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谈读诗     
我们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诗的国家。诗人之多,诗作之多,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一部中国文学史,一大半是诗歌史。学习中国文学,如果不读诗,那就简直可以说没有真正接触到中国文学。我们中国,又是一个有读诗传统的国家。《诗》、《书》、《易》、《礼》、《春秋》;《诗》为五经之首。孔门弟子念的第一本书,就是《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这些诗在先秦时代,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后被人们尊为《诗经》,其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写男女爱情的诗尤有韵味和价值,从爱情诗中我们能够发现《诗经》中的社会意义,文学价值以及一些有趣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3.
施超 《文教资料》2006,(11):115-116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朱光潜)诗歌是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而诗歌的教学或许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块软肋。笔者在执教“冰心体”哲理小诗时另辟蹊径,力图摆脱传统诗歌教学“读诗、解诗、记诗”的窠臼,尝试让学生能从教师的“导诗”过渡到自身能“赏诗”、“悟诗”和“作诗”的境界,收效明显,学生也受益匪浅。这里笔者以《成功的花》一诗的教学为例。【附】成功的花冰心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1921年创作的《成功的花》是一首真情与哲理交融的诗…  相似文献   

4.
在琳琅满目的文学艺术宝库中,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和歌德的《浮士德》是两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一般都认为它们属于诗剧。但也有说是剧诗的。如《文学概论》认为,剧诗“是一种采用戏剧对话的形式而创作的诗歌,它兼有抒情诗和叙事诗的某些特点,是戏剧文学与诗歌体裁的结合。如歌德的《浮士德》、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应严格区分剧诗和诗剧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建安时期的诗歌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继承了《诗经》的优秀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抒发了忧思,表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给后世文学以深远的影响。而最能体现这一时期诗歌特点,应推曹氏父子和王粲。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是最出色的一个,成就也较大,名气也较高,他和曹植在文学史上并称“曹王”。《七哀诗》是王粲诗歌的代表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清人方树东在《昭昧詹言》中说:“(七哀诗)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钟嵘的《诗品》把“七哀诗”列入上品。刘勰对王粲更是推崇备至,他说:“仲宣溢才,捷  相似文献   

6.
王飞 《语文天地》2014,(1):33-36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是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文学样式,学好诗歌是进入文学的重要一步。而学好诗歌的关键是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诵读对于品味诗歌情感的重要性。本文以赵嘏的《长安晚秋》为例,尝试探索古典诗歌的“五读教学法”。  相似文献   

7.
王凤霞 《成都师专学报》2008,27(1):101-103,112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转换的交流活动,而且是两种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南朝诗人谢胱的名诗《游东田》为例,通过“以创补失”和“三美”论,解读许渊冲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在译诗中的再现,从而论证诗歌翻译不是复制原诗,采用“拆散、重组”文化基因的移植方法可以实现以诗译诗,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学的正宗不是小说,不是戏剧,虽然也有散文,但主要的是诗”。的确,从先秦到清代,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从官场到民间,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与光辉的诗篇风行于当时,流传于后世,至今犹为中外人民所喜爱,因之称中国为“诗国”。在六十多年前,刘师培说:“俪文律诗,为诸夏所独有,今与外域文学竞长,惟资斯体”。最近,复旦大学教授丰华瞻在美国讲学,大谈《中西诗歌的比较研究》,其说与刘论近似,以为中国诗歌,“严于格律声韵,非西诗可比”。可见“俪文律诗”,“严于格律声韵”,乃中国古典诗歌之艺术特色,既异于西洋诗歌,也不同于“五四”以后之白话诗。现在,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对于这一曾放异彩之艺术形式如何继承与发展,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兹略述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部分诗歌为女性所作,它们是研究文学萌芽时期女性作品的宝贵资料。但鉴于《诗经》中大多诗篇的作者并无可考,今人只能从诗作本身判断其作者是否为女性,并将此类诗歌定名为“女性口吻诗歌”,以区别现已通用“女性诗歌”之概念。以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诗中所用的词汇等判定《诗经》中的女性口吻诗歌,并兼及其在《诗经》各部分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徐敬亚同志的《崛起的诗群》(以下简称“诗群”)一文涉猎的范围甚广,鉴于目前文艺界对这篇文章中提出的若干重大的原则问题已经全面展开讨论,本文仅就现实主义问题与徐敬亚同志商榷。《诗群》一文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取否定的态度,力图以“现代倾向”诗歌取代现实主义诗歌和其他流派诗歌,并且把“现代倾向”诗歌确立为独霸我国当代诗坛和将来诗坛的唯一的诗歌流派。这确实关系到我国文艺发展的方向、道路的重大原则问题。《诗群》在这一重大原则问题上存在着令人遗憾的严重的观点上  相似文献   

11.
南朝永明年间,诗歌力求追新,讲求声律对偶,启开唐风,这就是文学史上为人所称道的“永明文学”。永明文学的代表作家,就是《梁书·武帝纪》所称的“竟陵八友”。王融为竟陵八友之一,阮亭称之为“一代文宗”(《师友诗传录》)。其诗歌以清丽见长,钟嵘《诗品》:“元长(王融)士章(刘绘),并有盛才,词美英净”。日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也称王融诗“清而丽”。我们从其具体的创作中不难发现他对清丽的艺术风格的追求。在其百余首诗中,提到“清”字的地方是很多的,反映出其艺术上追求“清丽”诗风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2.
强烈而独特的抒情性,是《庄子》诗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前人早已注意到《庄子》与诗歌的关系。明代胡应麟说:“蒙叟《逍遥》,屈子《远游》,旷荡虚无,绝去笔墨畦径,百代诗赋源流,实兆端此.”(《诗薮》)清代刘熙载认为“诗出于《骚》者为正,以出于《庄》者为变,少陵则纯乎《骚》,太自在《庄》《骚》问,东坡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艺概.诗概》)他们都直指《庄子》为诗歌的源头之一。这一独特的现象不禁令人深思,它表明《庄子》文章的确与诗歌有某些相似的内在特质,深入地探讨与把握这些特质,对于认识《庄子》的文学价值以及中国诗歌的研究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著名诗人赵丽华遭“恶搞”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丽华,著名女诗人,曾在《人民文学》、《诗刊》、《诗选刊》等各大报刊发表大量作品,并先后担任过全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诗歌月刊》全国“爱情诗”大奖赛评委及全国“探索诗”大奖赛评委等,主编过《中国诗选》、《中国女诗人合集》等。近日来,围绕着赵丽华的诗作,网民们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恶搞”运动。现将有关资料整理于此,希望广大爱好诗歌创作、关注中国诗坛的中学生朋友能从中获取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优秀诗歌流传于世,这些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漫长历史上,曾出现过《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古典诗歌,是我们的祖先的智慧和才华的结晶.让当代中学生学习这些古典诗歌,去感受这些艺术精品的魅力,从中得到性情的陶冶和美感的享受,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所确立的“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一目标,也同样适用于古典诗歌的教学.诗歌能够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自我感受,它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比散文更凝炼、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性、鲜明的节奏和韵律.通过诗歌教学来进行思想教育,历来是语文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孔子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教”,就是通过诗歌教学来“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以诗比民”,“以诗教民”(《经解篇》).古人尚且如此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今人更不应忽视诗歌教学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领会诗歌表达感情的手法,品味其音乐美、意境美、语言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史上,有些文豪巨匠因创作了鸿篇巨制而名垂青史,而初唐诗人张若虚却只因《春江花月夜》这一“孤篇压全唐”的诗歌获得非同凡响的声誉,被视为“诗中之诗”,成为古典诗歌的名作,一直为古今读者所喜爱、传诵。笔者认为《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它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中国新诗派”认识及命名的混乱要求我们对它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对40年代未两个诗歌刊物《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的分析与研究,从源头上认识“中国新诗派”的发轫与形成。“中国新诗派”不同于其他流派,它是因诗歌艺术客观上的趋同而被后人追认的文学流派,是“自觉”的现代主义促成了“不自觉”的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17.
“美育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之手段。”(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可见美育对德、智育的重要作用。 而在众多文学欣赏材料中,唯有诗歌的效果最佳。“诗,是文学的峰顶,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艾青《诗论》)。笔者认为,现代诗歌是最直接,最有时代气  相似文献   

18.
《诗大序》是儒家诗学的开山之作,其“诗言志”、“教化美刺”、“止乎礼义”、“主文谲谏”等文学观点对我国后世的诗歌乃至整个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理论批评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和辨析《诗大序》的文学思想,对正确认识、深入把握我国古代文论及文学怠4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弃妇诗”同《诗经》中其它题材的诗歌一样,用现实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以描写妇女悲惨命运为主题的“弃妇诗”,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则更为深刻。本文选择《诗经》中有代表性的方面,从内容分析着手,旨在探讨“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状况;它所表现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复杂性和不合理性;“弃妇诗”感人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关于朦胧诗之争   1979年,青年诗人顾城在《诗刊》和《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诗歌。公刘 (也是诗人 )写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没想到他这一“谈起”之后,像顾城这样的诗就一再地被“谈起”。 1980年,《福建文学》围绕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中,有一位评论家认为顾城和舒婷们的诗歌有意无意地写得十分晦涩、怪僻,他本来想称这些诗为“粗暴诗”,但一想似乎觉得不雅,于是他称之为“朦胧诗”。因此,“朦胧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当了一个挨骂的角色。同年 5月,北京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