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场是国民经济浆些方面的综合反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搞好市场方面某些重要指标的分析预测,无疑是为各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单位提供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诸市场因素中,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是一个综合的,包涵量大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它的运动变化规律,预测它的未来值,使人们能够了解社会市场购买力的大小变化,市场需求状况等信息,以此为据来作出科学的管理和经营决策。社会商品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商品销售的相关因素也十分众多复杂。具体说来,影响社会商品销售总额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一些: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商业贷款额、社会商品库存总  相似文献   

2.
吴小艺 《科教文汇》2012,(31):171-172
社会管理人性化和科学化,是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社会建设水平比较低、社会管理能力不强,在社会经济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转型时期,必须切实搞好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吴小霞  周建 《未来与发展》2006,27(11):40-43
一、引言企业经营活动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企业间相互依赖的网络化程度加大,网络组织成为理论和实业界关注的焦点。资源知识化使知识日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资源。在网络组织的研究领域中,企业的社会背景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很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社会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发展。从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了1978-2009年间浙江省社会经济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分析结构特征演变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的两大因素,而人们的农业生产行为对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日益加深。中国人口众多,土壤资源有限,其80年代初以来的农地土壤肥力变化备受世人关注。同时中国农村的经济、制度、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利用80年代初和2000年的土壤肥力数据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调查数据,试图揭示自农村改革以来可能影响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初步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壤肥力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耕地资源禀赋则相反。现行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壤肥力变化之间没有表现出某种明显的相关关系。20年来中国农地的复种指数变化没有破坏土壤肥力,反而因复种指数微略下降而改善土壤肥力。同时近年来秸秆还田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6.
《学会》2018,(11)
我国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的改革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更加强化了学会等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它们应在推动科技进步、优化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本文从科技体制的角度考察学会的组织特性和功能特性,并对1985年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文件进行了词频分析,说明在现有科技体制改革中对科技类社会组织的重视不够,建议应将科技类社会组织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体之一,纳入科技体制改革的架构中。  相似文献   

7.
次仁央宗 《科教文汇》2013,(28):105-106
本文通过对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的深入调查,叙述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珞巴族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珞巴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居住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的深入调查,叙述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珞巴族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珞巴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居住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能源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决定因素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直接关系到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与改善,而且也影响到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研究21世纪可再生能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开展了社会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尽管大家对社会发展的范畴理解不尽一致,研究社会发展指标的政治——经济背景不同,指标的具体项目和结构不一样,实际应用的程度也各有差异。但在理论研究、模型化方法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却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需要在现行的国民经济及  相似文献   

11.
区域人均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模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做为一种偏重生态的可持续评估手段,生态足迹方法往往难以全面地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少学者主张将生态足迹指标与其它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以创建复合指标的方法来评估区域生态-经济协调性,从而弥补生态足迹方法的这一不足。不过,该手段忽视了生态足迹指标本身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因此,笔者试图对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作用做出相关分析,研究建立了江苏省1995年~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时间序列作为模型因变量,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占用变化的作用机理选择了8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检验结果令人满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手段揭示了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对人均生态足迹的强烈驱动作用。模型结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江苏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由于社会信息化过程涉及技术、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等诸多方面,社会信息化系统因素多、分布广、关系复杂,而且还是一个有时空变化的复杂系统,它将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因此,辽宁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创新应深入结合辽宁信息化特点,考虑辽宁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及与资源、环境、人口等之间的关系,来确立评价信息系统状态的指标集合。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矛盾处于凸显期。比如,一是利益协调是当前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社会领域目前主要问题是收入差距偏大,这种差距症结之一在于城乡二元体制;二是部分社会成员非  相似文献   

14.
本文验证了W.H.Lee提出的社会网络分析指标在学科研究趋势预测中应用的结论,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中心性指标对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认为"多媒体"可能成为数字图书馆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中心性指标可以揭示出学科研究趋势,但是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单纯的社会网络分析指标不能很好地识别学科领域的研究趋势,应与其他方法相结合来进行趋势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5.
高嵩 《今日科苑》2009,(18):95-95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体系(一)铁路领域1研究现状:我国交通建设项目社会影响评价主要侧重或局限于对宏观社会经济影响的评价,并在一些高速公路项目后评价研究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我国铁路干线建设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评价方法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为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社会网络分析是由社会学家根据数学方法、图论等发展起来的定量分析方法。本文将对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图书情报学研究主题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方法/过程】本文利用社会网络领域的术语为检索词,从CNKI收集了图书情报学领域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论文,对论文的研究主题与研究工具、数据类型及采用的社会网络分析指标进行关联分析,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国内图书情报学领域学者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时,关注的研究主题,使用的研究工具和数据类型都呈现为一个集中与分散的状态。另外,研究主题不同,关注点不同,研究中所采用的社会网络分析测度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创新/局限】本文研究层面呈多样性、细粒度性等特点,重点揭示了网络分析测度指标与研究主题间的潜在关联,研究工具与数据源类型也是本文的关注点,但对研究工具用于解决的具体问题方面没有进行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7.
电网公司作为社会节能服务的实施主体,其开展社会节能服务的效果有待评估。文章首先介绍了社会节能服务的评估方法,然后从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出发,基于综合指标、地区层指标和项目层指标三个层次建立了动态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新词也在不断产生。汉语新词产生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新事物和新观念的出现、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新技术的出现和使用、军事与宗教的影响、社会交往的影响等;汉语新词产生的方式主要有新造词、复音词、缩略词、字母词等形式;汉语新词的社会特点有及时性、全面性、相对性及部分外来性和网络性等。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汉语新词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参保和交保的人数也逐渐增加,因而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档案化管理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管理模式,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为了提高养老保险制度地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因而进行改革十分的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一书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级档案馆所藏档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所得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自下而上"、"区域社会"、"田野历史学"等研究方法和路径,细致描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图景,并揭示了其发生变动的历史主因、概况、特点、影响、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该书在史料发掘、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结论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是共和国史、地域史和农村社会生活史研究领域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