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凡俗人生的悲剧——试论方方的市民题材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方是新写实创作大军中重要的一员大将,她笔下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大意象群落:一是城市普通市民,二是城市普通知识分子。而方方尤其善于以犀利的眼光开掘深深埋藏在凡俗人生中人性的丑恶与虚伪,将一幕幕真实而普通的人生悲剧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方方的市民题材小说入手,再从悲剧产生原因这一角度把凡俗人生的悲剧分为生存的悲剧、复杂人性的悲剧、婚姻爱情悲剧三类。  相似文献   

2.
纵观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书写,可以看到一条消解与坚守神圣爱情的线索。从早期表现理想爱情到表现爱情的虚无,直至最后表现对爱情的绝望,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书写一步步展示了神圣爱情的被消解。同时,作为一位富于责任感的作家,方方从未放弃对神圣爱情的坚守,她在爱情书写中表达着对爱情、生命的终极思索和关怀。  相似文献   

3.
作家的精神气质、城市的历史与形态、城市文学的文本、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个性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汉城市文化的特点和作家方方创作风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楚风汉韵造就了方方个性张扬、无拘无束的艺术思维,码头文化让她在创作倾向上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市民文化让她形成大俗通雅、平易自然的审美取向,首义文化赋予她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艺术追求,精英文化则让方方在创作中坚守着城市知识分子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伤逝》为鲁迅笔下富有代表性的恋爱叙事作品,涓生与子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勇敢冲破封建社会道德的自由恋爱看似勇敢且珍贵,但热恋到分手的过程转瞬即逝,伴侣形象的建构和恋爱生活的日常中处处体现着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导致爱情悲剧的产生。联系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语境,这部经典的爱情悲剧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在私人生活中无所适从的困窘,凝缩了特定时代、社会背景下启蒙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理想爱情与现实的错位实际反映着启蒙话语与现实的错位,成为对启蒙者的观照和反思,让恋爱叙事进一步增添了启蒙叙事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5.
评方方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方前期的小说展现了八十年代少男少女们伴随时代车轮运行的心路历程,洋溢着青春气息和蓬勃的朝气。自《风景》始,方方的新写实小说青春意识明显淡化,而平民意识日渐增强,她不再表现人性善的一面,转而探究人性之恶,社会之丑。同时将笔触伸入到知识分子阶层,通过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在艺术表现上,作者认为方方所写的凡俗人生的画面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意蕴,能让人透过凡俗人生,品味到历史、社会、文化的意味。  相似文献   

6.
方方是个社会责任感极强的作家。方方曾做过装卸工,她的许多同事便生活在其小说《风景》中写到的河南棚子里;她的家人也有不少是大学里的教师。因而方方对中下层市民与知识分子生活都有较实在的感受。生活使她意识到,在严酷的生存背景下,在急功近利的社会潮流的裹挟下,人们在精神上存在着深深的迷惘。方方小说的现实感,不是停留在对现实矛盾的描绘上,而是沟通了文  相似文献   

7.
方方笔下的大龄独身女性,无一例外地走向了爱情神话的破灭。作者在这群女性身上倾注了自己对爱情的理想表达,也传达了独特的女性主义立场和对爱情婚姻、对男性的彻底悲观与绝望。  相似文献   

8.
狄金森对"死亡"的理解独具一格。她笔下"不确定"的"死亡"不仅让"死亡"不再如谜般难解,也让世人对"死亡"有了多维度、全方位解读,从而客观对待"生"、"死",不再畏惧"死亡"。  相似文献   

9.
爱情历来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同为“新写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的池莉与方方在她们的作品中却将爱情推下了圣坛。但二者所采取的方式截然不同:池莉笔下的爱情是一种物质实利和生理需求,而方方追求智慧相当、心灵契合的理想爱情模式,但总是求而不得。她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已归于幻灭的爱情。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揭示了汉末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信仰缺失的孤独,人生无常的焦虑以及对死亡的恐惧.他们试图在声色美酒服药求仙以至理想爱情中寻求一种解脱之道,尽管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但这寻求本身却彰显出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惟妙惟肖的爱情》是方方的中篇小说,具有丰厚的象征和隐喻色彩。"惟妙惟肖的爱情"之题名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是象征爱情的"惟妙惟肖",即虚假性;二是喻指"爱情"背后蕴含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三是喻指时代的"惟妙惟肖"。象征和隐喻既是内容与题旨,也是小说结构所要表达的目的之一。题旨与结构的融合互动,推动作品多层主旨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2.
《惟妙惟肖的爱情》是方方的中篇小说,具有丰厚的象征和隐喻色彩。"惟妙惟肖的爱情"之题名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是象征爱情的"惟妙惟肖",即虚假性;二是喻指"爱情"背后蕴含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三是喻指时代的"惟妙惟肖"。象征和隐喻既是内容与题旨,也是小说结构所要表达的目的之一。题旨与结构的融合互动,推动作品多层主旨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3.
陈瑶 《培训与研究》2007,24(3):18-20
爱情是方方小说创作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方方近期小说创作中,她更多地把目光投注到女性对爱情的理解与感悟上,通过她们的情感经历表达出作家对爱情的真实性的质疑,具体体现为对爱情虚无性的表达、对男性的绝望、对现实婚姻的逃亡。  相似文献   

14.
安妮宝贝最擅长描写是绝望却深刻的宿命爱情,笔下的人物在对爱情的追求中都难逃某种宿命。每个作品的女性主人公在她的笔下呈现出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和抑郁冷淡的内心世界。她揭示着爱情在现实社会中赤裸本质,让读者看到那些有着空洞眼神、寂寞手势,在后现代的水泥森林中浮动,迎接宿命的女性,内心是怎样的流离失所。这种爱情描写,使得她的作品化作一把刺入读者心灵的匕首,迫使他们和女性一起疼痛,在引发读者共鸣和审美的同时,流露出对人生、命运和灵魂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众说纷纭说“底层”的历史语境和现实语境中,《出门寻死》使方方创作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原来的精英知识分子立场转变为市民立场或曰平民立场。而本文尝试着对这篇小说进行重新诠释,以期展现出这篇小说的意义缠绕之处。小说深蕴着方方对人生带有宿命意味的看法。从这篇小说中可以读出她对现实的批判与关注,也有个人的独特理念在其中,不是对现实的单纯的“亲吻”,也不是一句“美学脱身术”所能概括得了的,使得这篇小说成为了这样的意义缠绕之作。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爱情是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抛弃世俗,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一直以来都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汉有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传说中有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同时明代作家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故事中主人公对于幸福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让读者为之动容。《红拂记》中的两对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虽然没有这样惊天地泣鬼神,但身处乱世的他们对于爱情的自主与追求,却也可以让我们在喜剧的结尾中感到淡淡的辛酸,剧中的两对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周艳 《文学教育(上)》2009,(10):120-122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新写实派作家方方的小说最贴近现实,是最能反应世间百态的艺术形式,作品中并不存在女性主题。而我在看了方方的跟爱情有关的文本之后,猛然发现,方方其实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女性问题,虽然比较隐晦,就像隔了层白雾,读者必须拨开那层雾去发现,“守的云开见天日”。方方以她敏锐的眼光、犀利的笔锋,为爱情主题构建了一片灰暗而低沉的天空。  相似文献   

18.
方方是"新写实"小说创作大军中重要的一员,她的小说主要分为市民题材小说和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而纵观方方的市民题材小说,会发现方方作品中体现着"伤害"的叙事模式,即小说情节几乎都离不开"伤害"这个主题。在她的小说中,社会意识形态、他人和生存者自身三者构成了人的生存世界,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伤害着生存于中的人们,从而文本便出现了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9.
方方小说爱情悲剧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方的爱情小说采用爱情错位模式展示了心心相印的恋人无法成为眷属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了爱情的虚无.人性的弱点和偶然性因素的介入是造成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经历了爱情悲剧的女子选择了两种人生形式:一是归顺,二是反叛,最终依然逃不脱悲剧命运.方方通过双重悲剧表达了她对于爱情甚至生命终极的思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20.
当代小说家方方通过对知识者生活的描写,对人的存在和命运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她笔下的知识者虽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阅历各自不同,却有着相近的精神血脉,呈现出具有家族谱系的人物类型:即祖父辈,父亲辈,我辈三代知识者。在他们看似不同的生命形式里折射出三代知识者相似的宿命悲剧:无处遁逃的生命定数。宿命,在方方笔下表现为一股神秘的力量,她形象地描绘出在宿命之手操纵下代际轮回的宿命悲剧,发出一声声宿命的叹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