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峡中》是艾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极具文学批评史意义的一个文本,对它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批评不断深化的演进历程.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周立波就给予了《山峡中》“哀诉凄婉的流浪者之歌”的评价;50-70年代的研究主要体现为文学史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根源的意识形态化解读.其中,陈翔鹤内转的批评视角则肯定了《山峡中》的文本地位和价值;80年代的批评视域从之前的窄化开始走向宽广,出现了较为系统的以文艺理论为支撑的批评和比较研究;90年代以来,《山峡中》的文本意义与主题意蕴等,更是得到了较为丰富的多元阐释.  相似文献   

2.
艾芜是“左联”培养的作家。他在三十年代创作的短篇小说,在现代文学百花园中是颇具特色的。他的第一部以他流浪生活为题材写的小说集《南行记》,就是脍炙人口的作品。集中的《山峡中》是有代表性的一篇。(现已拍成电影《漂泊奇  相似文献   

3.
艾芜《南行记·山峡中》中的人物形象构筑了强盗式的艺术典型。文章通过野猫子们被社会抛出正常生活轨道的悲剧命运而以一种扭曲的兽性方式对抗黑暗现实的无奈选择的表象探视 ,发掘出野猫子们倾向内心所蕴藏的人性美 (善 )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当《南行记》的部分作品发表伊始,艾芜就受到文艺界的重视,被称作“一九三三年文坛上的新人。”《南行记》出版不久,郭沫若就说:“这是一本满有将来的书。”以后,《南行记》多次再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读者群。历史证明,《南行记》确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束奇葩,具有待殊的艺术魅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探讨《南行记》艺术魅力之所在,应该是一件不无益处之事。一文学是对生活的发现。喜欢新奇是读者的一种普遍心理。每一个读者翻开一本新书,总是希望这本新书能给他打开一个新奇  相似文献   

5.
艾芜在小说集《南行记》中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东南亚画卷,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南行记》中,作者不仅将东南亚风光民情的描写与人物个性的刻画恰切地结合在一起,还生动地展现了西方殖民统治下东南亚地区的众生相。并且,作品中的东南亚世界还成为异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场域。对《南行记》中的东南亚世界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认和阐释该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南行记》是现代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三十年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思潮席卷文坛的时候,在作家们纷纷把视野集中在都市生活和内地乡村的时候,艾芜——这个突然闯入文坛的不速之客,带着滇缅边地的异域风尘,带着印度洋那微咸的海风,给严肃而略显沉闷的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他那自然流畅的文笔,不加掩饰的热情,与他笔下那不为人知的山水人物一起,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陌生的天地。与同辈作家相比,艾芜的作品不能算少;而且就艺术的圆熟程度而言,《南行记》也不能算是最高的。但提起艾芜,人们最先想到的,仍是他的《南行记》。在艾芜的所有作品中,不但数《南行记》再版次数最多,而且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艾芜的代表作《南行记》有着显著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作家在小说集中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一幅流浪汉形象的悲惨画面,并以抒情的笔调对他们的传奇生活作了深刻的揭示,表现出他们被赶出"文明世界"后所遭受的生存困境,挖掘出他们在兽性的外衣包裹下的内在的"精神围城"。  相似文献   

8.
在较为细致解读艾芜小说《山峡中》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该文本的显在与潜在意义、由显在和潜在意义形成的文本分裂、以及文本分裂感如何在很大程度被消解的原因,进而认为《山峡中》是一个关于现代知识分子生存意义的故事,一个寻找内在精神家园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行记》中一个个富有传奇故事的解读和边地旖旎绮丽自然风光的品味,进一步印证作者将“灰色阴郁的人生和怡悦的自然新意”融会,在传奇故事中展现人性的复杂和深刻、简约和纯粹,在边地幻美的自然风光中窥见艾芜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0.
【我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该书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藤野先生》记的是老师,《范爱农》记的是朋友,而《阿长与<山海经>》记的则是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一个无名无姓、年轻守寡、淳朴善良、始终给儿时的鲁迅以深切关怀的农妇形象。对于阿长给自己买来《山海经》,鲁迅当时只道是寻常,有得到《山海经》的欣喜和欢愉,有对阿长的感激之情。而多年之后追忆那份逝去的爱,鲁迅更是感到了这位没有任何文化、没有任何地位的"阿长"对自己的那份浓浓的爱意,从而在字里行间也汩汩流淌出了对阿长的绵绵敬意。  相似文献   

11.
夏秀云 《现代语文》2011,(5):120-120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一段写景文字,人教版和苏教版的语文教材都选取了这一段文字作为写景教学的典范文章,可见它在语文教育家心中的地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章中的"四季"问题,历来存在着争议。郦道元写三峡四季景色时,没有按"春夏秋冬"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一种地域纠葛的视野下,本文对李劼人《死水微澜》、艾芜《南行记》和沙汀《淘金记》以及它们在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改编,对《红岩》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读。进而,提出"开放地域"的思路,期待川渝的合作,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本土资源理应成为转型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的源泉,为民族特质的"中国经验"确立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凸现出川渝文学与文化在中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不可或缺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过去人们多是从题材、人物、艺术方面谈论艾芜小说的独特性,少有人谈论其间反映出的艾芜思想、情感、心理的独特性。《南行记》以“异域情调”为文坛关注,稍后艾芜却转向描写岷沱流域的故乡,显示出与《南行记》不一样的价值取向。从他乡到故乡,不只是艺术之旅,更是艾芜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的《邯郸记》是他"临川四梦"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历来评价所云仅次于《牡丹亭》的一部杰作。《邯郸记》铺写朝廷中军国大事,题材重大,它把汤显祖时代的官场现状指斥于舞台,它比历史更深刻、更富有哲理的地方在于,在全剧中融入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受和人生体验,表现了对官场恶情极端的抵触与激愤。作者以出评的方式逐一进行分析评述,以期全面解读这部剧作。  相似文献   

15.
魏磊 《课外阅读》2011,(4):219-220
初中阶段文言文中写景抒情类文言小品所占篇目不在少数,八年级上册的《三峡》、《湖心亭看雪》;八年级下册的《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都是写景抒情类文章的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对此类文章的教学有自己的一点感触,下面以《三峡》为例,谈一谈写景抒情类文言小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明代罗懋登著的白话小说《西洋记》中"把"字句有1355例,其句法结构已经相当丰富,那么,这么丰富的"把"字句式能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呢?本文将《西洋记》中的"把"字句划分了五个意义类型,并逐一进行了分析,发现《西洋记》成书时代是"把"字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7.
明人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柳宗元游记散文所记之山水、草木、鱼石,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永州八记"大多仅仅用了一个"记",如《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按照常理,《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也应该命名为"西山记"或"西山游记",可是作者为什么在看似简练的题目上再加"始得""宴游"四字呢?细读文本,我们发现在《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此后才知道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这句话告诉我们柳宗元格外看重这次西山之游。  相似文献   

18.
刘春 《文教资料》2011,(13):6-7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作为北宋游记散文的代表,两文都是通过记游以说理的上乘之作。文章通过"同中求异"、"辨异求同"的比较研读,指出了两篇游记在实践作者的文学主张、表达方式、主旨阐发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旨趣和特色,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各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洛阳伽蓝记》是一本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著作,然而,人们从佛教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的研究并不多,笔者认为,在作者笔下丰富的材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材料可以从佛教无明与执取的角度进行解读,在作者笔下众多的人物中,既有对于富贵权势的无明与执取,也有对世俗财富、感情与美色、荣誉名声的无明与执取。从佛教义理方面对《洛阳伽蓝记》的材料进行解读,不失为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一个较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对于《诗经》中《周南》和《召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朱熹《诗集传》等对于《诗经》中"二南"义的解读无法脱离政教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