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原工业化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但并非发生原工业化的每一个地区最后都走向资本主义工业化。有一些发生原工业化的农村工业地区却逐渐走向衰落,导致“逆工业化”。本主要通过对德国西里西亚和莱茵地区的工业化进行比较分析,指明了欧洲社会从原工业化走向工业化及从原工业化走向逆工业化两种情形。我们认为,欧洲近代工业化正是在那些原工业化的地区有效地克服了逆工业化的基础上得以发生的。  相似文献   

2.
原工业化理论是近来出现的发展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它有一个发展过程。原工业化的理论对我国农村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乡村的改造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实现自己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在进入工业化阶段前,印度的原工业化已达到较高水平,这在棉纺织业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殖民化阻断了印度原工业化的进程,同时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对原工业化也有巨大的压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型工业化不只是工业制造业的信息化,而是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工业化的一个重大历史使命就是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目前,农业小部门化与农民大量化的二元逆向结构,导致农业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不适应、农业低产出与土地高投入不适应、农民低收入与国民经济高增长不适应等问题十分尖锐,已构成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性矛盾.对此,我们认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实质,应该是工业与农业的产业融合,推动工业资本进入农业,工业技术设施装备农业,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总括起来就是深化农业产业内部的分工,发展农业工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全面推进国民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家内制”生产组织,是原始工业化英国乡村工业发展的有力促进形式,但随着国际市场的形成,生产的需求增大,家内制逐渐暴露其局限性,失去存在的基础。伴随乡村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涌现一批新兴工商业城镇,冲破长期以来以伦敦为首的经济一体化格局,在即将来临的工业革命中展示了自身活力。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的早期工业化思想来自于他的文化思想,是其乡村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现代化过程从根本上来说受制于文化,由于西方的侵略,中国既有的社会结构遭到破坏,西方式的新的社会结构又没能建立,所谓的中国问题,其实亦是文化问题。因此,中国问题的解决,要在重新建设一个社会的组织构造,并将农村的复兴和农业的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进而,他主张中国的工业化应该走一条以培养有效需求为动力的、由农业到工业、以合作社为主体进行非营利式经营的发展道路,我们称之为"迂回式工业化道路"。这一思想与其对中国国情的特殊认识紧密联系,他试图以乡村建设运动的方式实现文化建国,刷新中国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但却过于重视工业化进程中的文化、社会变迁,忽视了对工业发展自身规律的探讨。而对国家和政府的未来走向所持的悲观论调又决定了他所提出的社会救济方案显得消沉和被动,缺乏实现的可能性。但其对农业的重视、对乡村工业的关照、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仍然是其工业化思想的闪光点,这对于现今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现代中国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和当务之急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但信息化不能取代工业化,根本的是因为作为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巨大市场,工业现代化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新的需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要求。做好这篇大文章,需要创造一种良好的制度和环境。  相似文献   

8.
<正>近两三百年来,工业化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狭义“工业化”,是指工业较快地发展,其产出和就业占比大幅提高。广义“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同义,指工业驱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提高和产业结构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演进过程。40多年来,广东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形成门类较为齐全、配套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制造业基地。与之同步,广东技工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相似文献   

9.
新型工业化是依靠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来装备中国工业,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文章在分析中国制造业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新型“世界工厂“的问题作了尝试性的探讨,最后提出应根据中国工业化资源禀赋的特殊国情,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优势,合理组合各项工业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应是制造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本文对鸟鲁木齐市工业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工业化是由两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工业化组成的,一个是城市工业化,另一个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工业化始于1952年,迄今已有38年时间;农村工业化始于1980年,至今仅有10年时间。从1952——1979年,我国工业化主要在城市推行,这是由我国不合理的城乡经济结构造成的。我国传统的城乡经济结构模式是:城市——工业,农村——农业。工业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乡村趋于解体,人口大量流失或涌入的村庄面临着熟人社会的原子化与去亲密化。与此同时,部分半工业化乡村却依然保持着和谐与活力。在半工业化乡村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的低门槛、高灵活的工作岗位保障了村庄黏性,维持着成员的稳定,乡土性与工业化互嵌之下形成了特有的劳动力配置机制——"碎片整理"。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空心村相比,半工业化乡村保有了共同体紧密的社会网络,为信息在劳动力市场的高效传播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与完全工业化乡村相比,半工业化乡村信用与规矩的通约降低了临时性雇佣双方的风险,而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基于法理权威的雇佣合同只能得到特定签订者的承认,与高度灵活的"碎片整理"相悖。最终,在这些处于工业低级发育阶段的乡村内部,闲置的碎片化的半劳动力被就地整合进劳动力市场,改变了家庭收入结构、代际关系以及进城购房预期,有利于形成区别于完全城镇化或断裂城镇化的"城乡连续统"。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这是我们党从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和我国国情出发,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作出的科学决策。一、工业化的含义工业和农业一样,也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物…  相似文献   

14.
以新型工业化指标来考量河南的工业化,河南的工业化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工业化的老路。河南是农业大省,河南的私营企业也大量分布在乡村。因此,河南的新型工业化必须立足于广大乡村,统筹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目前,河南乡村的新型工业化存在着诸多要素障碍,必须以完善的新型工业化体系来推进河南乡村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职工教育》2005,(2):14-14
岳健勇在2004年第7期《读书》撰文说,有关的研究表明,中国除了在极少数尖端技术领域,如生物工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航天工业方面达到世界水平外,基础工业全面落后,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巨大差距,在制造业领域崛起一批掌握着世界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是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些跨国公司目前控制着世界贸易和投资的主要部分;而中国本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当薄弱,迄今为止还没有产生一家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农村大多数劳动力仍然从事农业生产,收入的源泉也主要是衣业活动。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必须走工业化道路。走工业化之路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要转换生产经营理念,发展农业企业,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来谋划农业,引导农业走上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楼世洲在《教育学报》2007年第1期撰文指出,在我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一方面,新式工业部门和新式工业技术以区域化的形式集聚在沿海城市和长江流域的中心地区,在工业布局方面,1937年前,全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的少数几个大城市中。另一方面,近代工业化也促进了全国范围的传统手工业向商品化和工场手工业的转变。沿海城市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与内陆乡村及其农业与手工业之间形成一个“两极分化”发展格局,这就是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化差异的历史根源。从发展阶段来说,手工业——现代工业——产业集聚(城市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三个发展阶段,由于中国近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一、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一)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新教伦理的理性禁欲主义的分析,运用比较法论述了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和整个社会文明与文化的演进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新教经济伦理不仅为原工业化时代乃至新的工业化时代奠定了文化思想基础,同时也为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伦理思想开了理论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的工业化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社会变迁,商品化的家庭手工业生产逐渐没落,工厂的设立吸引着乡村女性进入大机器工业中。这种社会变迁改变了女性的社会角色,也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同时,女性在大机器工业化下的生存,亦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