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角色自塑与意识重构--试论赵树理的"知识分子"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理作为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应当把他置于"知识分子"文化范畴中才能更显示其特殊意义.他的"社会角色"身份游弋于"启蒙者"与"实践者"之间,"情感角色"、"权力角色"则在"知识分子性"的自觉强化过程中被定位.在当代复杂多变的文化语境里,他的"角色焦虑",一直以困惑、痛苦的方式呈现着.他的创作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性"的完整性的坚韧卫护和摆脱痛苦、冲出困惑的不懈挣扎.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赵树理被视为工农兵学中“农民作家”的优秀代表,赵树理这种身份定位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背景。真实的赵树理秉承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与独立精神,专注民国民性批判和现实批判。在学形式上,赵树理继续了“五四”作家未竟之事业,在学的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作为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应当把他置于“知识分子”文化范畴中才能更显示其特殊意义。他的“社会角色”身份游弋于“启蒙者”与“实践者”之间,“情感角色”、“权力角色”则在“知识分子性”的自觉强化过程中被定位。在当代复杂多变的文化语境里,他的“角色焦虑”,一直以困惑、痛苦的方式呈现着。他的创作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性”的完整性的坚韧卫护和摆脱痛苦、冲出困惑的不懈挣扎。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的“民间的立场”和“知识分子”文化身份,是造成他个人叙事与主流意识形态出现龃龉的重要原因,而这一点恰恰被当时那些将赵树理创作树为“方向”的理论家所忽视或遮蔽。赵树理拥有的两重“文化身份”,使他置于一种“中介”的地位,起到沟通知识分子和农民二者之间的桥梁作用,而这种“文化身份”的独特性,恰好为当今学界研究“知识分子”与“权力话语”之关系,提供难得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对于赵树理的创作思维,以往的研究者多从作家的人生经历和身份出身等作家自身的因素去探究,,这种视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狭隘单一,作为一个晋味浓厚的作家,他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语言习惯都与晋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本文试着从赵树理功利性的创作动机,平易通俗的艺术追求,戏剧化的创作模式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赵树理的创作思维与晋文化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位农民作家,赵树理与其他作家最大的不同不仅在于他一直坚持的农民身份,以及这种坚持所代表的对农村、农民的深深的关注,更在于他关注这一切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农民作家,赵树理与其他作家最大的不同不仅在于他一直坚持的农民身份,以及这种坚持所代表的对农村、农民的深深的关注,更在于他关注这一切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在以往的赵树理研究中,有的学者由于过分看重赵树理的"农民作家"身份,过分强调赵树理对"五四"文学的反思,忽略了赵树理创作在反封建精神上与"五四"文学的联系.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论述赵树理创作中表现出自觉的反封建意识:赵树理在小说中涉及了反对封建思想的诸多领域;他将"五四"新文学的本质特点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反封建的重大背景上表现农民的生活;分析赵树理在观察视角、作品的基调、思考方式上,与"五四"作家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对身份定位的漠视往往造成批评与言说对象的错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赵树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该文通过考察赵树理对文学的最初选择、创作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及其最终对小说形式的放弃这三个阶段,得出结论:从主体的角度来说,越树理对“作家”这一身份缺乏自我认同感;但从文学创作的客观事实来看.赵树理的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当代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本。这是评价赵树理文学作品的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共为中国现代文学树立的两面旗帜,是政治话语规范、利用民间话语和知识分子精英话语的最佳例证。随着政治主题的变化和文学环境的变迁,政治意识形态与作家创作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明显,旗帜的地位发生变迁并被最终解构,赵树理和鲁迅文学命运的沉浮充分体现了政治话语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1.
"以道抗势"是儒家士人的传统,作为知识分子赵树理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作品创作都继承了这一传统,他以"现实主义"作为价值本原,以此作为反拨当代以来日益泛滥的左倾思潮的武器。虽然这造成了赵树理以后人生的悲剧命运,但是却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显示了赵树理可贵的知识分子操守,这也是他为后人所敬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人生和创作大起大落,誉毁兴衰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从创作观念上的政治功利性的形成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相对于“五四”时期恶化的创作环境对作家心灵自由的摧残.忠实于生活的精神品格带给赵树理的成就与磨难等方面来解读赵树理,那么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就会更为明晰地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评价有多次起伏。赵树理的写作动机主要是为了教化大众。而并非启蒙。所以,贬低赵树理者,更多来自于持启蒙立场的知识阶层。赵树理的被批判,源自于他为农民写作的执著和他的问题意识。教化主题的时效性必然导致作家的不适应。由于中国大众主体的城市转向.使得赵树理的农村题材作品被一度轻视。只有启蒙与教化保持一定的张力,才有利于大众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赵树理曾被用以命名其所置身的文艺时代和文艺方向。本文从赵树理的文学特质和内在分歧入手,试图重新发现其创作如何支持了四五十年代文学的自我想象,又如何被这种时代文艺的整体想象遮蔽了赵树理文艺内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相似文献   

15.
赵树理与民间文化的内在联系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而对其所酷爱的民间戏曲上党梆子则关注不够。其实,无论在人物塑造,还是在文本框架安排以及叙事方式上,上党梆子等民间戏曲都对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产生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规定了一个国家未来数年的文学艺术秩序、标准和原则,在社会革命体制的调整与重构期,赵树理应运而生。他把农民作为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并将其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文学视域里。但我们研读赵树理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的作品,就会发现其创作实践与《讲话》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与工农兵结合"的内在精神少有契合而多有错位。这种不容忽视的错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赵树理及其作品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傅异星 《柳州师专学报》2007,22(1):33-35,53
<锻炼锻炼>是一个充满紧张的复杂文本.它的潜文本意义与其表层的意识形态形成有力的对峙,显示了在新的研究视野下赵树理小说丰富的阐释可能性.然而这种潜文本并不是赵树理有意识的创造而是潜意识的产物.它提示不能根据十七年的文学环境对赵树理做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李琦  杨小红 《培训与研究》2007,24(7):1-3,22
在20世纪诸多杰出的作家中,赵树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同二三十年代其他表现农民的作家相比,最大不同在于写作立场的不同。后者是“为农民写作”,前者是“作为农民写作”。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家庭出身与社会生活经历;(2)创作前预设的特定读者群以及传统的文学观念。故事情节和大团圆结局;(2)土味十足的语言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赵树理因其文学活动而名扬解放区内外,成为共产党及平民百姓公推的文艺标兵。关于赵树理文学话语在当时的空前火热,说法很多。文章认为,除了政治因素,赵树理文学文本的特殊性以及它与受众的文化心理、欣赏习惯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考察的方面。总的看来,受众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将赵树理文学话语推到了他文学活动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