清芬,著名豫剧名丑、国家一级演员轩玉亭,国家一级演员卢玉琴等组成的强大演出阵容,根据新加坡观众的欣赏习…  相似文献   

6.
《寻根》2017,(1)
正民国时期是豫剧走向成熟、繁荣的时期,在豫剧得到发展的同时,豫剧演员的生存状况也得到很大改善,主要表现在其收入开支、社会地位和情感婚姻三个方面。收入开支状况民国时期豫剧演员的收入处于社会中游水平。演员们生活朴素,开支较少,生活大体上还过得去,但演员之间收入差距较大。通过20世纪30年代对开封3个戏院68位有明确包银收入的豫剧演员的调查,我们可以大略知悉他们的收入状况。  相似文献   

7.
周伟民 《寻根》2004,(2):21-28
2002年9月,我们应邀访问台湾,在台湾大学举行的"台、琼两岸少数民族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海南岛与台湾岛的树皮布和石拍的文化价值>论文,会上引起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庄小芳 《寻根》2012,(1):41-44
台湾岁时节庆及风俗民情,几为闽南风俗的翻版。杂糅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及海洋文化的闽南风俗,经闽南移民流传至台湾,在台湾深深扎根,浸透到台湾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福建岁时节庆风俗中与女性相关的部分,也成为台湾妇女生活的一部分,有些还在流传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9.
台湾的新文学运动步“五四”运动之后尘,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它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迪,也以普及白话文为突破口,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台湾作家朱西宁在《回归何处?如何回归》一文中说:“当初的民族文学,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同时也有的连带反抗它的资本主义侵略——代表性作家如杨逵,据说他的两位公子一名反帝,一名反资,真是彻底而现身说法。”从诞生之日起,台湾文学就为自己定了位: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国文学。 张我军、赖和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自称旧文学的“清道夫”的张我军,年轻时代曾赴厦门、北京求学,深受“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  相似文献   

10.
<正>清初收复台湾,作为康熙皇帝一生之中的三大功绩之一载入史册,为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历史事实提供了又一依据。在这一过程中,康熙皇帝任人得当,一举收复了台湾,这两人便是时任福建总督的姚启圣和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他们为收复台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们之间却存在着"风向之争"和"专征权之争"。收复台湾之后,施琅被授予"靖海侯",而姚启圣却"赏不及",他们之间的恩怨也为收复台湾这段历史增添了耐人寻味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 《寻根》2012,(5):144
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与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信阳市台办、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侨教学院、台湾夏潮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12两岸青年中原文化研习营"活动,于2012年7月23日在信阳开营,来自台湾清华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和信阳师范学院的师生70多人参加了开营式。为期一周的"2012两岸青年中原文化研习营"活动,继2011年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和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侨教学院等单位举办"东亚儒学研  相似文献   

12.
林长华 《寻根》2010,(6):135-138
<正>福建省东山岛"寡妇村"本名"铜钵村",1950年5月10日凌晨,国民党军残部从大陆败退台湾时,在东山岛大肆抓丁,只有200来户人家的铜钵村,有147名青壮男子被强行推上开往台湾的军舰。从此,失去了丈夫的91名已婚妇女便步入了夜夜守活寡、天天盼亲归、人人负载家  相似文献   

13.
我与欧阳龙相识是很偶然的.1990年10月,南京举行《大众电视》“金鹰奖”的发奖仪式,在台湾影视界颇负盛名的欧阳龙也被邀出席.欧阳龙身材高大、风度翩翩、充满阳刚之气,十分引人注目.当时,我们合拍了一张照片,互相交换了名片就匆匆分手.  相似文献   

14.
取名的艺术     
杨文利 《寻根》2022,(2):122-126
一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举办新年迎春征联活动,其中上联之一为"碧野田间牛得草",下联"金山林里马识途",最终获得了一等奖.其上联由三个人名组成,"碧野"是作家,"田间"是诗人,"牛得草"是豫剧丑角大师.与之相对,下联亦由三个人名组成,"金山"是演员,"林里"和"马识途"是作家,别具新意.  相似文献   

15.
黄明珍 《寻根》2014,(6):64-73
<正>泉州作为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与台湾一衣带水。两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台湾在设府之前,一直隶属于泉州府。泉台两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泉台两地渊源大约从两宋时开始,大陆向台湾移民,但人数甚少。明中叶以后,移居膨湖、台湾者逐渐增多,明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接受明朝的招抚,适逢闽南大旱,饥民甚众,遂在泉州、淳州招纳灾民数万人,许诺"人给银三  相似文献   

16.
正一、前凉初期与晋之关系前凉政权孕育于张轨任凉州刺史。公元301年西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张轨趁机主动上奏前去凉州。加之王族卿臣力荐,晋惠帝便正式册封其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当时凉州鲜卑叛乱与盗贼横行并存,他迅速勘定叛乱并掌控河西,为前凉割据政权奠定了基础。史学界把公元301年当做前凉的开端。张轨是"阴图据河西"(《晋书·张轨传》)称霸一方,抑或"阴有保据河西之志"(《资治通鉴》卷89)对晋朝"弘尽忠规"?  相似文献   

17.
杨泽文 《大理文化》2009,(Z1):84-85
1988年,25岁的我领到了一张聚酯膜塑封的小卡片——居民身份证。其喜悦之情自然难以言表,以致在个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一张小小的居民身份证的拥有,会如此触动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在这之  相似文献   

18.
郑晓江 《寻根》2013,(2):81-87
2012年,在微风送爽的金秋十月,我再一次踏上了赴祖国宝岛台湾访学的旅程,而且是率领四位博士老师共同前往。这一次主要是接受台湾大学生命教育研发育成中心主任孙效智先生之邀,参加由该中心、静宜大学、台湾生命教育学会于10月18日到22日主办的第八届生命教育学术研讨会,其主题是"自主灵性与大学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9.
<正>编者注:民国时期,湖北籍官员石瑛(字蘅青)、严立三(号劬园)、张难先(号义痴)三人被人合称"湖北三怪"。"三怪"之号,始于1928年,其时在张知本为主席的湖北省国民政府中,石瑛任建设厅长,严立三任民政厅长,张难先任财政厅长。这三个人一反官场旧习,以"把湖北建成三民主义模范省"为理想,为整个湖北  相似文献   

20.
《寻根》2012,(2):144
以往海峡两岸关系史之研究,突出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及渊源关系,海峡两岸的管辖关系特别是历史上中央政府对台湾管辖方式研究不够。有鉴于此,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联络两岸学者,出版"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丛书"和"中央政府管理台湾历史文献丛编",见证海峡两岸不仅很早就有历史文化联系,而且很早就确立了管辖关系。相信两种丛书的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