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正>从2017年秋季开始,全国初一年级开始统一使用语文统编教材,到2019年,全国初中各年级均使用统编教材。新教材来了,为了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我们需要研究新教材。新教材,"新"在哪里呢?1.新教材首次明确了"教读课"与"自读课"的课型分类。阅读课的课型,之前约定俗成的是"精读"和"略读",因为这个"精"与"略"的区分度实在难以把握,一线教师又因为怕"漏掉"重要的东西,于是什么课文,一律精讲,不仅精讲,而且  相似文献   

2.
2002年秋,人教社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在我们的课堂上闪亮登场.修订后的教材,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本着"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对课文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和调整:不仅设计编排了大量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加强了语文教学同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还增加了课文分量,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拓了宽泛的空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尽快地将新教材所包蕴的教学新理念和学习新方式迁移和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我们的试教体验.  相似文献   

3.
李跃平 《现代教学》2005,(10):27-28
作为小学语文教研员,应如何使用好语文新教材?在参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验中,我感受到新课程、新教材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意与活力,但在实践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比较突出的矛盾是教材的选文数量多、篇幅长,有些课文理解难度也较过去增加了。而且教学不能停留在感悟的层面上,必须指导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教材,  相似文献   

4.
一、在使用新教材前,应该仔细研究、学习新教材的特点,尤其是多年来使用旧教材的"老手"。反思一下旧教材有哪些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旧教材和新教材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 ?新教材的特点到底是什么 ?如果不能够清醒地把握新教材的特点,那么势必会用旧的教学观念去指导教学,而旧的教学方法根本完成不了新的教学任务。新教材需有新观念、新教法,第一要义应该是充分研究新教材的特点,研究"此教材"之后,再进行"彼教学",由此,才能够步入胜景,日臻绝妙。   二、在研究了新教材的特点之后,要充分发挥优长,让其区别于旧教材的特点在教…  相似文献   

5.
<正>新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大家去挖掘、去创造。笔者谈谈对新教材使用的感悟:一、保存了教学素材生活化人教版新教材中,很多教学素材的选择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的教学内容选取的就是学生最熟悉的教室场景,让学生结合实际学习"左右"位置。在练习中,教材安排了"排队做动作""摆放物品""生活中的数学"等,较好地把知识训练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曾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语文义务教育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是门思维性、想象力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具有严格感悟性、规范性、科学性的一面,而且具有灵活性、变通性、阅读性的一面。注意语文教学中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恰当地处理教材中的"一般"和"特殊"、"通常"和"例外"的关系,不仅可以  相似文献   

7.
2000年9月以来,新版高中<语文>教材陆续面世,新教材选材范围更宽,精品意识更强,体现了语文教学理念的变化:即更注重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夯筑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近年高考试题的变化也明确地标识着语文教学由"知"的传递转到"情"与"意"的感悟与表达上.因此,针对新教材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空间、训练手段上都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世纪语文教学在情感传递、意志培养方面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练习设计,作者给出了几点建议: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对不同方式的练习要做不同方式的处理,重视读一读、写一写的训练,把练习设计的成绩加入对学生语文成绩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新教材的练习设计要做到灵活处理,充分利用"研讨与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我们看到了新教材,不难发现教材编排的一个变化:对字词练习的内容做了大刀阔斧的删减。它可以说是近10年来教材改革极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大修订教材中,原来课文后面的读读写写被删除,基础训练中的字词练习内容被现在的积累·运用中的读一读背一背取代。可以说,单从  相似文献   

10.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较之苏教版、人教版教材内容和理念上的"大换血",让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感受到了一夜春风后的新气象。但在统编教材中,也有一些"老面孔"的经典课文,或多或少地进行了细微的改编。以小见大,一词一句,甚至只是一个标点符号的改变,也让我们由此感受到新教材背后对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11.
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在编排课文时不尽相同。本文以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为例,分析相同课文在不同版本中的不同教学定位,比较课文"思考·练习"处理上的差异,思考形成不同的原因,灵活地运用不同版本的教材资源,科学地确定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材料。但是,教材只是教材,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进行二度开发,使之更适合教学的需要,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厚实,更加鲜活。如何就教材的内容进行二度开发,使之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呢?我做了如下一些尝试。一、恰当补白语文课本里的一些课文,文质兼美,但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遥远,这无疑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形成了一条鸿沟。要让学生走进课文特定的境界,感悟其中的情趣,必须有所铺垫,而这种铺垫单凭教师的说教,学生是得不到真正感悟的。必…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吃透课改理念,努力把握"三个一",认真落实课改精神,潜心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学校、不同体裁的课文,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力争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体会一: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悟。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在教学《翠鸟》一课时,我首先比较了一下原来的老教材和现在教材的文尾练习。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老版本的练习题问题提得过细、过碎,影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与新“大纲”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现在的教材是经过修改后的,此课中的练习第一题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整体感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是新“大纲”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新教材和指导学生使用新教材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注意的问题.现阶段使用的新人教版教材,在每一节内容中,课时安排比较紧凑,难度适中,每节课后都有几道简单练习和相对应的研究探索性的题目,以及围绕本节内容所展开的课题学习.挖掘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成绩.升华我们的教学技能.那么应该如何使用这些教材?如何指导学生使用新教材呢?下面谈谈我的拙见.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一个感知、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为了使这个过程相对聚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做细化的处理,将教材的内涵精心概括、提炼、集中,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课文的关键处、文眼处、疑难处、手法巧妙处、恰当切入,力求在短时间、快节奏、大容量中浓缩教材,准确地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涵,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将课文内容当成是课程内容,讲授课文时热衷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感悟,其实,这样的阅读教学,效率一般都不会很高。阅读教学课的指向不应该是课文内容,而应该是听说读写的"方法",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瞄准听说读写的"方法",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也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在此,我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案作初步探讨,敬请大家指正。一、辩清文体,寻找"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语文课文后的"思考·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理念、编写意图的具体体现。人教版实验教材在课后"思考·练习"的设置上有较大突破:练习少而精,思维训练有梯度,是阅读教学中教与学的有效凭证。有效落实"思考·练习"不仅有助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学生消化基础知识,实现知能转化,形成语文能力。因此教学实践中落实课后"思考·练习",优化语文作业,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当今语文学科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然而大多语文教师普遍重视的是挖掘课文意义,而对"思考·练习"不够关注,处理不够慎重。由于对练习系统缺乏深入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略读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许多教师面对略读课文,教学时却茫然无措:或变略读教学为"简略地读",或变略读教学为"课外阅读",或变略读教学为"精雕细琢",略读课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和功能,笔者尝试将学习单引入略读课文,力求实现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感悟不会完全相同,所以语文教学中不能牵强附会地统一要求.而必须重视个体对文本的理解.更多地通过感悟去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