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学角度,比较分析英汉语言中味觉词"辣"的概念隐喻。英汉两种语言在味觉词"辣"的认知隐喻方面存在共性和个性,反映了两个民族身体体验的相似性和文化体验的差异性。本文还验证了高级感官词可以用来修饰低级感官词,分析了英汉语言中"辣"的隐喻现象,对"辣"的隐喻用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语言中"辣"的隐喻共性和个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英汉味觉隐喻研究。  相似文献   

2.
人类进化早期的思维是建立在“心象——概念”基础上的“原逻辑”思维方式.汉语中的基本味觉词也经历了类似过程,也即“托物呈味”.普通味觉词辛(辣)类、涩等类味觉词并非只是单纯的味觉感受,有的甚至伴随着有触觉、痛觉等其它感受在内.从词源角度讲,汉语味觉词的产生凭借了事物的专有名称,具有一定的文化理据;汉语味觉词是一种典型的模糊词.  相似文献   

3.
郑丹  任海丹 《考试周刊》2010,(26):114-115
民以食为天。无论是哪个国家,和"食"相关的词语都很丰富。其中用于表现味觉的就有"酸、甜、苦、辣、咸"等词语,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这些词语逐渐被用于除了味觉以外的领域。在日语中,特别是“甘い”这个词比其他四个味觉词应用得更加广泛。本文从“辛い”的反义词的方面对“甘い”的词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认识味觉     
味觉是呈味物质作用于味觉感受器官——味蕾所产生的信号,通过味觉神经纤维传至大脑的神经中枢并经大脑分析而产生的化学感觉,包括咸、酸、甜、苦及鲜5种基本味感。为了更好地认识味觉,本文对味蕾的分布和形态结构、味蕾细胞的分型、味觉信号的转导和味受体、味乳头及其味蕾的发育等有关味觉方面的知识及研究进展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特级教师王菘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王崧舟老师还说,"语文味"还表现于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然而,我们看到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师是变着"花样"进行讲解,甚至是变着"花样""瞎闹腾",结果就变成了"岸上游泳教学课"。  相似文献   

6.
呈味物质刺激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产生味觉。不同的味觉产生有不同的味觉感受体,味觉感受体与呈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也不相同。下面就告诉你几个关于味觉的小秘密。  相似文献   

7.
刘海军 《宁夏教育》2011,(10):55-56
语文姓语,语文味应是语文课的核心体现。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师生体会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他是这样说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写味、品味,我觉得这是对语文味的一个精要概括。  相似文献   

8.
我们经常讨论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但怎样才算"语文味"呢?众说纷纭。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所谓语文味,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位"。这无疑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恰逢近期有幸在市实验小学参加徐州、南通、苏州三地教研联合体的活动,观摩了顾善海老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一课,深感触动,在他精彩的演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读、写、品"三味,感受到课堂飞扬的语言文字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黄炜 《考试周刊》2012,(63):49+109-49,109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具体指什么,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做一番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词中老杜"说成为研究热点,成果众多。通过尽可能多地罗列梳理关于"词中老杜"说的研究资料,说明"词中老杜"说的客观存在,进而揭示、归纳"词中老杜"说的丰富涵义,对这种文学研究现象做进一步的评价,并分析这种文学研究现象成为热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调味是烹制菜肴的重要环节。调料的投放多少及先后顺序直接关系到菜肴的成败。下面就味觉与调味的关系谈谈我们的见解。人的味觉器官大部分分布在舌面上,形状像小乳头一样,叫“味蕾”。每个味蕾又由数十个味细胞组成,并与味神经紧紧相连。当人们饮食时,食物中呈味物质溶于唾液中,便对味蕾产生刺激,通过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终使人产生味觉。人们从准备进食到看见食物,然后从口腔到消化道所引起的一系列感觉包括有心理味觉、物理味觉、化学味觉等。心理味觉:指在进食前和进食当中,对食物的外观、形态、色泽等产生的第一感觉。实验证…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  相似文献   

13.
"土豪"一词近期被广泛使用。"土豪"成为网络热词不仅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同时也有语言发展演变的内在因素。分析"土豪"的泛化路径,并从语言模因论视角阐释"土豪"一词迅速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有人认为,不品词析句,语文课怎能上出"语文味"?试问,语文课上的"语文味"是谁的"语文味"?不同性格、年龄、阅历、境遇的人,对同一作品的感受是不同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学生自然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语文味"。正所谓一岁年纪一岁心,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和欣赏也是如此。读书就像腌咸菜,多数时间不必管它,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总会慢慢地理解。读鲁迅多了,写作文就有鲁迅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老师教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以“味”论诗。以味论词,始于金代元好问。元氏在《遗山自题乐府》中举出黄庭坚的《渔夫词》和陈与义的两首《临江仙》,作为有味词的代表作。文章分析了这三首词后,认为元氏所谓“词味”,指的是含蓄委婉地包含在词中的深层意思。  相似文献   

16.
宋代鼓吹乐即存在"依月用律"现象,故"依月用律"入燕乐及一度滥入宋词,确属客观事实。大晟府词人"依月用律",实仅万俟咏一人可确证,词例较为有限。周邦彦、田为均无"依月用律"的词例,徐申、晁端礼、江汉等更无参与"依月用律"制词的可能。大晟府词人"依月用律"撰词,乃在政和六年十月至宣和二年二月之前,总共维持了三年零四个月。词作内容多歌咏"盛德大业及祥瑞事迹",不宜过高评价。但也不可因而对大晟府词人"依月用律"这一特殊词学现象采取简单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7.
王焕彪  李义敏 《文教资料》2011,(17):23-24,220
"泊车"一词人们通常认为纯粹是外来音译词,本文通过对语料库的检索,试考证"泊"与"泊车"的词义,对其进行分析,并对"泊车"与"停车"两个词并行使用现象加以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和"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并不矛盾的,从哲学层面理解:生活即数学,数学本身就是生活。但"数学味"却被逐渐淡化、冷落,致使数学课反倒丢了"数学味"的现象,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味"应该回归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果一堂数学课没有"数学味",数学课将失去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知识的教学将无法达到目的。什么是"数学味"呢?所谓"数学味",应该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注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数学,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课才有"数学味"。小学数学课中怎样才能上出数学味?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口"、"食"、"言"词群为例,在原型理论视角下探讨不同词群语义范畴存在的交叉现象并探讨其形成原因。"口"作为一个词群,围绕其原型产生了一系列的语义范畴,该词群与"言"词群、"食"词群之间,在语义上有彼此独立的范畴,强调的内容各不相同,同时又存在彼此无法分割的范畴,不可避免地出现语义范畴的交叉,而这些词群连续体的交叉部分在词群向心力的作用下会分别向不同词群的原型靠拢。  相似文献   

20.
"港味普通话"是普通话在香港流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语言变体,它源于港人在说普通话时对粤普两语中同形异义词的借用和对外来词的借用。与香港本土文化及港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进入普通话使用已成为发展趋势,大量的港式粤语词汇,经由"港味普通话"被内地的人们在普通话中广泛使用,并进入《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