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若水 《教师博览》2004,(12):20-20
说到“隐私”,人们总觉得仅是成人的事,而与孩子,特别是幼儿并不搭界。但加拿大人却认为,幼儿其实也有他们的隐私,成人对其理应尊重和保护——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时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人”。故不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挖苦、打击。  相似文献   

2.
说到“隐私”,人们总觉得是成人的事,与孩子不搭界。但加拿大人却认为,其实孩子也有隐私,成人社会理应作出尊重和保护。某些“丢人的毛病”。孩子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某些心理疾患。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孩子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癒,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  相似文献   

3.
说到隐私,人们往往觉得那是成年人间的事,与孩子,特别是幼儿不搭界。但加拿大人却认为,幼儿也有隐私,成人对他们的隐私也应尊重和保护。加拿大教育专家指出,幼儿往往对某些"丢人的毛病",诸如尿床等比较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幼儿家长、幼儿园老师都不应在小伙伴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相似文献   

4.
许多初中生反映:“信和日记被家长或老师偷看了,我们需要有隐私权。”家长也不无抱怨:“孩子为什么不听话而倾心于写那些令人担心的日记?”少数老师甚至把学生的“情书”公布于众,以示纪律严明……学习生活中的这些矛盾还真不少。其实,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并不仅仅依靠《未成年人保护法》或打官司,是否还有一些更明智、更策略的心理应对办法?孩子的“隐私”与成人的截然不同,那是一种青春的萌动,是孩子成长中的“烦恼”。笔者曾经接待一位家长,他诉说读初中的儿子因写了一封“情书”给某女生,结果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批评了…  相似文献   

5.
老外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笔者有幸采访到两位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他们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虽然他们的教育方法并不一定是最科学的,但至少可以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一些启示。布莱恩(加拿大):充分尊重幼儿隐私一说到“隐私”,在中国人看来,总觉得这只是成人的事,与孩子并不沾边。但在我们加拿大,我们认为孩子其实也是应该有隐私的,理应尊重和保护,这样的孩子长大更自信。不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经常会在中国听到一些人叫小孩儿“撒尿佬”“好哭佬”,而在我们加拿大,是不会这么做的。另外,我们也不会在外人面前数落孩…  相似文献   

6.
余峰 《华章》2014,(27)
如何指导孩子画儿童画,采用怎样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一直困扰着家长和美术教师的问题。不少家长对儿童画的了解是不够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用成人的审美观来要求儿童画,老是要指出孩子们的画这儿比例失调、那儿残缺不全、与实物看起来不像等的不足和毛病。把“像不像”、“美不美”作为孩子画得好不好的标准,这显然是很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少不了帮助孩子决定取舍的时候。很多父母给孩子讲起道理来是口若悬河,可孩子就是不听,其实帮助孩子决定取舍时,不能只一味地给孩子讲大道理,家长们不妨在孩子面前装“傻”。下面这二位家长就是这样做的。郑女士说,女儿文文上小学三年级时,我从一些日常细节中看出了她粗心大意的毛病——作业里出现了少写一个数字,计算结果和等  相似文献   

8.
说到"隐私",不少人总觉得这是成人的事,与孩子特别是与幼儿根本不搭边。其实,这种观点有些偏颇。客观地说,幼儿也有隐私。一般来说,幼儿的隐私主要是其生活中不愿意为他人所知晓的事情。其中,大到父母离异,小到自己身上长了一颗黑痣等。通常情况下,2岁半的孩子就知"羞耻",其主要表现为:在别人面前袒露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时,会产生羞耻感。3周岁的孩子会有一些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小秘密,比如:对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觉得这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人"。4岁以后的孩子则会有越来越多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事,比如:对于自己过胖、过瘦、眼小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往往相当敏感。若大人  相似文献   

9.
在儿科门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领着三、四岁或者五、六岁的孩子,以“瘦”为主诉,要求医生“给全面检查检查”。检查后,当医生告诉他们“孩子没什么毛病”时,家长总要带着疑惑的神情追问:“没什么毛病,为什么这样瘦呢?”孩子长得胖与瘦,与他们的体质、  相似文献   

10.
家教博览     
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在美国,当孩子回到家闷闷不乐,然后花费一个小时在电话中与同学朋友耳语时,父母从来不去干涉,因为他们认为,孩子与大人一样,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维基·贝克说,家长的角色是帮助孩子从完全依赖父母向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转变,成人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隐私。美国许多家长也认为,没有隐私的孩子是长不大  相似文献   

11.
孩子的“热点”“兴奋点”是进行教育的好机会,不少家长无视孩子的热点,往往失去很多教育机会。孩子也有热门话题,结合孩子的热门话题和孩子聊天也是教育的好时机,如孩子爱下棋,家长就和他下棋,边下棋边教育他要克服马虎的毛病,一马虎全盘皆输,孩子很自然地就接受了教育。孩子爱看电视,家长就可以结合电视节目的情节教育孩子,影视节目中有很多教育因素,家长要抓住机会和孩子讨论,深化教育。有的孩子爱玩,家长就可以结合玩对孩子进行教育。一个孩子爱玩汽车玩具,家长就和孩子一块玩,孩子高兴极了,这时家长说:“这些汽车太落后。”孩子说:“全世界最先进的汽车我这都有。”家长说:“那算什么先进哪,现在世界上的汽车事故那么多,要是能造出不出事故的车多好。”  相似文献   

12.
“家园双通道”是我的良师益友。“家园双通道”为我与家长沟通架起了桥梁。我班有一个小朋友 ,长时间养成了吃手指的毛病 ,看见孩子几乎露出嫩肉的小手指 ,我有些于心不忍。有一天早上 ,我当着几个送孩子的家长的面 ,告诉这个小朋友的奶奶吃手既不雅观又不卫生 ,孩子的奶奶顿时面露不悦之色 ,只说了句“孩子还小” ,扭头便走了。我感到尴尬和不解 ,读了“家园双通道”中“把握与家长谈话的技巧”的有关文章 ,我找到了原因 :“孩子是自家的好” ,当着他人的面直接指出孩子的毛病 ,家长心里自然不痛快。是我没有把握好与家长谈话的时间和地点…  相似文献   

13.
隔代教育的存在,让孩子从小缺少父母之爱,给他们的成长的确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首先,祖辈们由于很长时间没带过小孩,常常会对孙辈们溺爱、迁就,甚至家长在家教育孩子时,他们也护短,这样往往容易形成孩子唯我独尊、唯我独优、任性娇气的性格,他们常常在祖辈面前使性子,耍脾气,成为“小皇帝”“小公主”。由于对孙辈的溺爱,这些祖辈们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甚至给学校教育带来某些阻碍。第二,祖辈们由于年纪偏大,发现孩子身上有点毛病,就会在孩子身边唠叨,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家长眼中,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我们受到各种家规的制约,不能有隐私(秘密)、自由……然而我们最希望、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能尊重我们的隐私。可惜,中国的传统就是这样:孩子,你是我的,你别和我谈隐私、自由。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难道你肚子里有几条虫不应该让我们知道吗?可是这对孩子的内心、自尊的打击不知有多大。《未成年人保护法》早就颁布实施了,其中也有保护孩子隐私权的规定。可这些法律形同虚设,家长还是明目张胆地查看孩子的日记、信件……谈道理,我想家长都懂,可为什么仍不尊重我们的隐私呢?因为他们“关心”孩…  相似文献   

15.
“护短”是家长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老师批评了孩子的毛病,家长东找原因,西找原因,为孩子开脱。街坊邻里对孩子提出意见,家长又千借口万理由的替孩子表白。孩子操行评语中有一句半句“揭短”的话,也非要找老师说个  相似文献   

16.
隐私权的保护与侵犯家长与孩子间的较量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大了以后,在家里总爱给自己的抽屉、柜子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在父母面前,孩子就不应该有什么隐私。而孩子们的看法却截然不同,有一位初中生认为:“这是我们独立、自尊意识的一种体现,我们的行为在向家人  相似文献   

17.
独生子女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很容易丧失“孩子气”。这主要来自于家长的“过教育”——过度教育、过分照顾。如,不顾孩子的发展水平,一味提前教孩子学识字、背唐诗,并以此作为在亲朋面前炫耀攀比的资本。又如,对孩子宠爱无度,滋长了其自私的不良品性。又如,处处以成人的价值观去影响孩子、评价孩子,使孩子逐渐习得以成人的  相似文献   

18.
每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总希望孩子十全十美,孩子身上很微小的“毛病”,在有些家长看来却很严重,总想让老师帮忙改正。所以,在和老师(尤其是新接手一个班的老师)沟通时,往往说的是孩子的不足之处,而这样的“不足”使老师先入为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先想起和关注孩子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有专家研究表明,孩子的成长体验7O%来自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父母的责任非常重要和关键。事实上,孩子的许多毛病都是父母有意无意中培养出来的,要防止这种“病”,家长自身要吃“药凡事依赖父母的孩子。有这个特点的孩子平常调皮任性,在家里无法无天,什么都敢做,但到了真正需要上台表演或在众人面前表现时却扭扭捏捏,不知如何是好,全没了往日的威风。实际上,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类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事包办得太多,结果孩子凡事依赖父母,没有迎接困难和挑战困难的意识和勇气,缺乏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给家长的药方是:放手让…  相似文献   

20.
一忌当着客人的面。有的家长认为,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显得自己很有威信。其实,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他也像我们成人一样怕在众人前丢面子。家长不注意批评场合,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易使孩子形成抗拒心理。 二忌说“虚”话。不能因为孩子有过失,就把一说成十,把芝麻说成西瓜。将问题扩大化,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