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审查实践中,审查员常常遇到申请文件的修改问题,由于各人对《审查指南》中有关修改超范围的审查基准的理解不尽相同,对于同样的问题往往给出不同的结论。对于基于附图的修改是否超范围,审查员更是经常感到困惑,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2.
在发明专利审查有关创造性评述的三步法中,最容易出现争议的地方就是第三步,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和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出发,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要确定的是现有技术整体是否存在某种技术启示,即现有技术中是否给出将区别技术特征应用到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以解决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启示。尽管审查指南中给出了认为现有技术中存在技术启示的三种情况,但在实际案件的审查中这仍然会成为审查员与申请人之间争议的焦点,审查员、代理人或申请人对于技术启示的判断往往会产生分歧,经常会出现将某个独立特征的功能作为创造性判断中对整体技术方案的启示,而探讨产生上述观点分歧的原因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通过实际审查中遇到的一个典型案例,对现有技术是否给出了技术启示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3.
根据审查指南的规定,当审查员在实质审查过程中遇到权利要求中使用"约"、"接近"、"等"、"或类似物"等类似的含义模糊用语时,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实施细则第20条第1款提出反对.但在实际审查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又是千差万别的,在什么情况下允许使用这类用语,在什么情况下又不允许使用呢?笔者认为,需要结合案例并参考各国的相关规定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期找到更为灵活客观的判断标准来规范审查员的操作.  相似文献   

4.
根据审查指南的规定,当审查员在实质审查过程中遇到权利要求中使用"约"、"接近"、"等"、"或类似物"等类似的含义模糊用语时,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实施细则第20条第1款提出反对。但在实际审查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又是千差万别的,在什么情况下允许使用这类用语,在什么情况下又不允许使用呢?笔者认为,需要结合案例并参考各国的相关规定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期找到更为灵活客观的判断标准来规范审查员的操作。  相似文献   

5.
引言 我国专利实践中近来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是有关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该问题起因於专利局审查员在审查申请人对权利要求的修改时对於《专利法》第33条规定的严格执行。这种争议不仅存在於申请人、代理人与审查员之间,也常出现在不同的审查部门、审查员之间,以及不同的法院、法官之间。严格执行该条款常被诟病为缺乏合理性和灵活性,影响对发明创造印保护。  相似文献   

6.
曾永珠 《世界发明》1998,(6):32-32,31
发明专利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以后,专利局审查员在实质审查过程中,首先要对与专利申请案有关的现有技术进行一定范围的检索。在检索的基础上,审查员将会向专和申请人发出实质审查意见通知书,在实质审查意见最知书中,审查员结合已经检索到的与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对该申请能否获得专利权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从专利审查单位内部的视角研究了解决专利申请积压与授权专利质量下降问题的途径.在承认专利审查员经济理性的前提下,通过分析专利审查员与审查单位之间是否存在目标异质性与信息不对称问题来判断审查单位内部是否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理论模型层面探讨了该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方式,并对我国现行专利审查质量管理体制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实质审查中,如何判断参数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的新颖性、创造性一直是审查员面临的问题。由于审查员不具备实验条件,很难提出强有力的反对理由,即使驳回也易被后续的审查程序推翻。如何降低该种案件的撤驳率、维持前后审查的一致性是经常困扰审查员的问题。笔者通过一个复审案例对参数限定的产品审查进行分析探讨,同时介绍了欧、美、日、中四局针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并针对我国当前的审查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实质审查过程中技术方案一直是审查员关注的重点。本文试图换个角度,从"技术问题"出发,分析发明的"技术问题"对实质审查的影响,并借助实际案例阐述了在实审过程中运用"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的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0.
二、针对审查结论撰写意见陈述书。专利申请人或者代理人接到审查员发出的关于专利申请案的实质审查通知书之后,首先应当仔细阅读和分析实质审查通知书,理解审查员对于专利申请案的总体结论性意见。意见陈述书一定要针对审查员在其审查意见通知书中对专利申请案所做的审查结论,尤其是对权利要求书所做的评判性结论进行撰写。  相似文献   

11.
正创造性审查一直是专利实质审查中的重点和难点。审查员对于创造性的判断,一般都是采用《审查指南》中所介绍的"三步法",而在实际评判过程中,即使基于同样的证据,不同审查员的审查结论有时也会有所不同,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事实认定的差异,突出表现为对本申请或对比文件公开内容的事实认定差异;对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事实认定差异;以及对公知常识、是否具有"技术启示"判断的事实认定差异。由此可见,事实认定几乎贯穿了"三步法"评判  相似文献   

12.
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基于确定的技术问题判断发明是否显而易见,对于创造性结论的判断有着重要的影响。实际审查过程中,审查员往往难以根据某些区别特征给出准确的"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文结合两个实际案例,从单个区别和多个区别两种情况入手,分析探讨了在说明书未明确记载区别特征的技术效果时,如何正确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旨在为在审查过程中遇到确定"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难点提供有效途径,保证创造性的评价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13.
目前的实用新型专利审查工作,存在着从申请人的角度出发法条裁判标准不统一、审查员心证自由度较大、审查思路难以追溯还原、审查质量控制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对审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来源、表现进行分析,找到实用新型专利实质性法条的审查过程为突破口,以规范审查意见和审查思路为作为研究的核心目标,从设计模型化手段建立"事实模型""法律...  相似文献   

14.
申请人对申请文件的修改应当符合专利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对于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技术方案的修改是否符合上述原则,审查标准比较明确。然而,对于说明书附图的修改如何判断,审查员仍存在困惑和分歧。审查指南中并未提供允许的修改示例,而审查实践中缺少对此类情形的指导。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针对实用新型审查过程中申请人常见修改方式的审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基因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基因,涉及基因簇的发明专利申请,往往由于审查员在审查过程中标准执行不一致,导致案件的审查结论不同,使得公众对审查标准产生质疑。笔者从技术层面和法律层面初步探讨了基因簇在审查过程中标准执行一致问题,并给出了其倾向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审查员和申请人在公知常识的举证材料上存在一些困惑。本文参考了欧洲、美国、日本关于公知常识的规定,归纳了通信领域中公开技术信息的典型载体,总结了我国部分审查员和申请人关于公知常识举证的探索实践,在此基础上对通信领域中公知常识的举证材料和审查指南中关于公知常识的规定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发明专利申请由于其授权后保护期限长,且因经过实质审查,权利的稳定性强而越来越多地受到专利申请人的青睐。在发明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程序中,审查员与申请人或代理人之间是通过审查意见通知书及其答复就申请文件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申请人或代理人也是在对审查意见通知书的答复中实现对申请文件的修改和完善。审查意见通知书中要求申请人对审查员提出的审查意见进行答复,在实践中,有些申请人由于对专利法缺乏了解,不知道该如何答复,也不知如何修改申请文件,不恰当的答复和不正确的修改不仅给后续的审查工作带来障碍,还影响到申请人专利权的获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低质量的授权专利出发,查找其出现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办法,并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审查方案。该审查方案的核心是:在审查员已经给出对比文件的情况下,申请人应当能够重新认定自己的发明构思,即明确与对比文件的实质性区别在哪里,解决了什么新的技术问题。如不能明确,则申请人不应当要求审查员承担相应的举证义务。  相似文献   

19.
探讨原申请并未涉及单一性问题而由申请人主动提出分案申请的情形在专利审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案申请,尤其是国外申请人提出的分案申请日益增多。有些分案申请是根据审查员不具有单一性的审查意见提出的;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将不明确内容修改为明确具体的内容"是否超范围,审查指南给出了具体的判断示例,但并未对"不明确内容"做出清楚的解释;笔者尝试从讨论一具体案例出发,阐述审查员考虑此类问题存在的思维误区,并且立足于专利法第33条立法本意对此类修改超范围的判断标准以及对"不明确内容"的理解提出了个人见解,以期能够给审查员的审查实践以及专利申请人对专利文件的撰写、修改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