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言 近年来国内学界掀起了“国学”热潮,一些学者热心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学习、研究和评价,意在继承与发扬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尽管对何为“国学”、国学的价值究竟应当如何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热心提倡国学的人也有不同的出发点,但就重视祖国文化传统、培养民族精神这点而言总是一件好事。然而,继承祖国文化传统、培养民族精神,如果没有年青一代的积极参与,如果广大的中学生、大学生对此完全隔膜、冷漠,则“国学”不过是一小部分学者躲在“象牙塔”里搞的自娱自乐的小玩意,不但“薪火”无法传承,而且还会受到青年一代的抵制和排斥。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因而,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有利因素,用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培养面向世界并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中国人,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社会的进步,对中原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原传统文化的现代改造必须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引领下进行.因为,民族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源泉,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要义的凝聚,并且是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持续发展的精神向导与动力之源.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原传统文化的现代改造提供精神资源、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前的重大任务。建设先进文化必须放眼世界,敢于创新。同时坚持“古为今用”原则,批判地继承祖国优良文化遗产。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对待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不仅是该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经验和民族智慧,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要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在描述古典感伤凄美爱情的背后,传达的其实是一种绵延不断的文化乡愁。这既是台湾文化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寻根和认同,也是现代人处于物质/精神冲突中矛盾心境的一种精神突围和归隐。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呈现的是台湾新生代所承传的永远无法断裂的古典与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7.
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似或历史延续性质。一般说来,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传统”和“民族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是等概念。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所以,说“民族传统”,就是指该民族的文化传统;说“文化传统”,也往往是就一个具体的民族而言犤1犦。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两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传统文化是外在的一些客观东西,如器物、典章、制度等,而文化传统却是一种内在于心的东西,如人的精神、心态,或者说是传统文化作用于人们心理并影响其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在今天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因此,我们就必须正确认识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对于现代道德建设的实际意义和重大价值。而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栋梁的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更应该是研究中的重点。本篇论文将从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入手,对道德层面的传统文化精华内容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教育实践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要求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必然包括了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现发展的基础和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不断弘扬着中华“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实现了“民本思想”向“人本思想”的转化,寻得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的“和谐”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奥运会是全世界超种族、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人类的巨型狂欢节,是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主题性国际文化活动,它是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尽情展示、交融互惠的现实平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和谐”的思想,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补充和丰富。文章在分析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提出了抓住北京举办2008年“人文奥运”契机,在继承和借鉴中构建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齐欣 《中国教育》2004,(4):16-1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向他们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教育尤为重要,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因此,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塑造学生鲜明的民族性格,使其树立民族意识并形成祖国观念;批判地借鉴和传播外来优秀文化,使学生具有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15.
湖湘文化中的“实事求是”内涵异于考据学中的“实事求是”,是经世致用的方法论。“实事求是,不敢不勉”是湘籍士人的座右铭。城南书院在经世致用方面的教学改革领全国之先。城南书院改制为现代师范学校后,其优良教育传统“实事求是”被确定为学校教养学生要旨。毛泽东求学、工作于湖南第一师范8年,深得该校教养学生要旨堂奥,在随后的革命生涯中把实事求是的湖湘文化传统改造成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命题,成为了世界最大政党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黄河和长城.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源泉和沃土。广大语文教师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要让孩子认识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素养,让青少年逐步成为撑起...  相似文献   

17.
《大连大学学报》2017,(4):102-10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性格的精华所在,而文化自信则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高度赞赏和认同,两者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既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又是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更需要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滋养民族精神,激发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将民族精神内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  相似文献   

18.
目前,“传统文化的回归”已成为全国人民的热门话题。近期,中国京剧院等传统的戏曲进入全国各大高等院校演出了传统的优秀剧目.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很好的响应,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教授曾说,“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强大,一个民族的根本性问题越凸显出来,就是民族的灵魂问题,民族的文化就凸显出来。中国有很好的文化传统,需要有人来继承、来研究,要培养懂得我们传统文化的人才”。他还指出,一个国家应该有一个国家的灵魂,这种灵魂更主要的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没有民族文化、没有民族精神,这个民族就没有“根”。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所以不管一个国家如何去创新,都不能离开本身的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树立新时代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渗透诚信意识教育,使中学生早日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渗透“忧患意识”,培养新时代中学生的“处世哲学”和积极心态,时时牢记自己的信念和责任;渗透“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让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我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他们相信党、热爱党、永远跟党走。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高潮。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充足的文化供给、多样的文化服务、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潮水涌现。提供着滋养人们心田的精神养分,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