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教育报》曾刊登过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伟教授题为《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文章,指出: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之后,  相似文献   

2.
2005年5月12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伟教授题为《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的章,指出: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之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否则,“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之类的教育倡导,便有些可疑。  相似文献   

3.
2005年5月12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伟教授题为《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文章,指出: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  相似文献   

4.
2005年5月12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的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伟教授题为《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文章指出,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之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否则,“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之类的教育倡导.便有些可疑。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报》曾刊登过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伟教授题为《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文章,指出: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  相似文献   

6.
2005年5月12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的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伟教授题为《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文章指出,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之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否则,“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之类的教育倡导,便有些可疑。读罢此文,有一种莫名的舒畅,有结痂脱落的快感,更有风雨过后见彩虹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维对话,观察生活,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找出新颖的角度选材,同时,教师也应该多用赏识性的语言进行评价,给予鼓励,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灵性.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朗读如同给作品以生命.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学生心理情感的反应,是学生情感的结晶。一篇好的文章.无不闪烁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的光辉,是作者情感的物化。因此,一篇好的作文,除了必不可少的形式条件,如行文的起承转合符合要求,语言通顺规范,详略叙述得当,修辞运用生动等等,还应当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上完《九寨沟》一课之后,我再一次整理、反思,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一、以读为本,以读促情《九寨沟》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中描绘了九寨沟的迷人风光。怎样读出其中的美,怎样读得传神是教学难点。在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书环节。1.自由读全文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的理论、观点重新构建,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全面、彻底的、系统的革新,构建一个充满灵性的新课堂。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堂应注重人文情怀,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与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倾情展示、尽情交流,师生双方共同发掘创新的潜能,舒展个体生命的灵性,让课堂溢满生命的激情,绽放出绚丽的个性之花,成为展现个体生命灵性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的创新就是标新立异、大胆探索。要创新,学生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和欲望。养成创新的习惯,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创新的乐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多给学生创新机会,创设一个不满足于现状,具有创新特色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寻找与众不同的探索途径,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明确指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然而,现实中不少学生作文巳变成了与个体生命、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失去了感人的力量,失去了亲切自然的魅力。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写作的过程压根儿就没有惊叹、沮丧和战栗之类的情感因素,写作主体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难以在作文中映现。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突破已经形成的写作教学误区,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放飞学生自由的翅膀,让他们翱翔于创新的天空。为此,我简单地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是最灵活、最具人文性、最有内涵的学科。让语文课堂充满神韵和灵性,让人性的光辉照亮语文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理想。如果我们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就能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简洁明快,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张扬个性,享受到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关注动态生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洞察秋毫,看准时机,瞄准方向,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时而教,适时点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关键处拨,便让学生了然于心,掌握课文的要旨;教师在迷糊处提醒,便让学生能自解其难。一、在学生情趣盎然处点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拨要讲求时机。点拨时机的出现,有时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有意外的表现,尽管有时看似与课文的学习联系不紧了,但却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教师应适时点拨。一节语文自习课上,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读书时,一个不明物体从窗外闯了进来,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瞧着孩子们的表现:有的捂着鼻子,皱着眉头,小手不停地摇摆着;有的惊慌失措地把书本遮住头部;也有的情不自禁地爬上了椅子,使劲地挥舞着手臂……我本想大声斥责,但转念一想,就让他们“放纵”一下,这正是写作的好题材。一场风波之后,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说话: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同学们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的话匣一下子打开了,说出了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有个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顿时,教室里沸腾了起来。有的同学用书盖住头,似乎很害怕,可眼睛却好奇地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它;有的同学也许很大胆,可一脸的惶恐一下子就出卖了他。那小东西虽然飞到了窗户边,但它一点儿也没有要出去的意思,好像在说:“哈哈,我就是不出去,一群胆小鬼!”我从电视和书中也知道马蜂的厉害,所以心里七上八下的,不敢拿它怎样,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你快飞出去吧,飞出去吧!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来自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以此来发现与建构数学关系。那么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让教师教得轻松,孩子学得轻松、学有所获;如何做到孩子是发现者、探求者、体验者,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启发者呢?  相似文献   

18.
朗读,作为新课标要求加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元素之一,有着它本身独特的魅力,一篇优美的、意义深刻的文章,它给人的启迪不仅仅存在于教师对它进行的文本解读,通过朗读能够更加深入发掘其潜在魅力和影响。教师更应该引领、鼓励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启发学生,让语文课充满灵性,散发出其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观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学会探寻问题情境中各种条件之间的联系,理顺数量关系,扩充感知,让学生的思维更缜密;引导学生观察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使学习灵感涌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引导学生观察数学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更精准地把握数量关系,让学生的思维更有逻辑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生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成为检验教师课堂好坏的标尺,进而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课堂中的一种追求.从民主氛围的营造、读懂文本、认真倾听三个维度,通过例证对生成进行阐述,会使语文课充满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