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法化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学者关注虚词及其相关形式的历时形成过程,有些学者侧重于研究词汇化现象。本文分别从认知机制和语用因素两方面对语法化进行了分析,对英语语法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讨论认知、语用与语法化的关系.认为认知是语法化的触发点和途径,语用在语法化过程中具有固化的作用,认知和语用致使语法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114-118
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看,语气助词"哦"的语法化过程是从最初的动词虚化为叹词,并进一步虚化为语气词,这一语法化过程具有不连续性和非单项性的特点。从概念隐喻角度来看,"哦"是由具体的概念转向更为抽象的概念,而其抽象的概念又是具体概念中的一部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哦"的主观性越来越突出,灵活度也越来越强。"哦"的语法化过程既满足人们的语用需求,同时也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吴春兰 《文教资料》2008,(24):41-42
语法化是在语言中普遍存在现象,也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语法化的研究范围、动因和促成机制,从而揭示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  相似文献   

5.
郭萍 《海外英语》2012,(21):254-255,260
语法化与认知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分词语法化等微观层面的研究仍需细化。语料个案分析是研究语言直接而且颇有说服力的方法之一。分词语法化是隐喻、转喻以及类推和重新分析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分词providing通过隐喻映射获得虚义,并因其连接分句的功能,类推出成为连词的可能性。最终,因以邻近事物之间的转喻关系,分词经估推而被重新分析为连词。  相似文献   

6.
语法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过程,也是认知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主要从认知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语法隐喻现象的语言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而语法隐喻化形成的概念隐喻及人际隐喻的语言认知过程做了解析。文章认为语法隐喻现象的更高层次即是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它们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的语言认知运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体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本源,是用空间概念表征时间概念的认知基础;过去时的本质特征是距离性,包括时间距离、与真实性的距离;过去虚拟语气实质上是过去时态表与真实性的距离,用过去时表示非真实性是通过隐喻化和语法化来实现的,是认知域间转移的表现,即由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再到真值域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主要讨论语用和认知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1、语用是语法化的动因,认知是语法化的途径,另外语法化还需要重复机制来固化;2、主观化是促使发生语法化的重要语用因素,不是语法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人际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迄今为止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科技、广告及新闻语篇上,很少涉及公益性的英文歌曲。以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两个层面分析迈克尔·杰克逊的公益三部曲中的人际语法隐喻,发现人际语法隐喻在这种具有特殊交际意图的语篇中的人际意义体现在:提供信息,陈述事实;促进人际交流;呼吁公众作出行动。  相似文献   

10.
余诗隽  柳春燕 《培训与研究》2006,23(10):27-29,95
本文将句末“再说”分成“再说1”和“再说2”,认为“再说1”是典型动词,“再说2”则是正在发生语法化的非严格意义上的助词,并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出发,着重描写了“再说1”和“再说2”在句法、语义上的不同,认为“再说2”是“再说1”的去范畴化,同时也是主观化的结果,其中语用推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家或批评家的自我中心主义在文学史上时有表现,这种现象影响着文学的健康发展。作家与批评家同是文学史的建设者,不论是作品创作还是评论写作,只有基于文学的欣赏性特征,并以此展开创作和研究,才能回归到二者本质上的“亲和”关系,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多模态元话语的形成经历了语法化过程。以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及北京大学语料库(BCC)为语料来源,确定语料中的多模态元话语并从历时及共时层面对其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多模态元话语经历了语法化演变,即其是由表达概念意义的符号逐步虚化为表功能意义的符号,进一步探明多模态元话语的虚化机制,其中包括隐喻、强化、泛化、相邻句位、重新分析与类推、转喻、和谐及推理等。  相似文献   

13.
大学创新:一种文化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创新的土壤。无论是作为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现象,大学创新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从文化学的视角省思了当前我国大学创新的困境,并探索我国大学文化创新建设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交际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明显。由于东西方观念的迥异 ,产生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和西方的哲学、宗教等文化背景的对比性分析 ,用大量语言学研究实例 ,说明东西方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和实际运用中的语用和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出版传播是指出版者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借助互联网为流通渠道,将网络出版物向读者发行的社会传播活动。它具有便捷性、交互性、主动性、融合性等特点。网络出版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网络出版物,具体形式包括电子图书(e—book)、网络期刊、网络报纸、网络音像等。网络出版的传播主体应该是指包括网络出版者和读者即传收双方在内的传播参与者,与传统出版传播相比,其最大特点是自由性的扩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时被要求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营销实践一再证明,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在市场营销中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建立起以社会责任观念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企业的营销决策不仅要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而且应以社会责任为出发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兼顾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17.
《鸟鸣涧》有三种解读方法,从儒、释、道角度都解决不了以“物”如何“观物”的问题,王国维和邵雍的“以物观物”的理论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生态学的解读方法,才能实现“以物观物”。生态学考察有机非有机物的“转变”(becoming)与“差异”(difference),以及“邻野生境”(milieus),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物观物”。生态学的方法为解读中国山水诗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句组合过程也属于语法化的范围."一面"经历了并列结构>主从结构的跨从句语法化,同时这也是个从复句向单句转化的过程.这里从句法、语义、认知等角度进行研究,并提出可能引起该语法化过程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起"的虚化过程历来争议很大。历时考察"起"的演变过程发现,"起"从上古动词谓语发展到中古作动词趋向补语,"V+起"结构由连动结构重新分析为述补结构;唐五代初期,"起"放在"V得"、"V不"之后,无明确语义指向,而表示结果,语法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宋代"起"可用来表示前一"V"的状态将持续进行,甚至高度虚化为话题标记。研究推测"起"的语法化途径是:趋向义→结果体→始续体,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均可证明其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从《孟子》看“夫”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中的"夫"有以下几种用法:1.名词;2.称代;3.单纯指示;4.指示兼句首语助词;5.句首语助词;6.连接。这几种用法形成了一条由实到虚的语法化的链条。根据"夫"在《孟子》中的共时分布情况可以分析它的历时演变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