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立足于城市的居民出行特征及其他相关规定,结合城市土地利用策略及经济发展战略,构建便捷、安全、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慢行占全方式的分担率约为40%,随着小汽车比例的继续上升,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方式承担的比例将有所下降,但在交通出行结构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到2020年预计占全方式的分担率为30%左右。对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的定位如下:步行承担大量的日常出行以及休闲、旅游、购物等,自行车则以休闲健身、旅游观光为主。  相似文献   

2.
优化居民出行方式结构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关键思路。针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出行及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特征,以出行链为分析单元,构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首先,依据已有研究基础,确定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三类因素,提出描述诸影响因素与出行方式之间关系的若干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北京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辨识与修正,最终得到了个人与家庭属性、土地利用、出行链等各类因素对出行方式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研究结果对优化居民出行方式结构、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建构理论政策研究范式的应用,可以发现中国交通政策的目标旨在实行"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以保障广大居民出行的利益。但是在追求高效率配置交通资源,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实践层面上,"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没有落到实处,广大居民的出行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出行需要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保障。相反,私家车使用者在占有较优越的交通资源的同时,却让占人群大部分的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交通方式使用者承担着不应该承担的负外部性效用。如何加强对私家车交通方式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广大居民的出行利益,从而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无疑决定着交通政策进一步变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济南市主城区私家车日常出行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家车出行方式对城市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巨大,如何促使居民出行行为的转变是城市实现绿色交通和低碳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济南市主城区居民日常出行的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私家车日常出行碳排放的基本特征,并应用Heckman两步估计法计量模型,研究了私家车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私家车日常出行年碳排放量的平均值为2.22t,空间分布呈现中心低、外围高的差异化格局,个体分布则符合60/20的量化分布;②与社会经济因素相比,建成环境因素对私家车碳排放的影响更为显著,公共交通可达性水平的提高和职住距离的缩短虽然有助于降低私家车出行概率,但对私家车碳排放的减少并无显著影响,而提高居住地人口密度、完善商服设施供给、促进周边土地利用的多元化则可有效降低长距离的出行需求,减少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5.
居民出行调查是科学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政策等,在交通规划中需要的最基础的资料之一,为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交通规划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日益丰富的自动化采集数据的支持下,提高居民出行数据扩样的精度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文对居民出行校核扩样作为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进行研究,给出了综合校核扩样流程算法,并以乌鲁木齐2014年调查数据为例,论述了算法和流程在乌鲁木齐居民出行综合扩样校核的应用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7,(15)
通过对西安市居民的通勤出行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着重分析了地铁出行方式在居民通勤出行中的地位和相应的影响因素,并基于统计学中的Logistics分析建立了西安市居民地铁通勤出行的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城市群区域范围内的城际出行分布规律,对影响城际出行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综合考虑城际出行时间、费用和惩罚系数的效用函数作为城际出行交通阻抗,利用城市社会经济相关指标定义了城市发展梯度并作为城际出行的影响因子,基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构建了城际间出行分布修正模型。以关中城市群为例,对模型及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精确度较好,可用于城际出行分布的现状分析和未来年预测。  相似文献   

8.
居民交通出行及其碳排放研究对制定有针对性的城市低碳交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郑州市居民交通出行开展微观调研,结合统计数据分析居民交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显示:2001-2011年,虽然公交车、出租车的碳排放在平稳增加,但由于小汽车的快速增长和频繁使用造成郑州城市居民交通碳排放量呈指数增长态势,并且居民交通碳排放结构从出租车占主导、公交车和小汽车为辅逐渐演变为小汽车占绝对优势、公交车和出租车处于从属的格局。少数家庭对小汽车的过度使用使得居民交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和家庭差异。不同等级碳排放的家庭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即碳排放总量和小汽车碳排放量高的家庭散落于中心城区和外围市区的东部边缘,在向心型城市化影响下公共交通碳排放则呈中间低、外围高分布。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对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碳排放的影响分别为负效应和正效应,表明居民家庭在收入较低时倾向于借助公共交通出行,随着收入的增加会优先选择小汽车。  相似文献   

9.
为定量分析出行者轨道交通换乘方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在梳理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效用函数固定项中引入出行费用和出行时间因素,构建广义出行费用的轨道交通换乘方式选择模型。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重庆市居民换乘轨道交通选择行为的实例中,结果表明:出行费用和出行时间对出行者换乘轨道交通方式选择存在显著影响。模型最后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出行者选择概率进行对比,模型预测误差均在1.50%以内。  相似文献   

10.
长春地处季冻区,其独特的气候特点对行人出行造成了额外的压力。在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长春形成了地铁、轻铁、高架、有轨等复合交通运营模式,各种交通方式不平衡发展加剧了行人出行安全问题。本文围绕环长春市交通发展情况展开研究,从而得出环长春季冻区行人出行安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一线、二线城市人口众多,因为交通拥堵造成市民出行不便的情况时有发生,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压力,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地铁车站,以方便居民出行,成为各大城市交通建设的首选项目,目前我国已经有40多个城市进行地铁建设,并因其交通快捷不拥堵、正点守时、不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影响,成为城市居民出行最喜爱的交通工具之一。为保障成千上万城市出行人员的正常出行以及生命财产安全,地铁车站的建设质量以及防水工程质量监控,是每位地铁建设工作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基于北京市居民交通出行现状,立足可操作性思想设计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碳交易体系。核定允许居民交通出行碳排放总量、建立居民交通碳账户、设定碳排放权分配和支付方式、构建碳交易市场并提出政策支撑和技术支持建议。最后分析碳交易体系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可能产生的影响。意义在于将交通出行碳排放外部性内部化,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居民提升低碳的生活理念,缓解私家车出行比例大幅增长带来的交通拥堵和雾霾天气频发等严重问题。同时体现环境正义,规避摇号和限行政策难以保证居民购车和行车的公平、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拉萨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各种因子,根据个体自身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对慢行交通方式选择进行划分,确定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研究方案。通过对因素之间比例权重分配和计算,得出各因子对拉萨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响慢行交通规划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慢行道的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感、出行目的以及年龄。上述影响因素对慢行活动方式选择具有关联性和决定性,进而结合拉萨特色发展规划并优化现有慢行交通系统和提出建设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和出行特征对于职住空间的影响,基于扬中市居民日常出行调查表,采用多项Logit模型研究分析了职住关系,探讨了职住平衡的影响因素,找出了目前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城市发展现状与职住空间特征关系密切;城镇化空间发展方向基本以乡镇为中心向外辐射扩展,通勤流向主要集中于重点乡镇与开发区之间;产城融合理念可为小城镇职住路径选择提供可操作性的策略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加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策略研究,可靠的交通环境,在深入分析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立足于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双赢、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双赢、为构筑可持续发展、现代化的交通体系指明方向。给居民营造安全、高效、舒适的出行环境,满足居民的出行选择需求。  相似文献   

16.
朱燕妮  陈红敏  陆淼菁 《资源科学》2014,36(7):1469-1477
近年来,居民交通需求的扩大导致交通领域的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而通勤作为交通出行的刚性需求,对碳排放有重要影响。基于2013年"上海居民生活碳消费状况调查"中的交通出行数据,本文测算并深入分析了上海市常住居民的日通勤碳排放量及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上海市常住居民人均通勤碳排放量为1 213.9g/日,个体间差异巨大,20%的通勤群体碳排放量占总通勤碳排放的80.6%。本文结合发达国家的交通碳排放情况和调研的实际情况,将人均通勤碳排放量3 000g/日及以上的个人定义为显著高碳排放者,此类人群约占总样本量的11.5%;而将目前碳排放量低于3 000g/日,但选择高碳出行方式的个人定义为潜在高碳排放者。通过有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显著的通勤高碳排放者主要是男性群体,而潜在的高碳排放者受接送孩子等家庭因素的影响更多,且多为远郊区的居民。收入和受教育水平高是通勤显著高碳排放者和潜在高碳排放者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利弊角度探讨摩托车出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根据湖南省新化县居民出行调查结果,分析居民选择摩托车出行的原因及选择摩托车出行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MNL模型对居民出行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从深入分析,指出摩托车出行现状的问题所在及同时根据公交出行意向调查提出改善策略,分析结果将给同类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天水市受制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实力的现状,分析了发展绿色交通是现实需求,也是缓解交通压力乃至建设陇上最佳人居城市的有效方式。从天水市需要发展绿色交通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了提高居民对绿色交通意义的认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居民慢行出行、推进节能与新能源车辆使用、建设景区公共交通接驳体系等路径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9.
当今国家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随着经济现代化发展日益提高,如今建筑多以高层为主,城市化的趋势已然显现。电梯是一个垂直运行的交通工具,在居民的日常出行与生活中起着不可言喻的作用,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大大的便利,其运行效率,安全保障,出行速度等特点让电梯这种交通方式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电梯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愈来愈多的国家都投入了资金研发电梯技术,因此,电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地位和前景无可限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交通供需不平衡问题及拥堵问题主要源于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土地利用的局限性和人口密度分布的不均衡性.共享出行模式在减少道路和公共交通系统压力、提高居民出行可达性、减轻交通污染与能耗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移动互联大数据为城市多模式交通管理研究与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传统交通管理基础理论产生革命性影响,为开展共享出行前沿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截止到 2020 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超过 7 亿,每年共享出行超过百亿次,随着"互联网 +"战略与传统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互联网 + 交通"在深刻变革传统出行方式的同时,也为研究未来新型城市共享出行方式提供了新思路.移动互联环境下共享出行方式快速发展,各种即时出行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如网约车、共享单车、定制公交、共享汽车、分时租车等.这就需要城市多模式交通系统与共享出行方式的紧密配合,形成全新、系统、高效、协同的共享交通体系,带来安全、便利、集约、环保的共享出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