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正的愤怒》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由于文中叙述的事发生在我国西北的缺水地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因缺水而惜水如命,甚至为一碗水翻倒而愤怒。教学中首先要突破的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这“一碗水”的含义,再者就是如何基于这样的理解推波助澜,让学生感受课文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斟词酌句     
风速单位统一了好“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位梦华《气候的威力》,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71页)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通过列数字来说明南极的风大,从而支撑“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这句话。它是从一般、特殊两个方面来介绍的。但令人费解的是,前一个单位用“米每秒”,而后一个却用“千米每小时”,如果不换算,还真难分辨两个数字的大小。这句话不但影响读者的阅读,而且作为教材,对学生的写作也是一种误导。所以我认为还是把单位统…  相似文献   

3.
《她是我的朋友》是“九义”教材第八册新增篇目.文中第七自然段有一句是这样写的:“输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通过联系上下文,我觉得这里有两点不恰当.首先,不应用“输血”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输血”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把健康人的血液用一定的器械送到病人体内.一般输血都是从患者的静脉内缓缓输入.对病势严重的患者,可以从动  相似文献   

4.
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锤炼学生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整合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5.
6.
散文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有关键句、复杂句、修辞句、含蓄句等几种,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各有其基本思路。下面就结合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这种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与朗诵有明显区别,吟诵可以分为"诵、吟、歌、唱"四种形式;吟诵要遵循"平长仄短、依字行腔、依意行调、文读语音"等规则;吟诵是方言文化绝佳的表现形式,推广和传承诗词吟诵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仿句训练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表达技巧,提高作文水平。教师应紧紧依托教材,掌握特征,深入课文挖掘出适合仿写训练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扎实地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9.
品词析句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一些教师只注重形式,使品词析句陷入一种误区。比如,《乡下人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对于关键词"探",一位老师是这样展开品析的:师:这里的"探"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生:可以换成"钻"。生:可以换成"冒"。生:可以换成"露"。师:相对于"钻""冒"和"露"这些词,"探"好在哪儿呢?生:"探"能表现得更形象。师:让我们来读读这句话,从"探"中把形象感读出来。  相似文献   

10.
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特点。然而长时期以来,语文教育,对于人文性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工具性明显不够。文章重点围绕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以及人文精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挖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李立平 《中国教师》2013,(16):23-24
化学中的人文精神不显于外,而潜于内。作为教师,可从化学教材中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在化学教育之中弘扬人文精神。基于此,本文从三方面探讨如何从高中化学教材中发掘和弘扬人文精神。一、介绍化学史实,弘扬人文传统1.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史实耐人寻味高中化学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化学史实,其内容耐人寻味。例如在"认识化学科学"这一内容中介绍了代表近代化学发展的四位里程碑式的科学家——波义  相似文献   

12.
正化学中的人文精神不是以显性的形式表露于外,而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其中。教材作为教学的内容和依据,除化学知识以外还蕴含大量的人文方面的精神。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发现,擅长发掘,在传授"业"的同时更注重"道"的传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社会功能、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等,将科学知识、方法和精神与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汇合,使人文精神渗透于学科教育内容之中,有助于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14.
15.
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本质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意义。“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我们进行阅读教学应善于从文章中的“一越沙”“半瓣花”中挖掘出文章深远的意蕴来。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人选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语文教师应该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课文中的美,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7.
猜词策略作为语言学习策略的一种,它在学习者的词汇学习和阅读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常阅读中或课文学习中遇到生词时,要通过上下文语境来猜测词义,如根据语法结构、词缀、标点符号、利用同义词、反义词、句子的因果关系、生词与临近句法成分的关系等来推测生词的意义,养成猜词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课文语言的丰富、精湛、耐人寻味,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窝?靠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地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语文课有了品词赏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课堂中有了品词赏句,才能更好地使阅读与品赏结合起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味是品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课文语言的丰富、精湛、耐人寻味,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窝?靠品——一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地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语文课有了品词赏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课堂中有了品词赏句,才能更好地使阅读与品赏结合起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味是品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习作开辟一条易于动手、乐于表达的绿色通道。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外化的表达,阅读积累是对生活的间接认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都为表达做了必要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积累得越多,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