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明"、"云南"这两个词,从今天来看,它是我省的两个行政区划名称,"昆明"即指今天的昆明市,"云南"即指今天的云南省.然而,其源流演变已是2000余年历史了,又源于何处,流有何变呢?愚将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由上海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及人民摄影报、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三省一市"新疆之恋——李华摄影作品展"首展于4月11日在上海图书馆开幕。女摄影家李华携120幅反映新疆壮美山川、  相似文献   

3.
古代“润笔”类似今天的稿酬.分析了古代“润笔”的由来,发展变化,结合历代文献史料中记载”润笔”的轶事,指出古代文人、政客接收受谢之风由含蓄到公开,由不定型到定型、由不规范到规范至近代演变为稿酬的过程,古今以书写这一特殊劳务形式换取一定钱物报酬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个帖子前些时成了一个500多万人口地级市的热点话题,一天之内,跟帖近千条,而有关这条帖子的新闻又立即引爆了国内时评界的创作热情,一天之间,出稿164篇.  相似文献   

5.
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三国作为都使用汉字的国家,对于有偿使用媒体、非人际传播、明示广告主、发布产品和服务信息的现象,都使用"广告"这一词汇,这是很有趣的现象.如果这个词汇是这三个国家根据自身历史发展和语言特点分别发明的,那么应该像三国指称近代化使用"维新""开化"和"洋务"一样,有不同的表述.我们有理由猜测,广告一词在近代中日韩三国应该来自同一个源头,经过流变,在三个国家分别落户.  相似文献   

6.
青春易逝,如何使短暂的青春亮丽、充实,“尽自己的力量做应该做的事。”陈之彦这样对记者说。他是江西省广播电视厅节目传送处维护管理科科长,十五年来,凭着勤业敬业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多次荣获“省广播电视厅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最近还被评为“省厅十佳青年”。青春在勃发中闪光1983年,陈之彦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分配到江西省广播电视厅技术处工作。当的,江西的广播电视节目还只是通过分布在全省各地的高山台、站来传输,遇上风雪霜冻或雷雨交加,常常发生故障。厅里决定,把对高山台、…  相似文献   

7.
常听经济台直播板块节目《青春快车》的听众一定对这么一句话印象深刻:“《青春快车》提醒您:青春没有回程票!”而《青春快车》节目主持人王泉(播音名周卉)也正是用她自己的努力向青年朋友注释这句人生哲言的。听王泉的节目,人们会感到购是一名快乐的“司机”,在“快车”开通的1600多个日子里,风雨无阻地驾着“快车”准附驶向站台,通过电波播撒她那充满阳光的笑声,甚至有人说“她(王泉)就是阳光的代名词”;然而走近王泉,你会发现热情、开朗的王泉的另一面──勤奋刻苫,踏实敬业。每天,王泉匆纫吃罢午饭就和搭挡走进直播…  相似文献   

8.
说起邓小文,人们会想到他的图文电视。三年前,刚三十岁出头的他果敢地接受了厅领导交给的开发图文电视任务,从那一刻起,他的事业他的生活就与图文电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凭着惊人的钻研、吃苦精神,他一头扎进了计算机的软件开发工作之中,一干就是三年。如今,江西省信息台图文电视的开发已初具规模,邓小文幽默地笑道:我已经“爱”上了图文电视。“高科技是知识的投入”图文电视是一项全新的广播电视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和市场魅力。江西信息台于1995年开始开发这项高新科学技术,而具体开发工作又自然地落到了作为自动化专…  相似文献   

9.
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闻生产及报道样式的革新。面对激烈的移动互联网新闻竞争,新华社重新推出"现场新闻"的理念,通过对新闻生产及报道样式的革新,使得受众与记者同步"直达"第一现场,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官效果,重新构建一个由受众主动参与的"拟态环境",极大地提升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然而囿于技术发展的限制,现阶段"现场新闻"的报道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技术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其未来发展的重要策略在于以用户为核心、兼顾内容生产与平台互动。  相似文献   

10.
"祭七"丧俗是佛教、道教和社会民俗共同作用的结果,最早的文献记载始自魏晋,在古今的地方志、风俗志以及明清小说作品中多有反映。古代的"祭七"多属于葬前的法事活动,宗教色彩明显;现代的"祭七"多属于葬后的祭礼,更突出对死者的悼念祭奠。如今"祭七"作为重要的民间丧俗,流传广泛且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11.
近日迈步贵阳街头,见到一条祝贺首届『贵阳国际围棋文化节』的广告,书写在高架桥的桥墩上,制作精美,古色古香,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在形容围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句中,把『源远流长』写成『渊源流长』。其实,在汉语成语词典里,只有『源远流长』一词,按字面解释,应为河流的源头很远,且水流很  相似文献   

12.
新年快到了,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在这喜洋洋的氛围里,大人、孩子,个有各的事, 大家忙着、准备过大年。不知怎的,我对中国人这样看重这个"年"实实地不解,但这"年"确实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了快乐,人们每年都期待着过 "年", "年"在中国成了一种大大的民俗、一种情结、一种文化。每每在电视上看到那些拥挤着回家过"年"的人,那些为了能和家人呆上几天,过一个 "年",不辞辛累的人,我都会被深深地感动,感动的我会默默地为他们祝福,祝他们新年快乐。而作为编辑的我,每年都会为这新的一年第一期的封面忙, 今年是狗年,要去寻只狗,寻一个"旺旺"回来,期望它可以给读者带来好运。  相似文献   

13.
如果把97年度省广电厅评选的“十佳”青年视为天际闪耀的群星的话,阙维伟可以说是一颗特殊的星星。星光并不耀眼,却是永恒的,由于高山台站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和他的同事们只能身处高山,担当幕后英雄的角色。他们的工作任务是要把江西卫视及省内三套主要广播节目传送至全省各地,一年365日风雨无阻。为了保证节目的正常播出,每日是他们迎来天际的第一抹晨暖,又是他们送走星空最后的余光。他们在山上忍受着寂寞与枯燥.却把广播电视的欢声笑语送到了万户千家。阙维伟便是702台全体工作人员中的技术骨干。他选择了702.便选…  相似文献   

14.
为配台“爱台、爱岗、爱广播电视事业”宣传活动,本刊97年开设了《爱岗之歌》栏目,并相继推出了我省广播电视系统的“三爱标兵”、“先进工作者”。98年本刊与厅团委.南昌大学新闻系合作;推出了本厅“十佳青年”采访活动,截至本期,十篇专访全部刊出。这些专访绝大多数出自南大新闻系学生之手,他们为采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少人几次采访,几易其稿,在此我们表示感谢!《爱岗之歌》栏目我们还将继续办下去,意在能把各地广播电视系统的先进模范人物推出来,展现他们平凡的工作及人生风采,促进“三爱”活动开展。同的,也希望广大读者、作者能为该栏目赐稿、赐教或提供采访线索。  相似文献   

15.
张全 《新闻前哨》2003,(1):45-45
21世纪的报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改变报社传统用人机制,满足县市报对人才的需求,乐清日报社从1996年开始组建流动记者队伍。之所以冠名“流动”,是报社希望通过这支见习记者队伍的纵横驰骋,冲击一下僵化的传统用人体制,更快更多地获取本地新闻资源,增强报纸的活力。6年以来的实践证实了这一做法的可行性。“流动记者”的组建:大势所趋机遇成熟县市报处于最基层,一般发行量有限,广告源受地域性的限制,相对于大报,待遇等条件相对差一点,没有很强的吸引力,采编骨干容易跳槽。新闻院校的毕业生…  相似文献   

16.
政府启动联动机制帮农民工维权,是在传统的法律渠道之外,尝试提供一种行政上救济,真正效果如何,也考验政府多部门的协作及行政执行力11月12日,位于西安市建工路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大厦,来自江西的姜佳奎埋头填着一份表单。姜佳奎是来"告状"的,2011年他在西安某建筑装修公司做木工,3万多元的工钱至今未拿到。几天前,他从电视上看到,西安市12日正式启动由人社、建设、工商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的一个分支,其视野应该扩大到社会大文化上去。公共图书馆在保持传统的服务形式之时,不能再忽视有声读物日渐兴旺之势。在出版界种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我们与其让大量的“武侠”、“情  相似文献   

18.
“意见广告”(Advocacy Advertising)出现于美国,后被推广到其他国家。与美国、日本相比,国内的意见广告研究比较滞后,实践案例也寥寥无几。“意见广告”的产生与演进与当时的美国国情密切相关;引入日本、中国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下,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应将Advocacy Advertising译为“倡导性广告”,重新进行概念界定,推动这类广告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影响档案工作生命活力的关键因素是档案信息资源是否"真实再现"和有效利用。把归档文件质量监管"源流控制法"引入工程项目档案行政执法检查,能够有效提高工程档案信息内在质量,这不仅是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开发利用档案体系建设、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加强国家诚信体系和法治政府建设、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簿”字晚出,始见于隶书,“籍”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二者结合之“簿籍”一词首次出现在东汉时期《论衡》中,出现以来就泛指官府文书以及指代登记、书写所用册籍,如户口簿、军队名册、账簿等。“簿籍”一词的通用性和使用频率在东汉之后到隋唐两宋时期有了明显提升,并且词义逐渐丰富,开始涉及赋役、土地等相关含义。元朝时期由于文化发展差异以及忽视科举制度的重要性,“簿籍”一词使用次数减少,明清时期使用次数到达最高峰。民国时期,该词应用大幅度减少,逐渐消亡,成为历史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