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下)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  相似文献   

2.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的启蒙性学科,注重“做”的方法、过程和体验,注重在活动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充分体现出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听来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为学生精心设计“做”的环境,巧妙指导学生会“做”,且要“做”得好、“做”得懂,从而“做”出知识、“做”出能力,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下面,结合自己执教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3.
片段一寻找问题、确定任务—知道干什么师:小朋友,咱们第一次做降落伞的照片洗出了,想瞧瞧吗?幼齐答:好!孩子们看到自己制作降落伞的照片十分兴奋,七嘴八舌地与同伴议论开了。幼:你怎么翘着嘴巴?幼:你知道吗?这个坠子我系了几次都没系住。幼:你为什么不做了呢?幼:我怎么也剪不开塑料袋,急死我了!师:看来第一次做降落伞,你们都遇到了困难。那请你们拿出自己记录的困难图表,说说遇到了那些困难?  相似文献   

4.
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通过引导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神奇的水》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中的第3课。这一课,着重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学生要根据餐巾纸和水等有关材料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水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围绕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组织教学内容,在教的方法上,重视案例教学与操作演示,在学的方法上,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练习、设计与社会调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6.
科学研究归根结底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结合我校的课题——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在科学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探究,在探究中生成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在探究中就新的问题作出假设并验证,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7.
摩尔是一个最基础的概念,但对中学生来说又最难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感到棘手.在这里,我们提出一种想法,运用学生熟悉的、易懂的教学语言和感性材料,通过类比,很自然的引入摩尔概念,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继而明确以摩尔为中心的有关基本计算.一、摩尔概念的引入——从“钮扣摩尔”到“摩尔”.摩尔教学的开始,教师可提供以下材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摩尔概念.教师首先告诉学生,假定我们现在正在衬衫厂工作,厂里计划要生产100000件衬衫,我们的任务是购买一定数量的钮扣钉在衬衫上.每件衬衫上需要七个钮扣,那我们需要购买多少个钮扣呢?学生很快的会知道需要购买700000个钮扣.现在的问题是我们  相似文献   

8.
英语国家概况课是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其教学应遵循高职高专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合适的教材和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来使课堂更生动,更实用,使学生爱学并从中受益,本文就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1教材背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设计了这样的内容: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槽中,结果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沉,另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浮。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是液体不同,可以用“尝”、“烧”液体等办法检验。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做实验,观察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结果发现一只勺子里仅有些印迹,另一勺子里有明显的白色颗粒物。由于有些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死海”的知识基础,于是教材中提供了“淹不死人的湖———死海”的一段文字资料,成为学生们推测白…  相似文献   

10.
1 教材背景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设计了这样的内容: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分别放人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槽中,结果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沉,另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浮。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是液体不同,可以用“尝”、“烧”液体等办法检验。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做实验,观察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结果发现一只勺子里仅有些印迹,另一勺子里有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相似文献   

11.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民族振兴的栋梁,为了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笔者在此倡导;以让学生"站起来"为教学实施的出发点,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和根本,尊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培养创造精神,独立人格和负责态度。从而培养灵魂"站着"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2.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第二课时 ,我让同学们通过分组活动认识了摩擦力的无处不在 ,找到了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 ,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探究性问题 :如果没有摩擦力 ,世界会怎么样 ?同学们经过思考 ,讨论 ,进行了大胆的设想 ,有的说 :“没有摩擦力 ,我们就不能写字 ,也不能用橡皮改正错误。”有的说 :“如果没摩擦力 ,我们就无法上路 ,拿东西也非常困难。”有的说 :“没有摩擦力 ,塑料尺就不能和头发产生静电 ,它也就不能吸引轻小物体。”有的说 :“没有摩擦力 ,流星就不能在天空和大气摩擦迸发出火花…  相似文献   

13.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第二课时,我让同学们通过分组活动认识了摩擦力的无处不在,找到了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探究性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会怎么样?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进行了大胆的设想,有的说:“没有摩擦力,我们就不能写字,也不能用橡皮改正错误。”有的说:“如果没摩擦力,我们就无法上路,拿东西也非常困难。”有的说:“没有摩擦力,塑料尺就不能和头发产生静电,它也就不能吸引轻小物体。”有的说:“没有摩擦力,流星就不能在天空和大气摩擦进发出火花。”  相似文献   

14.
本节课是《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中的第2课。教学中,教者以学生熟悉的材料为探究对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现物体具有弹性,知道什么叫弹性,什么叫弹力。1实验导入师:这是什么呀?生:是海绵。生:是跳跳球。……师:这些材料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就会有新的发现。评:(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呵护与开发的结果,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传授。教师在教学开始首先注重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师:(出示一把钢尺,用手掰弯)钢尺的外形怎么了?生:变弯了。师:怎么会变弯的?生…  相似文献   

15.
本节课是《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中的第2课。教学中,教者以学生熟悉的材料为探究对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现物体具有弹性,知道什么叫弹性,什么叫弹力。  相似文献   

16.
本课是苏科版科学教材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中的第二篇“观察水”中的第二版块关于“溶解”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1构思本课是苏科版科学教材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中的第二篇“观察水”中的第二版块关于“溶解”的内容。就教材地位来看,本单元用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物质的切入点,意图是站在生命的角度全面客观地认识水对动植物、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真正体会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观察水”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一些性质。首先,通过对一杯水和一滴水的观察,让学生能够全面细致地描述水,并能利用所学知识鉴别六种液体。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体。最后,引导…  相似文献   

18.
[设计思路]这节课前我把课题改为了“快乐的动物园”,一是为借助学生喜欢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我设计整节课的环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能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对于这节  相似文献   

19.
谈高师《中学英语教学法》的教学何常丽《中学英语教学法》是高等师范院校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本学科除了介绍英语教学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外,还针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特点,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其基本规律、教学方法和技巧。并能指导学生运用...  相似文献   

20.
正1案例主题为了减轻初中学生的学业负担,2014年南京市中考方案中就有涉及生物学科的改革。生物学由原来计入中考总分,变为不计入中考总分,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之区别。中考方案公布以后,在其他学科的学业重压下,一些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有所下降、主动性逐渐丧失。面对这种现状,生物学教师们十分困惑。基于这种情况,本人去年申报了《农村初中小班化生物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想通过生物学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