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燕珍 《江西教育》2006,(14):37-3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课堂对话,往往是师生之间问答似的,而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是浅层次的,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是表演性的.部分学生学会了,但看不到会学了,看不到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更看不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课前教师与文本对话不充分,课堂上缺乏师生对话的策略.总之,它严重阻碍了师生的发展.据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对话教学"的实验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2001年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第一节(P162)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几个实验中有"瓶吸鸡蛋"的实验.此实验生动有趣,现象明显,能有力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在教学中笔者感到若连续给几个班用一套仪器上课时,从瓶中完整地取出鸡蛋继续使用,虽然也是一道训练学生思维的题目,但短时间器材的恢复上有一定的困难.为此做如下改进:用小气球装水代替鸡蛋完成实验.  相似文献   

3.
空气是五色、无味、无嗅的气体,既看不到,又摸不着;虽然利用塑料口袋可以捕捉到空气,但只能证明到处存在空气,而无法观察到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在以前的自然课教学中,我们曾采用过一些方法,例如:点燃一支卫生香,或一支香烟,但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自然课《空气》一课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一个小木房,经过教学实践,学生们特别喜欢小木房这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的观:由培养"完人"走向培养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传统的教学较多关注认知领域,以学生学习与掌握多而全的显性知识体系为根本目的,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未得到充分发展,以致教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一个人可以理解所有关于太阳的知识,所有关于空气的知识和所有关于地球旋转的知识,"但却"看不到日落的光辉."后现代主义的教学目的观是建立在对启蒙运动以来"完人"教育目的观的反思与批判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的两个实验,是通过“将水倒入塞紧瓶塞的漏斗中,水不能流进下面的瓶中,松开瓶塞后水立刻流进下面的瓶中”这一现象说明结论。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空气无形、无色,学生看不到空气的存在,也看不到空气的流动去向,只能借助实验现象进行想像,从而得出结论,无疑,这给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笔者试图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亲自感知,通过看、听、做等形象思维过程化难为易,得出结论。特对本实验做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6.
徐建新 《快乐阅读》2011,(18):145-146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空气与生命》是初中八年级下科学学科中综合性很强的一个主题。它涉及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也涉及实验设计和探究,有效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教学。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感知了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有一定的质量。《第一节空气》基于学生基础上运用《科学》学科中学到过的科学探  相似文献   

7.
一、希望是"问题学生"去除"问题"的良药 "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情况下是学生在学业失败后,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和希望,只看到反馈回来的挫折和失败,使他们感受不到安全、归属、爱和被爱,以及尊重与成功.因而缺乏自信,感到挫折和紧张,所以在各个方面自暴自弃;有时为了寻求注意和地位,故意制造事端,使得学校教师难以管理或是拒绝教师管理.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堂上有一种普遍的"怪"现象,那就是学生年级越高越不爱或不会提问.到了高三几乎就看不到有学生举手提问,许多学生仅习惯于回答问题,埋头做题.笔者认为,学生不爱或不会问问题,其中肯定有心理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不知道提什么问题,或者说根本没有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90页的实验4-7是关于"二氧化硫性质探究"的实验.在实际操作中.该实验存在以下3个问题:试管中的液面上升不明显;学生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在水下塞上胶塞时可能会混入少量空气,使试管中的液体外溢;对褪色的品红溶液加热,产生的SO2会散逸到空气中,引起污染.针对以上3个问题,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创新性设计.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两点: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认识,但实验的规范性不够,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具体目标如下:  相似文献   

11.
《科学课》2007,(12)
教学目标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两点: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认识,但实验的规范性不够,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具体目标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地球地球少地.地球是宇宙中有生命存在的特殊行星,而它的表面水(海洋)却占了71%,地(陆地)仅占29%,因此地球是真正的"水的行星"--水球.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内容 <被压缩的空气>是<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空气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学生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弹力"还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4.
回忆起我校一些深得专家和同行好评的公开课,我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频繁的提问、学生上黑板和分组讨论之类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表面上似乎看不到学生的自主探究。特级教师曾容把复旦大学附中的教学特点深刻而形象地归结为教师"满堂启发"和学生"牛吃草"。  相似文献   

15.
首先,是角色扮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生物圈》这一节教学中,一次是让学生分别扮演生物的居住环境: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边表演边说出这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在生活;另一次是让学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学生扮演两种生物:不幸落到金星上的含羞草和落到火星上的小白兔。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反证地球生物圈对生物的生存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16.
1.人造卫星的发射场应建在赤道或赤道附近 要使人造卫星进入一定的轨道,并绕地球运动,必须使其具有一定的初动能,也就是具有一定的速度,这里的速度是卫星对地球中心的速度,而不是对地球表面的.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且越靠近赤道,地球表面的线速度越大,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的自转速度,在赤道或赤道附近,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西向东发射人造卫星,就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宛如"顺水推舟"一般.因此,为节约燃料,降低发射成本,各国都常常把卫星(特别是高轨道卫星)发射场建在离赤道较近的低纬度国土上,即北半球国家建在国土南端,南半球国家建在国土北端.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课本"地球引力"一文中,是借助牛顿观察到的一些自然现象,通过推理得出地球引力这一结论的.苹果为什么总是往下掉?不往天上飞?打出去的炮弹总是落回地面等等.科学家把地球叙述为一个大圆球,不停地转,悬在空中,有人担心,当它转到下方的时候,上面的人会不会掉进无底的天空中,地球会不会把我们甩出去?这些是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问.笔者建议制作一台"地球引力演示器",当面演示给学生看,起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介绍其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演示人教版高中课本第二册第十六章"楞次定律"实验时,我们通常根据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产生的感应电流很微弱,因而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很小,演示时,只有坐在前排的学生才能看到电流表指针在微小地偏转,后排的学生几乎看不到电流表指针在偏转。根据这  相似文献   

19.
刘军 《物理教学探讨》2003,21(11):40-41
"同步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一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虽会做一些与"同步卫星"有关的习题,但无法构建一幅"卫星相对地球静止"的物理图景,导致学生对"同步卫星"始终存在一些疑虑,为此,笔者用"3DS Max"制作出了"同步卫星绕地球运动"的模拟动画,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制作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20.
哈里.波特有件"隐形披风",穿上它,无论身在何处,别人都看不到他。其实,我们身边也有不少"隐形人",他们就生活在你身边,每天来来去去,但是你好像就是看不到他。不信?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