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西藏科技》创刊于1976年,由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主管、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是目前我区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综合性科技期刊,是区内外科研人员展示科研成果,表达学术观点的园地,多次荣获西藏自治区优秀期刊奖。为及时展现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成果,促进科考成果转化及学术交流,《西藏科技》编辑部拟联合自治区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办公室开辟"第二次青藏科考专栏"。现面向区内外第二次青藏科考参与单位及队员,围绕第二次青藏科考阶段性进展及成果广泛征稿。有关征稿事项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定位于环境变化与影响及其对策,围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影响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聚焦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与适应、灾害风险与应对等问题,重点考察研究过去50年来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在亚洲水塔失衡、青藏高原固碳功能与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川藏铁路沿线灾害应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青藏高原矿产资源远景评估、青藏高原人类适应历史与绿色发展建议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于2017年8月19日在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参加科考的全体科研人员、青年学生和保障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启动仪式上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宣布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她指出,参加科考的单位和队员要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优良传统,服务国家战略,系统开展科学考察,注重综合交叉研究,加强协同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努力取得重大科研突破,为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启动贺信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关于"务必有我区科技人员参加"和"相关科技人员全程参与"的重要批示,按照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安排,4月28日,由自治区气象局、西藏大学和西藏农牧学院等单位6名科技人员组成的我区首批二次青藏科考队在拉萨举行出征仪式,标志着我区全面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正式拉开帷幕。自治  相似文献   

6.
7.
正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西藏自治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次青藏科考的贺信精神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在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不断提高做好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全力以赴协调好、服务好、配合好、参与好第二次青藏科考。2020年度,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在西藏积极开展科考工作,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值此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之际,我向参加科学考察的全体科研人员、青年学生和保障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  相似文献   

9.
正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西藏自治区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贺信精神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根本遵循,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青藏科考的重要部署为行动指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深刻理解把握青藏科考的全局意义、全球意义和历史意义,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  相似文献   

10.
冰冻圈遥感:助力“三极”大科学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冰冻圈遥感学是冰冻圈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文章对冰冻圈遥感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遥感方法进行了概述,并通过典型案例介绍了冰冻圈遥感的总体进展,重点对我国冰冻圈遥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描述。最后对冰冻圈遥感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探讨了冰冻圈遥感助力我国即将开展的"三极"大科学计划。  相似文献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视觉信息加工”研究为期四年,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共同承担。项目内容包括中脑视觉神经回路中的信息加工,胼胝体传递视觉信息的特征,蜜蜂模式识别及平行加工机理研究,视觉信息加工中空间-时间相互作用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视觉感受野空间相互作用与复杂图象的加工处理,视觉图象识别中眼动图象特征抽提作用的研究,和视觉信息处理中基本神经网络的算法理论描述等七个课题,现已圆满完成任务。研究者围绕着中枢视觉信息加工这一核心问题,应用多种技术,在神经回路、生理机制和理论模型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简要介绍此项研究提出的背景,所取得的主要学术进展及其理论意义,以及作者的体会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4):I0001-I0002
<正>[导读]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于6日完成补给和接新队员上船的任务,离开阿根廷的乌斯怀亚重返南极,8日凌晨左右抵达南极半岛海域的作业站位,连夜展开了多种海洋科学考察作业。"雪龙"号抵达南极半岛海域开展科考科考队员从海里收回重达200公斤的庞大设备CTD。新华社"雪龙"号2月9日电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于6日完成补给和接新队员上船的任务,离开阿根廷的乌斯怀亚重返南极,8日凌晨左右抵达南极半岛海域的作业站位,连夜展开了多种海洋科学考察作业。  相似文献   

13.
《软科学》2019,(11):47-52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与虚拟前沿面思想,构造虚拟前沿面的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中国工业大气环境效率进行科学测度,并通过SPVAR模型探讨中国工业大气环境效率、工业要素流动与工业经济产出的时空动态关系。结果显示:第一,中国工业大气环境效率发展态势良好,但效率值总体偏低;工业大气环境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东优西劣格局明显;第二,在工业劳动力总量下降约束下,工业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能够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吸引劳动力流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环境优势可带来经济发展竞争优势。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各省市应当立足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采取差异化大气环境保护策略,加强高素质人才和绿色资本引入,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例,论述了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应用新颖的方法、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的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效果,并阐述了利用新技术的具体内容与相关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刘国钧、杜定友先生等的"要素说",并指出了"要素说"的来源、历史地位及价值。指出了现代图书馆是一个由各种信息资源、用户、更现代化的建筑、设备和工作方法等要素组成的动态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6.
黄莹 《今日科苑》2011,(13):24-31
在科学界,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一起被称为"地球三极"。在如此神秘的地方,人类从未放弃探寻其奥妙的梦想。在今年举办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展会现场,观众和南极科考工作者进行了视频连线,互致问候,在这些声音和视频中,我们似乎也亲自感受到了南北极科考所带来的别样魅力。  相似文献   

17.
1科学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人类对海洋的不断认识和开发,海洋科技迅猛发展,小水线面双体船(SWATH)作为一个新的高性能船型出现在世人面前。与常规的单体船不同,小水线面双体船船体南3部分组成:两个水下潜体、连接水下潜体与上船体的狭窄小水线面双支柱体和高出水面的上层船体。  相似文献   

18.
一、项目背景和由来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并具有国际意义的关键地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优先重点保护的25个热点地区之一,全省面积仅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41%,却拥有中国生物多样性的50%以上,是国家战略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云南省已建各级自然保护区161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36%,保存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的80%以上,是保护和研究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和平台。然而,在云南已经建立的161个各级自然保护区中,已经开展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的仅约四分之一,可见云南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的价值意义以及任务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19.
全国青少年劳技教育创造发明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湖南株洲市召开,有来自全国二十三个省、市的5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湖南省教委、湖南省科协、湖南省专利局、中共株洲市委、市人大常委会的负责人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开幕式在株洲市第二中学崭新而美丽的校园内举行,大会首先宣读了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所长、全国中小学教技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全国少创委”顾问委员会主任卓晴君给大会的贺信。同时给大会发来贺电、贺信的还有中国发明协会会刊《发明与革新》杂志社及一些省市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发明协…  相似文献   

20.
<正>《生物科学》杂志11月13日刊载了一篇文章,称全球环境恶化趋势不容乐观,人类已经"开启了5.4亿年来的第6次物种大灭绝,许多现代生物都将从地球上消失,或到本世纪末宣告灭绝"。这篇名为"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第二次通知"的文章现已获得了来自184个国家的15000多名科学家的联名支持。再发环境警告据国外媒体报道,在25年前,超过1700名科学家,包括当时健在的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名签署了由忧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