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戈浩 《新闻前哨》2010,(11):10-10
文化研究里的两个热门词 Digital是媒体研究里的热门词.diaspora是文化研究里的流行语.两者叠加,自然是近年来学术研究里的重量级流行语了。Diaspora听起来吓人,其实是“移民”一词的专业术语升级版,翻译得文雅一点。就是离开了家(国)又想着家(国)的一群人。  相似文献   

2.
方箫 《新闻传播》2007,(7):51-52
主持人,是电子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们运用形象、有声语言、肢体语言和其他辅助形式为媒介宣传服务,成为媒介宣传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的不少人依托媒体节目影响的扩大进而上升为该媒体的文化品牌(甚而在这些人当中,出现了少数以“主持人”为职业的个人,他们拥有改变媒体文化和媒体某方面价值观的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该媒体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要谈论的,就是由这些主持人所构成的当代中国“主持人文化”。  相似文献   

3.
王鹏军 《东南传播》2011,(12):72-73
美国著名媒体与文化学者尼尔·波茨曼(NeilPostman)的《娱乐至死》(AmusingOurselvestoDeath)自1984年出版以来,以其电视媒介的娱乐本性使人丧失理性思考能力的洞见.对现代传媒与文化研究带来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波茨曼“娱乐至死”这一预言出发,探寻其内在的逻辑,并对其精英主义和传者中心主义取...  相似文献   

4.
范红  张莉 《当代传播》2006,(6):111-111
2006年1月13日至1月15日,英国媒介、传播与文化研究协会(MeCCSA,Media Communications and Cultural Studies Association)和英国媒体实践教育工作者协会(AMPE,The Associations of Media Practice Educators)在英格兰北部城市利兹首次举行的联合年会,是有史以来全英规模最大的有关媒体、传播、文化研究、电影、新闻学高等教育以及相关实践领域的最具权威性学术研讨会,共有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十余个国家的200多名学者参加。  相似文献   

5.
袁丁 《视听界》2007,(2):103-106
在媒体的多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电视如何以富有特色的栏目吸引观众,从而保证自身在媒体中的强势地位,这是各家电视台都很注意的问题。其中,打造富有特色的名牌栏目和给栏目起一个好的名字,是各电视台工作的重点。俗话说“美日其名”,电视栏目名称作为受众对电视媒体的第一印象,不仅反映了电视栏目的内容和特点,而且体现了一个电视媒体的文化特质和品牌定位,并且折射出不同的社会因素、审美取向对语言的影响。我对中央电视台一套(34个)、凤凰卫视中文台及资讯台(49个)、上海东方卫视(21个)、澳门五星卫视(16个)、台湾电视台(18个)这五大媒体的138个栏目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MassCulture)作为工业化社会的一个现象,在我国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关注的话题。入创造文化而文化又占有着人,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为我们从一定的角度去研究~定时代的文化现象提供了可靠与必要。包括广播电视、报刊等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体在其文化形成的某种热点问题中担任何种角色,也值得我们研究。(一)大众文化(MassCulture).用台湾评论家抗之的话说:特指一种部分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透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传道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合成的、加工的文化产…  相似文献   

7.
由江西电视台总编室统计整理的《江西卫星频道南昌地区收视情况》(2001年1月至8月)显示,在中央一套和江西一套晚间时段观众群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十几,和小学文化的比例不相上下,仅比不识字的略高。央视———索福瑞调查公司(CSM)的全国受众调查数据,同样支持这个结果①,即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不爱看电视。把这个现象归因于图书、互联网和其它活动的分流,似乎是电视人过于轻松的托辞。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数十个频道各展奇招,寸土必争的今天,电视媒体如何争取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这个最具社会活力、创造潜力…  相似文献   

8.
传媒“议程设置”与公共知识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然 《新闻界》2005,(6):124-125
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1)已经成为大众媒体的一个大众传播符号(意见领袖)出现在公众视域之中。网站的论坛,报刊的专栏专访,电视节目中的嘉宾讨论、辩论会,公共知识分子明星般的频频在媒体空问亮相出声,他们本身也成为了公众和媒体讨论的热点。去年秋《南方人物周刊》就策划了一期“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的专题,紧接着各个媒体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公众也参与了积极的讨论,将这一话题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9.
卢林艳  李玉端  王成军 《新闻大学》2023,(1):101-117+123
人工智能对媒体行业未来就业的挑战是确有其事还是杞人忧天?基于未来就业研究视角,本研究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并发现:(1)内容生产类媒体行业处于中低风险区间,覆盖17%的媒体从业者;(2)内容生产类媒体行业以认知型技能为主,现阶段侧重写作、理解与表达沟通,未来技能更加偏向决策、服务、咨询;(3)计算机化水平、教育和职业类型显著影响媒体行业的收入。本研究厘清了媒体行业对于未来就业的困扰:媒体行业短期内不会被自动化所替代,但是在中期(广播、广电、广告)和长期(主编、记者、评论员)存在较强的被替代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女性报道和女性报道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从全球的角度展现妇女和媒体研究在两个最主要的研究方面所得出的研究结果(一是女性报道,一是女性报道者),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媒体女性报道的数量在全球各种形式的媒介调查中,女性报道在全球媒体上出现的数量不尽如人意。美国有一专门从事女性报道调查研究的小组“女性、男性和媒体”(WMM)在1989年至1995年七年间每年都对美国二十家主流报纸进行这方面的调查,其中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美国著名的大报。199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1995年1月间在所有这些报纸的…  相似文献   

11.
巨媒体,最早出自《有线电视技术》发表的一篇论文,它提出“以有线电视网为基础构筑高速数字广播巨媒体”;2007年9月13日,我国著名电子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先生应邀到大众报业集团演讲,提出巨媒体(macromedia),就是把最受大众欢迎的千种以上文化资源(报、刊、台、站)整合一体,成为内容极其丰富的多媒体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到,有一个叫马特·里德利的人,在一篇文章中呵斥某些媒体和记者:“记者实在太笨”,“绝对不要低估媒体的愚蠢”。(见《海外文摘》2002年12期)作为在媒体工作过30多年、名字曾被误认为是“阻假”(即“祖甲”的谐音)的笔者,初看这个批评,觉得有一点别扭、刺耳。令人惊讶的是,里德利竟是一种被称为“麦田怪圈”(也称“庄稼圈”)假象的制造者。里德利自称是“一个在银幕下制造‘天兆’的淘气鬼”。他的文章坦陈了这个英国人和他的妹婿一起造假的经历。在麦子快成熟的时候,他们用一根长钉扌契在麦田里,钉子上栓着绳…  相似文献   

13.
艺丹 《中国出版》2013,(22):70-71
《新闻人》(作家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是一部新写实主义的小说,以新闻体制改革为主题,通过细致刻画改革年代媒体从业人员的不同形象来揭示整个社会变革和时代变革,尤其是针对文化体制改革,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小说以《新华大时报》副刊改版为主线,塑造了魏晓东、冷妍、宋博等一批"新闻人"形象。作者丑丁是新闻记者出身,熟悉媒体的生活,这是能够刻画出不同类型新闻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韩瑞霞 《新闻大学》2023,(3):90-103+122-123
本文以全球公众“上海文化”评价数据为基础,从文化刻板印象理论、媒介竞争理论与意见市场理论出发,通过回归和调节作用分析发现:(1)文化刻板印象是城市形象传播必须面对的既定前提;(2)影响城市评价意见分化的主要力量是互联网,而非社交媒体。(3)从媒介介质角度出发,高程度文字和图片接触反而会降低高互联网使用人群的评价,中国社交媒体高使用人群中的高文字接触者的评价反而不高。  相似文献   

15.
前美国《侨报》社长范东升认为,在美国,公众新闻被认为可以追溯到1988年美国的总统大选时期,那时社会上出现了对新闻媒体普遍不信任的情绪,媒体可信度降低到历史低谷。公共新闻运动的最早倡导者和学术领袖、纽约大学新闻系主任杰伊,罗森(Jay Rosen)等人陆续开展了关于媒体与公众生活的研究项目,并提出公众新闻和市井新闻的概念,主张媒体要改变运作方式更密切地为民众服务。  相似文献   

16.
刘树敏 《新闻窗》2008,(6):103-104
随着中国报业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报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报业集团作为中国式的一种特殊体制(事业与企业并存)的媒体集团与其他企业并存,由于多元投资的增加,如何理顺和协调各报刊(事业性质)和媒体经营公司(企业性质)的关系,以及报业集团与集团内各子公司之间财务关系,成为报业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如何完善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财务管理和核算体系是一道课题。  相似文献   

17.
郭一 《采.写.编》2023,(1):143-144+133
本文以电影产业为中心,探讨了全球媒体融合这一时代背景在该产业当中引发的发展与运作方式变革。并通过对电影产业运作的四个核心(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收入模式、受众的消费选择)的仔细考察,论证了传统电影文化的实践方式在全球媒体融合的影响下仍具有相对顽强的生命力。这一研究论证揭示了全球媒体融合将对各类传统媒体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的观点并不具备内在证据,且此类主张的提出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18.
对于媒介世界而言,任何一种重大媒介技术的发展都意味着相当大程度上媒介利益、媒介关系和媒介经营理念的重构和再造。美国媒体市场流变因其发展的先锋地位对全球媒介市场都有启示。2005年对美国媒体来说是纵横捭阖、博弈与消长共生的一年。2005年7至8月间,美国商业媒体(American Business Media)责成美国媒体市场权威专业调查机构福特斯调查公司(Forrest Research Inc.),对美国主要媒体和公司的商贸(Business to Business)营销商进行市场调查,在867份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CNN、《时代杂志》等主流媒体在内的21种产业领域答卷之基础上形成了市场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19.
阎峰  蒋宏 《新闻界》2005,(6):31-32
分众媒体(楼字液晶电视)从2003年开始导入市场,两年就完成了让人吃惊的两件事:快速的成长和快速的成熟。2004年,全国分众电视媒体市场已经达到了5.1亿元规模,2005年预计达到7.6亿;水木清华研究中心则预计2005年国内楼字电视和移动电视屏幕将达到12万块,经营额为10亿元;同时,市场成熟的速度惊人,仅两年时间就出现了双寡头绝对垄断市场的局面。其中分众传媒广告额三年增长三百倍;而另一寡头聚众传媒则在过去三年中,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40%的超高速度。  相似文献   

20.
唐政栋 《新闻知识》2001,(Z1):17-18
1、网络广告发展迅速 将一种传播媒体推广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5年,而因特网仅用了5年。因特网诞生前后,一直是作为一个在国防、科技、教育领域使用的通信交流工具而存在的。直到90年代初期万维网(WWW)出现后,大量的信息源以超文本格式(HTML格式)进行全球链接,终于形成了一个跨国界的全球性新型媒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5月举行的年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1998年6月的法国世界杯、克林顿绯闻案,因特网以其特有的交互性,第一次压倒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确立了第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