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底瑜 《中国软科学》2005,(10):42-50
在新世纪,人类反贫困的客观形势要求“行政主导型”扶贫方式向“市场主导型”扶贫方式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个体赋权参与发展战略”转变。因此,笔者相信,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必然从对贫困对象个体救济的“救济式扶贫”,经由对区域经济整体开发的“开发式扶贫”,再向赋权贫困对象个体主动参与反贫困的“赋权参与式扶贫”的方向转变,“赋权参与式”反贫困战略应该成为新时期反贫困的主流方案。四川省巴中市近年来的推行“巴中新村”建设模式就是“赋权参与式”反贫困方式在旧的反贫困战略中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2.
反贫困是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市场导向型和政府导向型反贫困模式,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导向型和公平增长导向型反贫困模式,都为我国的反贫困工作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反贫困是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难题。美国是典型意义上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但其重自由而轻平等的新自由主义反贫困机制却与西欧迥异。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时代劳工条件的改善、罗斯福新政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启动、到约翰逊伟大社会时代救济福利制度的建立,美国反贫困的主导理念一直是新自由主义,缘起于美国快速工业化时期,拉塞尔·塞奇基金会为代表的新型慈善基金会主导和推动的美国反贫困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新型慈善基金会既是参与美国贫困治理的社会力量,又是以其专业性和中立性介入到美国反贫困政策制定的智库,是美国政府反贫困政策理念、制定过程和政策绩效评估的供给主体。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塞奇基金会参与并主导的美国反贫困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美国反贫困政策形成过程中的理念、作用和影响,阐释美国新自由主义反贫困模式的现代缘起和当代困境,以考察21世纪美国右翼民粹主义兴起的社会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4.
反贫困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必行之举.当前,党的反贫困工作进入攻坚时期,提出"精准扶贫",意在通过"精准扶贫"啃掉扶贫中的"硬骨头".本文立足于"精准扶贫"理念,梳理并总结同样作为转型国家的波兰的反贫困策略的精准化重构与调整过程,以期从国际社会反贫困理论经验借鉴的角度获得启示,并最终服务于我国"精准扶贫"理念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反贫困,是当代世界最引人关注的经济问题之一。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反贫困主要是南北问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反贫困主要是东西问题。东西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东西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条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我国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西部地区的发展研究和政策实施,至  相似文献   

6.
张焱 《软科学》1995,9(1):58-61
扶贫开发效益评价的数学模型四川师范学院张焱反贫困斗争是一个国际性的大课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求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中国所面临的最尖锐的挑战1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为反贫困作了巨大努力。据统计,1984年以来全国的扶贫投人累计已...  相似文献   

7.
邹丽兵 《内江科技》2011,32(2):27+24-27,24
贫困问题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的问题、不同的学科对贫困及其产生有其不同视角。阿玛蒂亚·森则从经济与社会两个维度探讨贫困问题。森提出贫困和饥荒与穷人权利缺失有重大关系:森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贫困并不完全是因为其缺乏商品,而是因为缺乏获得商品的能力和权利,当下我国正处于反贫困的攻坚阶段,森的贫困理论对我国反贫困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杨雪 《华夏星火》2016,(7):32-35
在“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精准扶贫的含义是扶持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各种导致贫困的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那么,精准扶贫的难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对我国农业产业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农经》记者就此采访了长期致力于反贫困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教授.  相似文献   

9.
依据生物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平衡的教育,并从中引出环境、生态与反贫困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要省份之一。针对云南省贫困现状和原因,从国内外反贫困理论出发,提出反贫困的主要思路是打破贫困均衡陷阱,科技扶贫应采取利用科技增加效率和产出、强化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扶贫与防灾减灾结合、强化金融的支持作用、实施异地扶贫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甘肃物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量等进行比较研究,确认甘肃物流的现状。研究甘肃物流与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提出了促进甘肃物流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创新视角对舒尔茨贫困经济学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学术 《中国软科学》2007,(7):105-114,146
作为“穷人经济学”的首倡者,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的经济思想对贫困经济学理论发展和人类反贫困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但主流经济学中早已受到倚重的创新变量在舒尔茨的贫困经济学中却显得无足轻重。笔者通过细致的剖析后认为,这不仅是舒尔茨贫困经济学的一个理论缺陷,也是世界各国贫困缓解困难重重的重要原因。更进一步,笔者初步提出了基于农户创新的贫困经济学以及相应的反贫困战略。  相似文献   

13.
利用问卷法对秦巴山区五个县的“生态贫民”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生态贫民”对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的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生态贫民”关于国家生态保护政策对环境改善作用的认可度相对较高,而对政策致贫及“反贫困”成效的认可度则相对较低.究其原因: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影响其对生态保护政策认同度的最主要原因,而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直接造成了当地农民的贫困.因此政府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管理,从“生态贫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环保”与“温饱”的结合,促进“反贫困”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VAR模型,研究了甘肃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通过测算1990—2016年甘肃城乡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综合评价甘肃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研究了甘肃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提出甘肃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甘肃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新型城镇化是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长期内甘肃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冲击作用,甘肃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会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长期内甘肃城乡收入差距对其自身的影响程度高于新型城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对其自身影响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根据结论提出了缩小甘肃新型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甘肃国有企业利用外资的实证考察,充分说明甘肃国有企业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人才等优势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以促进甘肃国企的改革和优化甘肃的产业结构。同时,对甘肃国有企业利用外资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农村反贫困中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场失灵”的不可避免和“政府失灵”的客观存在,使中国农村反贫困中市场与政府如何结合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具体划分农村反贫困中公共物品和非公共物品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应通过制度创新成为公共物品的唯一提供者或提供者之一,而通过其在营利性领域与企业的合作以及在非营利性领域内与NGO组织的合作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发展旅游业,开辟振兴甘肃经济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甘肃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西北内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和经济体制转型给传统重工业带来的冲击,甘肃如何分析、把握自己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结合自然资源、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特点寻找和建立自己的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当前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在分析甘肃自然环境、产业结构和旅游资源等因素后,探讨了甘肃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及其对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措施等问题,认为完全有可能通过发展旅游业,为甘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包晓玉  陈永 《科教文汇》2012,(28):22-23
利用甘肃1978~2009年数据对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发现.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经济发展是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兰杰原因.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未能够表现出来。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甘肃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的论述,分析了甘肃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快培育甘肃资本市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贫困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以福建省为例,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表征县域水平交通可达性,通过生计五边形法计算县域水平多维贫困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对县域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之间关系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福建省县域交通可达性从沿海到山区呈现出“分层结构、南北两级分化”的特征,总体上可达性水平不高;②各县域单维贫困水平差异大,多维贫困表现出较强的地域特征,贫困县域主要分布在闽东部与北部地区;③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之间既存在协同促进的关系,也存在权衡制约的关系,即交通基础建设对反贫困的作用存在空间分异特征,其中43个县域呈现交通可达性越高,反贫困作用越明显的特征;而15个县域呈现交通可达性越高,反贫困作用越弱的特征,且这些县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闽北部与西部地区。本文可为提出科学的、差异化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如对于存在权衡制约关系的县域,仅仅依靠交通扶贫战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可结合单维贫困的识别实施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