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上堡侗族的历史英雄与民族符号,"武烈王"李天保渗透在当地的日常实践与神话传说之中。官方话语的暧昧与不自洽性赋予了民间记忆以极大的可塑性及创造性,使得民众对李天保及其武烈王国的集体记忆之建构得以可能。历史记忆的时代错置、选择与重组、结构性失忆等折射出一个同质性社会中个体在理解历史与现状、生活与思维结构之间的微妙差异,它隐含着对民族意识、族群身份的渴望。与逻辑连贯、系统性的官方话语形成鲜明对比的民间记忆作为一种反记忆构成了对支配性话语的挑战,这种巴赫金所说的"异质语"提供了另一种呈现失声的历史与经验的可选择性底层视角。  相似文献   

2.
对"瓮安事件"深度报道话语分析发现:群体性事件深度报道的消息来源主要来自官方;媒体报道的主题拘束于官方话语框架,虽然部分媒体试图有所超越;媒体报道文本中隐含着较明显的官方意识形态;官方意识形态和专家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代替了民众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乡贤》的历史叙事既疏离意识形态权力元话语叙事模式,又不同于对历史任意"重写",它的策略是:借助于历史"细节"的挖掘,在被忽略或省略的空白处建立自己的叙事,进而探寻人与历史的纠葛和暧昧关系,重塑人与历史的多副面孔。这个策略选择,一方面使文本充盈了历史现场感,让人们触摸到毛茸茸的历史,走进曾被另一种叙述尘封和遮蔽的幽暗而迷人的历史隧道;另一方面使文本中人物活现出独特的历史性格和文学魅力,使我们今天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和交流成为可能,或者说,它提供给我们今天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和交流的一个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话语构建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东西方历史文本《史记》和《剑桥中国史》对同一历史事件"商鞅变法"的历史叙述异同,指出两者在文本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立足点、叙述深度和时间指示、结构编排、叙述语选择上。而后本文探讨了对比分析所反映出的历史叙述"曲解故事"的基调和其通过深层话语空间所展现的价值判断立场,特别对客观史实叙述中的主观认知倾向进行了讨论,认为历史叙述的意义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理解的客观展现过去的事实,而是通过话语构建的方式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价值观立场。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过去和现实在永无休止地对话,是过去和现在有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需要"以史为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使"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借鉴历史的经验,可以提高人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科学地预见未来的能力。本文从功能、  相似文献   

6.
引言在韩国,长期以来,"历史意识"一词以历史认识与历史思考能力为主要构成要素,也包含实践性等较宽的内容([1])。因此,"历史意识"的范畴远远超出了学校历史教育的水平与范围,已经涉及人们总体的生活领域。正如学者所说:"历史意识的概念十分模糊、难以理解,但是其适用范围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7.
"样板戏"作为"文革"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文艺产物,产生距今已四十余年。"样板戏"的突出特征是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女性英雄形象。从历史角度看",样板戏"女性形象数量众多出于江青的政治野心;从政治角度看,女性群象的出现成为了响应政府"男女平等"号召的工具;从社会角度看,主流媒介"炮轰式"的报道是导致"样板戏"女性群像形成的重要原因;从文化角度看,"样板戏"中女性众多是文艺创作受官方文学话语"钳制"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清末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当时政府官方和知识精英塑造国民、传播国民教育思想的重要媒介,全面渗透了塑造国民民族国家认同感、尚武精神和世界意识等方面的国民教育思想。清末政府和知识精英,冀图通过历史教科书中渗透的这些国民教育思想,将传统臣民塑造成为能够御强保种、救亡图存的具有国家观念、尚武精神,明了世界意识的新型国民,从而达到"史教救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立体主义小说家迈克尔·昂达奇的小说《一轮月亮和六个星星》讲述了一段被官方“正统”历史排斥在外的移民建设多伦多的历史。昂达奇将外来者和移民置于小说的中心位置,利用文学文本对历史文本的介入,发挥文学话语虚构的作用,书写了照亮边缘历史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作为政治话语,危机状态下的官方话语具有明显的机构话语特征。与我国的官方话语相比,重大突发事件中美国官方话语的突出特征,是其受众话语策略在话语过程中的充分体现。通过选择机构话语的正式、程式化与日常话语的口语化相结合的受众易于接受的话语形式,传递其所处的危急情景以及为缓解危机所采取的应急举措;通过选择饱含同情、清晰温馨的话语,凸显话语的态度功能;注重情感表达与细节选择,提供足够信息,引导、鼓励人们采取具体行动,传递其对受众的情感与态度,及对其安全状况与关注问题的关心与关注,传达为确保其安全和利益需要采取的行动及注意事项,以及所采取的国家行动、国家战略等。  相似文献   

11.
行政化、学术化、市场化都是大学发展的历史传统。"官方知识"和"科层制"形成"知识"、"权力"两股巨大力量,通过"惯习"、"规训"和"信号"的作用,重塑现代人的"主体性",使得人们不仅成为大学行政化的受害者,也成为大学行政化忠实的接受者和复演者。  相似文献   

12.
历史软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占据重要地位,合理地运用历史软文化能够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利用历史软文化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三原则,希翼真正做到"以史促游"。  相似文献   

13.
历史叙述作为国家、民族意识形态建构的坚固手段,一直以来是以男权话语为中心展开叙述的。女性叙述历史的话语权,长久以来处于被遮蔽、被隐匿的状态。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两部小说,通过改写与设置个人视野来解构宏大叙事,从个体体验消解革命政治,突出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尊重,以"逃离—隐藏"的叙述叙事模式,向读者展现了女性眼中独特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4.
"历史"应该是有生命的,它不应只是故纸堆里的老掉牙的陈年往事,而应该是"动起来"的有哭、有笑、有追思、有激情的连动的音符,它给了人们尽情地展开想象翅膀的广袤的空间,给了人们心灵自由舞蹈的宽阔的舞台。作为历史教师,要让历史的生命在历史课堂上绽放光彩。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思潮和语言哲学的发展对历史的再现功能提出质疑和挑战,历史事件不断地被解读,从而建构了不同的历史事实,该解读和建构过程亦被称为历史事件的情节化解释。小说《奈特·特纳的自白》从人性的角度,将美国历史上奈特·特纳黑奴起义事件进行情节化处理,艺术地再现美国南北战争前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重塑起义领导者及主要参与者的人物形象,诠释该历史事件的深刻寓意,建构不同的历史真实。作为虚构叙事,《奈特·特纳的自白》修正既定的历史叙事,质疑代表官方宏大历史叙事的真实性,有效地对抗官方权力话语的制衡力量,还原了另一个版本的历史真实。因此,被看作边缘之声的小说叙事参与了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记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当代战争小说对战争历史多元化的阐释,意味着对历史本原的"接近",意味着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也意味着对自身历史的正视与重构,以心灵激活历史,显示出人们对战争历史进行多元阐释的不懈探索。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作家们对"现实主义"的更深入的理解,看到了作家们对"现实主义审美精神"的极力张扬,从而敞开了对战争历史的多棱观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范式的转换是哲学创新和发展的实现形式。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既以承认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存在为前提,又以"中国历史"向着"世界历史"的根本转换为背景,既是中国哲学面向世界、追求现代性的过程,更是中国哲学在各个民族的哲学逐渐融合为"当代世界的哲学"或"世界的一般哲学"的大潮中浴火重生的过程。实现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必须以其对"哲学",包括"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及其现代性的充分理解和反思为前提,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必须以回归中国哲学范式及其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否则就会因民族性的丧失,泯灭中国哲学的世界哲学意义;必须以解决中国人的安身立命问题为旨归,以具有现代性的"中国问题"为中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否则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眼光,以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理论视域,牢牢把握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大势和趋向,实现从被迫现代性或追随现代性到引领现代性的历史转换,为当代人类的价值重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然,在强调中国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克服地方性知识的局限性,否则只能是在片面强调民族自我的同时,放弃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8.
作为"反思"背景下的学术,"历史"成为重新检讨的核心概念."历史志"叙事范式中的社会"生命表述"引起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讨论.对它的重新讨论和诠释,也将成为历史记忆与社会叙事互为前提的逻辑关系.由于传统历史志中对"生命史叙事"缺乏应有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成了王朝更替、帝国政治、国家权力等叙事"话语"的代言,成了统治阶级"制造"官方知识体制的所谓"大历史".文章从历史的概念入手,进而讨论历史中"生命史"之于"历史叙事"、"族群记忆"、"知识体制"、"事实/虚构"等关系.  相似文献   

19.
1920年代的"五四"启蒙文学有着自身的独特的知识谱系和话语类型,对"五四"启蒙文学的知识谱系和话语类型进行探寻,提纯出"五四"启蒙文学从"人"的觉醒与确立到"人性"的审美实践再到"国民性"的批判与反思的三种话语类型和发展逻辑线索,为更加历史、客观的评价"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提供了"体系内部"的批评资源。  相似文献   

20.
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建构设置理论陷阱、以“客观”重评贬损革命、以“现代化”重构冲击道路自信。其之所以能产生影响,原因在于信息碎片化扰乱历史认知,官方话语滞后消解历史情感,历史教育不到位弱化价值信念,媒介娱乐化动摇政治评价。要通过加强唯物史观教育以增强历史认知,掌握历史话语权以提升历史自信,加强意识引领以坚定政治立场,强化网络阵地监管以净化传播环境,从而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