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王木春(以下简称"王"):昨晚我重看了影片《死亡诗社》,主人公基廷老师的命运再次让我感慨万千,感觉在当下社会,当教师难,当个性教师更难。谢云(以下简称"谢"):这电影我也看过,也很感慨。基廷首先是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震撼和征服了我,当然,他最后的命运也非常让人感叹。尽管它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教育,但在今天的中  相似文献   

2.
<正>《死亡诗社》是一部反思传统教育的影片,影片中基廷老师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法与该校单调刻板的授课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在我国,多数学生谈数学色变,成绩单上出现"赤字"的也常是数学科.究其原因,除了数学是抽象严谨的科目之外,也与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关.影片《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的教学方法反映出他的教学激情、幽默,他对学  相似文献   

3.
《死亡诗社》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美国电影,主人公基廷老师用他的行动向观众展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基廷的教育思想:教育学生把握生命、追求自我,反对死气沉沉的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面临着"费时较多,收获较低"的窘境,其根源在于课堂教学的无效性。电影《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王巧玲 《江苏教育》2022,(62):40-43
<正>一、归处与去路:少年们的抉择看完这部电影,影片中有着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征、不同理想追求、不同人生走向的少年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舞台上激情燃烧的尼尔,是灵魂觉醒却没有找到出路的少年。他来自一个普通家庭,和世界上大部分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地长大。如基廷老师所言,他一直扮演着听话、懂事、逆来顺受的形象,哪怕他的兴趣并不是当一个银行家、律师或者医生。我们现在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看完教育电影《春风化雨》很感动,特别是其中一个镜头“下课了,学生到操场上踢足球,然后把基廷老师托举起来”。这样好的老师,这样感人的师生关系。近来参加在职硕士的学习,听了如刘良华、张家积、张敏强等教授的课并专心读了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首次看《死亡诗社》,你就会被它深深震撼.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们的故事,当然,还有他们的船长基廷老师.在《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是与众不同的,在第一堂课,他没有让学生们对着书本念那些冰冷麻木的字眼,而是引导着他们去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在基廷的鼓舞下,学生们开始读诗,也透过诗人自然的感情流露,明白了诗歌的真谛——即回归童真,以童心来感知世界.为此,他们从学校严肃刻板的生活中突围,重新成立基廷曾参与的诗歌朗诵小组——死亡诗社,在朗诵中探讨诗歌、人生.  相似文献   

8.
电影《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美国的威尔顿学院,这是一所有着百年文化积淀的老牌学院,学院始终秉持"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的校训。然而基廷老师的到来,竟然一举打破了学院的刻板教风。基廷用他那反常规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他带领学生在校史陈列室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他让学生在操场上集体宣读自己的梦想,鼓励学生站到课桌上面,用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在基廷的影响下,几位志  相似文献   

9.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是一部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创新型、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电影作品。该文在分析概括批判性思维含义的基础上,结合电影中基廷老师的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精神,以及这种批判创新教学给教师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扬 《教育》2007,(30)
在呼唤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还有何差别?城乡教师的状况究竟有什么不同?乡村教师到底在怎样教书育人?当他们来到繁华的都市,走进城市课堂时,感想又如何?而当城市学校里的老师来到只有1  相似文献   

11.
洪斌 《广东教育》2007,(1):14-15
美国导演彼得·威尔的电影《死亡诗社》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威尔顿预备学院的故事,一名新任英语教师基廷借用文学作品的力量,引导学生挑战传统、自由思考.学生陶德是一名转校生.本来性格内向、郁郁寡欢的他,在基廷的影响下,渐渐从自我封闭的空间里走出来,在众人面前尝试表现自己,慢慢融入了集体.最后,当基廷遭到了以校长诺兰为代表的传统势力的无理打击与责难时.陶德第一个站了出来,表明了支持基廷的立场,同时也完成了思想由依赖走向独立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春风化雨     
影·片·介·绍《春风化雨》是讲述教书育人的经典电影。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所预备学校。该校以严格、传统的教育模式著称,从那里毕业的学生一般都可以进入美国顶尖大学学习。然而这一切随着新教师基廷先生的到来发生了改变。他要学生撕掉课本,鼓励他们站在课桌上以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他向学生介绍许多有思想的诗歌……这一切在学校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学生开始大胆追求自己的梦。然而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一名学生因为其演戏的梦想遭到父母反对而自杀身亡。基廷先生成了代罪羔羊,被迫离开学校。虽然基廷先生走了,但他的学生永远不会忘记其教诲。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基廷老师的讲课吧。(注:《春风化雨》更普遍的译名是《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电影里出现的一个秘密社团,学生经常聚集在一起读诗,谈天说地。)  相似文献   

13.
在我喜欢的美国电影《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第一次给学生们上课时,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动作:他跳上了一张课桌,俯看着大家,开始他的开场白。在这所以严肃、刻板著称的贵族学校里,这样的老师无疑是惟一的一个例外,这样的举动也无异于是离经叛道。所有的学生都惊呆了。他们像士兵一样,一直被种种死气沉沉的纪律、规则,种种一致性驯养着;他们像同一个模型做出来的,几乎忘记了自我。他们听见站在高高的课桌上的基廷老师大声说着话,有点像是在做梦。他们想:这可以吗?这真的可以吗?但只是片刻的呆愣之后,学生们兴奋起来了。是的,连老师也告…  相似文献   

14.
孙勇 《中国德育》2010,(8):88-89
电影《死亡诗社》讲述了一群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和一位反传统教育的老师之间的故事。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和很高的升学率受到了时人的推崇。学院恪守传统、荣誉、纪委、卓越,固定县单调。但是新来的英语老师基廷打破了这种平静,他吹着口哨进入课堂,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老师,请多笑一笑”,这是学生心灵深处的真诚呼唤。前不久某报记者采访了一部分中小学生,让他们敞开心扉,说说他们心仪的老师该是怎样的。他们开口就说:“我们喜欢的老师,一定是幽默、可爱,从不绷脸的。这样的老师上课,课堂气氛好,教学效率高。”同学们这番“无忌”的“童言”,这一热切的呼唤,很值得老师们的深思。老师的微笑,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当学生在课堂上举起手要求发言时,当他们或对或错地回答完老师的提问时,当他们向老师交上自己的作业时,老师的微笑,会使他们觉得受到了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因而…  相似文献   

16.
顾崴 《华章》2011,(16)
一个人曾经看过<放牛班的春天>这场电影,但是当时没有过多的感受,和很多人一样认为这不过是对教育不完善的不满和宣泄,对爱的教育的呼唤而已;时隔几年和很多人一起再看一遍,好像有了一种不同的味道,也许经年后的我已不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一年的班主任工作就使我对影片、对学生、对生活有了新的体验……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相似文献   

17.
在我喜欢的美国电影《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第一次给学生们上课时.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动作:他跳上了一张课桌,俯看着大家,开始他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18.
《摇滚校园》是一部反映美国教育现状的喜剧影片,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和电影片段展示出了美国教育注重儿童个体发展、自由开放的教育特征。影片从具有摇滚精神的杜威老师和一群可爱的小学五年级学生身上所发生的事件入手,对美国教育进行了展示与剖析。笔者从影片中所呈现出的艺术教育思想与观念出发,引发对国内艺术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电影《死亡诗社》中弱势学生托德的成长过程,洞悉基廷先生对弱势学生的成功教学及人生影响,借此思考我国教师对待弱势学生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呼唤新的学生观。翻阅时下的教育报刊,似乎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都受到了人们的质疑:有的老师提出学生可以直呼教师其名,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发言可以不经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