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哲学阐释学对翻译研究有很好的理论参考价值,然而当前译学界将其与翻译研究,特别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中,尚存在对伽达默尔与译者主体性的双重误解。厘清哲学阐释学的核心思想:偏见、视域融合以及效果历史,将其合理地投射到翻译研究中发现文本意义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译者意图、译者的偏见、个人视域与原作视域的差异、理解的历史性以及语言与文化的不同,译作视域与原作视域必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位。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正在于对这种错位的弥合,而这种弥合只能是无限趋近的过程,绝对的重合是不可能的,这是由翻译的精神科学属性所决定的。[收  相似文献   

2.
赖佩芳 《英语辅导》2010,(1):167-171
翻译批评赏析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实践水平,完善译学的理论建构。一切翻译工作均离不开对意义的探究。本文以GeofreyN.Leech划分的三类话语意义,即概念意义、联想意义、主位意义作为译文评析的参数,对比研究《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两个译文,剖析两个译文如何实现各种层次上意义的语际转换,以尝试进行意义关照下的翻译批评赏析。  相似文献   

3.
在女权主义运动影响下,女性主义开始进入翻译研究领域,随后形成了独特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并且使用补偿、脚注和挪用等方法来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以此对文本进行操控.翻译的女性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4.
刘雨阳 《英语广场》2022,(23):10-13
自翻译批评的概念产生以来,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凯瑟琳娜·赖斯的翻译批评理论是文学性译本研究中常见的翻译批评理论。《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其清新隽永的意境和细腻朴实的风格为后人所熟知和欣赏。本文以张梦井的《匆匆》英译文为目标文本,从文本类型和语言要素这两个角度对散文英译进行批评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真正从译者心理转换过程入手来研究翻译过程还处于起步时期。Bell在90年代初结合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系统研究了翻译过程,并且构建了翻译过程模式,他的研究给我们今后科学地研究翻译过程和构建翻译过程模式以很大启示,即要将动态描述和静态研究、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建立的模式应该能体现它所代表的理论并忠实地描绘翻译这一现象。这样的研究对今后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领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问题一直萦绕在学界。出于对原语中心论的推崇,作为译者的主体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过于强调作为原作者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将目光不再聚焦于原作及原作者,开始将译者纳入包括原作、原作者、译作、译者和读者在内的整个翻译主体集,产生了对主体间性的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历程,进而提出并阐释翻译主体集观点。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各国智库也都纷纷着眼于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一书选取了国外主流智库针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发表的评论文章进行翻译,并将这些译文汇编成集。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运用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模式分析方法,对《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一书中的翻译进行研究,以探究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我国的翻译批评现状分析入手,提出要走出翻译批评的现状和困境,就必须改变传统批评的观念,重新认识批评的主体和客体,打破传统批评的标准和方法的束缚,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真正改善批评的氛围,扭转翻译批评的现状,重现翻译批评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是翻译活动发挥积极作用的主体因素.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斯坦纳阐释翻译观所描述的四步翻译过程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译者主体性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译者行为理论范式的研究路径趋同性逐步增强,且缺乏相应的评估模式。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基于翻译学、社会学相关研究,尝试构建包括“翻译外”“译者层”“翻译内”三个维度的评价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汉译英项目,对译者“行为度”等参数进行分析,旨在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拓宽研究视野,开拓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1.
电影片名翻译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和商业性,这为译者发挥创造性提供了最大空间,同时也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以功能目的论原则为指导,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性与译者主体目的性的结合,通过大量英文电影片名例子分析,探讨译者如何做到“创造性叛逆“,并提出译者发挥能动性是有限制的。  相似文献   

12.
自翻译学研究兴起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本质和过程进行了深度剖析,也有一些学者运用了跨学科的方法对翻译进行了阐释。基于物理学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类比出"翻译守恒定律",并以汉语回忆录《我的人生》为载体,对其翻译过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为跨学科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莆田学院学报》2016,(6):69-73
利用语料分析工具Powerconc解析《葬花吟》中"花"在不同译本中的创造性翻译,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例示"为基础,指出导致这些创造性翻译的主要因素是译者的涉身经验及译者对制约翻译过程的三种认知原则的运用,继而指出中西方译者在"花"意象翻译上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及优势,并据此对译者主体性做出另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两千多年以来,equivalent/equivalence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心概念,其意义为"相当""配当""对当""相似",中国一些译论家将其误读和误译成"对等",一些翻译理论家将"对等翻译"描述为翻译的理想。"对等翻译"又被推衍成"等值翻译"和"等效翻译"。"对等翻译"或"等值翻译""等效翻译"作为翻译理想受到中国译论大师批评,认为它违背了翻译本质,是不可实现的理想——幻想和空想。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翻译学习共同体以共同的学习目的为基础,采用灵活的形式把翻译过程与团队合作、学习、讨论进行了深度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通过构建翻译工坊模式,发展翻译学习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手段,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16.
基于拉克劳与墨菲的"接合理论"(theory of articulation),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阐释可以被视为多重视角的意义接合。研究以个案教师的访谈文本为资料,分析其关于"传统"和"文化"的意义阐释,重点探讨受访教师在遣词造句中将哪些意义环扣在一起,并追问此种意义接合的促成力量。研究发现,受访教师的文化视角多元而复杂,被其最为认同的解读视角是传统文化教育基本等同于高雅的经典教育和非政治性的文艺教育。现代学校的学科分类体系与分科考试制度,以及包围师生日常生活的大众传媒是锻造此种意义接合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形式和意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什么形式就有什么意义,就有什么功能。用这一理论探讨术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对于术语的翻译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文章较系统地探讨了术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及其对术语意义的影响,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术语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非文学文本翻译的探讨——以“小康社会”译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是指引我们建设更高要求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小康社会"是报告的中心词,也是当今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主题词.以纽马克的非文学翻译理论来分析解读"小康社会"的译语、原文本的隐意、英译文本的差异和译者此中的策略,对加深"小康社会"的理解及翻译实践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运用科学计量方法与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对翻译批评领域1999年至2019年间的重要核心期刊文献数据从研究热点、研究力量、最新趋势及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翻译批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波动幅度较大.刘云虹、周领顺等学者为我国翻译批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文机构主要集中于我国东南部的综合大学的外语...  相似文献   

20.
翻译研究的范式和视角的嬗变总是随着社会文化语境中主体文化精神和主流哲学思潮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一始于西方且具有西方文化渊源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浪潮,在我国译学理论研究界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毁誉参半。本文以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在国内的现状和产生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分析了"转向"的时代性特征和学科综合性需求,对"转向"后翻译研究具体的文化视域给予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