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资平曾是20世纪30年代红极一时的作家,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并是一名得力干将,但后期文学作品的媚俗以及擅长写三角或多角的恋爱关系,被鲁迅先生提炼为一个"△",这似乎成了张资平全部成就的概括,似乎长期以来丧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话语权,但是他被郭沫若称为"真正会写小说者",他创作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冲击期化石》。同时张资平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日本自然主义(私小说)的洗礼,在其五四时期创作的作品中,如《木马》堪称身边小说的典范,本文试图从这篇小说中解读日本私小说对张资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资平的后期小说创作中虽有浅尝辄止的“革命加恋爱”之作,但其大多数的恋爱小说,在文本形态上仅仅具备了通俗小说的特质,即人物类型化,结构情节化,而且在性爱视角上作同一语义层面的复制。出现这种创作现象的缘由,主要在于作家个体精神的软弱。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文学史上,张资平和他的作品是以爱情题材出名于文坛的,也是因爱情题材而屡遭诸多恶溢,以致失落于历史。这种状况不能说没有其深刻而多维的社会、历史、文化报由,也不能说没有因之而生的片面与草率、遗愿与无奈。长期以来,困于文学批评模式单一化的影响,围绕着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形成了范围广、影响大的这样几种观点,散见于许多现代文学史著或论文中,一日“宣扬色情性欲”,二日“嗜写近亲乱伦”,三日“精华只是一个‘凸’(三角)”。欲正确认识和把握张资平的恋爱小说,这三个问题是无法回避和必须首先廓清的。张资平的爱情…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以三角或多角恋爱叙事模式著称的张资平作品多次遭遇查禁,并引起社会关注:其中《黑恋》(原名《青春》)被当作"反动刊物"查禁,《长途》则以"普罗文艺"之名而遭查禁。《黑恋》《长途》是张资平转变初期创作的作品,小说中的革命因素为多角恋爱故事穿上了一件革命的外衣,作者借由人物之口发表了对官员贪腐行为和书报审查弊病的批判。简单、粗暴的书报审查制度体现出民国时期文学发展中的限制与自由。  相似文献   

5.
以创作"恋爱小说"闻名的张资平,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流行一时的作家.张资平的小说之所以广受青年读者欢迎,其实得力于他的一套创作方程式:曲折的故事 刺激的(两性关系)"组合" 时兴的思想.如此,他使读者一方面从富刺激性的爱情故事中获得感官娱乐,另一方面又获得边缘地参与最合潮流的社会批判的机会,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6.
简·奥斯丁(JaneAustin,1775—1817)在短短的一生中一共写出了六部完整的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真实地描绘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①自然也包括婚姻。以《傲慢与偏见》为代表的前期小说,包括《理智与情感》、《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与以《劝导》为代表的后期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她的前期小说主要以与女主人公相关的外部因素──财产、全钱及社会地位等方面作为婚姻的主要内容,是当时的英国妇女为了生存、生活而被迫利用婚姻向社会抗争的真实写照;而她的后期小说则明显地表现出女主人公从对爱情的物质方面…  相似文献   

7.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一部自传小说,其中描写了盛九莉对邵之雍的爱情,小说揭示了盛九莉的恋爱心理过程,先是无目的的爱,接着是爱而不能正面地接受,最后是失望中的分裂。这投射了张爱玲自己与胡兰成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反映了张爱玲对于这段爱情与婚姻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一部自传小说,其中描写了盛九莉对邵之雍的爱情,小说揭示了盛九莉的恋爱心理过程,先是无目的的爱,接着是爱而不能正面地接受,最后是失望中的分裂。这投射了张爱玲自己与胡兰成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反映了张爱玲对于这段爱情与婚姻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人间天堂》是美国20世纪著名作家F.S.菲茨杰拉德的成名作。小说生动记录了艾莫里·布莱恩"成长——恋爱——幻灭"的历程,深刻揭示了一战后的美国青年对"美国梦"狂放而不懈的追寻。这种追寻,集中体现在艾莫里对自我的追寻及对爱情的追寻中。年轻的艾莫里曾经不顾一切地想要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智力获得声望和地位,后来才发现他所追求的,甚至包括爱情,都不值得赞美。这一幻灭历程,充分显示了"美国梦"的虚无。菲茨杰拉德在《人间天堂》中展现了一系列对生活和时代的观察,这也逐渐成为他后期的小说中持续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10.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老舍的《离婚》与《骆驼祥子》是同一事件的不同讲述。“城里的乡下人”、“生命”、“婚姻与爱情”是两部小说共有的关键词,但在这三组关键词中隐含着老舍由前期的纯文学到后期的主流意识文学创作思路的转变,每一组关键词在小说中又呈现出或弱或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1.
《迟桂花》是郁达夫后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风格与作者前期的作品大不一样。作者为什么要创作此篇小说?将通过作者的直接动机、创作态度以及小说中反复提到的迟桂花这一事物来探究郁达夫创作《迟桂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诗经·国风》中,《氓》诗反映了我们的先民较为朴素而完整的爱情婚姻观念。主人公即作者通过回忆,生动详细地叙述了自己恋爱、结婚、受虐以至被"氓"遗弃的整个过程,表达了她极度的悔恨和努力与过去决绝的态度。对于此诗中的爱情悲剧,前人多认为是"氓"始乱终弃的结果,并解读出了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和在封建礼教下被束缚、被压抑的女子要求自由恋爱之间的矛盾。这种看法并不能说是不恰当的,但笔者认为《氓》诗中所反映的凄凉的爱情变故并不是一场简单的男女情感纠葛,如果结合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大背景来重新发现和解读的话,《氓》诗所透露出来的深层次含义是很值得玩味和重构的。  相似文献   

13.
奥斯丁一生创作了6部小说,这些小说的主题仅有一个,即婚姻与爱情.在她看来,婚姻与爱情紧密相联,惟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婚姻才是牢固的、永恒的.无论是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女权主义批评还是用社会历史批评都可以对其小说进行解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章通过心理学上的爱欲本能来分析中西方两大经典爱情故事,以探索人类情感在不同民族间的共通性。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当中,不管创作是否有这种意识.爱欲本能都是整个爱情走向的驱动力。但即使同在爱欲的驱使下,东西方的爱情也因创作本身的差异和社会伦理观念的不同而散发出各自的气息。  相似文献   

15.
简·奥斯丁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坛上女性作家的佼佼者,她以最受女性关注的爱情与婚姻为题材,创作出了举世瞩目的一系列作品。在她的作品中,奥斯丁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爱情与婚姻的看法,同时也表达了她自己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憧憬。奥斯丁的婚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她的思想也为之改变。特别是在她的第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与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这种差别格外明显。本文将通过对比这两部小说,来探讨奥斯丁创作前后婚姻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对迟子建小说《白雪乌鸦》的爱情婚姻悲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从而刻画出了普通老百姓生存的遭遇和曲折的命运,体现出了人在特殊环境中人性的善良和丑恶。从婚姻爱情的角度看,悲剧的阴霾太过浓重,即使作者一直在掀起精神恋爱的狂潮,但也没有减轻作品中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7.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19世纪中期一位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她的小说《呼啸山庄》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女主人翁凯瑟琳的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为现代女性的生活选择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爱情主题中的另类音符--试析《廊桥遗梦》隐含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廊桥遗梦》的表层爱情主题之下 ,在其大量的心理描写之中 ,隐含这部小说的另一主题 ,即爱欲与文明之间冲突的主题。这一主题 ,反映了作者对美国道德文化现状的忧虑和希望重构它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9.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前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对农民问题、知识分子问题、辛亥革命问题、女性问题及婚姻爱情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表明了鲁迅“为人生”的小说创作主张的真正实现,显示了这两部小说在思想上的现代开拓性。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古代社会到新时期初期,中国式婚恋观走过了漫长悠远而耐人寻味的嬗变历程———从光芒初现到隐藏遮蔽再到张扬显现,从自由释放到权力压抑到再到逐渐复苏、走向多元。在此演进过程中",五四"至新时期初期的小说创作中的爱情婚姻伦理启蒙,表现出不同表征。小说创作与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婚姻伦理观的互动,为爱情婚姻的生机和活力的焕发创造了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