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等学校科技发展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宏观角度对当前高等学校科技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看法:要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明确科研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科研与学科建设、科研与人才培养、科研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关注国际科技、经济发展动态,研究国家科技、经济发展方针、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好学校发展战略与规划;积极参与编制“十一五”规划;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加强创新团队和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理性对待科技评价;地方高校要分析自己的学科特色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原行业院校要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利用特色学科为行业服务,争取原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支持;重视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注意培养战略管理专家。  相似文献   

2.
在新形势下,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为深度推进我国行业特色高校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改革确立了全方位的战略导向。通过词云分析等方法,研究把握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的要义,以其为指导方向,针对我国行业特色高校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优势学科单一、基础学科缺乏,办学经费及各类资源有限,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定体系简单等问题,从以服务行业发展为宗旨、完善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及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和对外交流等方面,提出行业特色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开展将大大推动我国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建设发展。国外先进城市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韩国大田通过支持各研发主体的创新发展,促进其在体系内外的网络联系,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内创新型城市应从园区建设、高端研发资源聚集、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建立实验室企业等方面开展,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马建会 《大众科技》2012,(5):158-159
突出区域特色和学科特色建设,是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世界一流大学以多种形式服务社会,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地方高校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和战略重点,准确定位,注重产学研结合,更加突出区域特色和学科特色,服务区域,培养学科团队,建设地方知名品牌,创新地方高校发展思路,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浙江区域创新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必须依赖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本文对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并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指出其不足。  相似文献   

6.
程胜利 《科教文汇》2020,(12):13-14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国家大学科技园对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推动产学研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宁夏唯一一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宁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破解自身在建设和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将其打造成各类创新融合、汇聚和聚变的大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构建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地方区域创新能力,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8.
郑世珠 《科技与管理》2010,12(3):138-141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高校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程。以福州大学为例,分析了"十五"以来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学科发展、区域战略需求、企业创新体系三方面相衔接的建设成效以及对推进地方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地方高校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川陕区域自主创新路径和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四川两省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着区域科技与区域经济、地方科技与国家科技、中心城与其它地市科技布局、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非平衡性的特征和内在缺陷.其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应充分利用国家科技优势,选择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正向路径”;重视富有地域特色的原始创新,着重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对区域科技创新建设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创新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文章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概述入手,分析了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张研  王浩  赵树宽 《现代情报》2009,29(5):178-180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自主创新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近些年来,尽管吉林省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同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同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自主创新的能力亟待提高。本文对涉及吉林省自主创新的几大要素——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了认真地实地调研,获取了关于吉林省自主创新现状和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是推动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划分区域科技创新子过程基础上构建山西省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模型及指标体系,运用二阶段网络DEA方法测算山西省2001—2012年科技创新效率值并对4种分布类型加以分析。实证结果得出优化科技管理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培育市场导向下的科研体制是山西省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构建适用于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跨年度比较的评价体系,结合企业创新特点和区域创新管理需求,从创新实力、培育潜力、区域贡献等维度构建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评价量化基础指数体系,评价指标由40个减少至27个,客观赋权形成指标权重,通过一级指数和3个二级指数从多维度量化评价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情况,并可延伸兼容多个年度时间序列周期;进一步利用2008—2019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关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熵值法进行量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以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指数持续快速提升,创新实力指数和区域贡献指数增长快,但是培育潜力指数下降,为此提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未来发展重点方向应由数量规模增长转变为规模效率提升,以及调整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导向、增加高新技术企业金融供给、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组织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促进山东省经济区域均衡发展,选取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并深入把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动态发展和空间差异特征。首先从科技创新发起能力、科技创新实现能力、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持能力4个维度构建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全局熵权法、改进的灰色TOPSIS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对2013—2016年各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动态评价和可视化分析,并对其空间差异特征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加强区域间协同创新、优化区域内科技创新发展环境等提高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阶段转变,创新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研究制造业创新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格局演化,对于深化创新地理理论和优化地区经济结构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制造业大省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制造业创新研发和制造业创新转化两个环节构建制造业创新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对广东省制造业创新的结构特征和格局演化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发现:广东省大型企业的制造业创新能力高于中小型制造企业,但小型企业的制造业创新活力较强;外商投资企业的制造业创新能力最强,而内资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创新能力较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强,而纺织服装、家具制造、造纸印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弱;广东省制造业创新在新产品开发环节强于基础研发环节,呈现显著的“中心-外围”格局,从业人口规模、GDP规模对广东省制造业创新有较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2009-2018年海南省数据构建科技创新环境和经济子系统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评测海南省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的综合水平,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测算二者的宏观耦合关系,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考察经济系统各指标对创新环境的影响,借以揭示指标层面的微观耦合机制.研究发现:海南省整体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水平均在不断提升,两系统经历了由劣质高耦合、中等高耦合到优质高耦合三阶段,从极度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经济因素中,地区生产总值等一般经济环境因素对创新环境影响最强,高技术产业对创新环境的影响最弱.提出海南省值得引起海内外创新人才的关注,要进一步提升创新环境水平,应首先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给高技术产业以更多支持、促使其发挥更大的创新影响,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2018年广东省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对广东省优质创新的作用效应。研究发现,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广东省优质创新空间格局呈现创新空间扩大、粤港澳合作加深、珠三角创新组团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释放的趋势。同时,改革巩固了合作创新在创新生产中的主导地位,推动了跨域合作往高水平发展,并促使创新主体更加积极面向需求开展创新活动。此外,改革也对广东省优质创新整体网络和核心创新个体的创新网络产生了多元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总结了优质创新成果生成的共性规律,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构建了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9—2014年,西安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陕西省首位,其他地市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较西安有较大的差距,且区域创新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整体耦合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为中度协调耦合,区域差异明显;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由2009年的“一极两强”空间格局发展为2014年的“一极多强”空间格局,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增强。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推动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李武斌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3):249-251,255
《陕西“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陕西建设创新型区域的目标.创新理论认为,企业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要素,培育和壮大企业实力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分析陕西省企业创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陕西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技术预见对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作用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创新系统面对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构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技术预见的可持续性特点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提供了重要基础.基于技术预见存在需求拉动与科技推动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应选择低碳的关键技术战略、构建低碳创新机制和低碳创新支撑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